《歸去來兮辭並序》課文解讀湖南省雙峰縣第一中學 謝立凡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我家境貧窮,靠種地不能夠養家糊口。①耕植:耕田植桑,泛指農事。②自給:依靠自己的生產滿足自己的需要。給,jǐ,供給,供應。)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孩子又多,米缸里沒有餘糧,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的東西,我實在沒有辦法。幼稚:小孩。稚,zhì,幼小。②盈室:滿屋。③瓶:瓦瓮,這裡指盛米的陶器。④粟:本指穀子,脫殼後稱為小米,這裡泛指糧食。⑤生生:使生者生,即維持生計。前一個「生」為動詞,後一個「生」為名詞。⑥所資:所憑藉的辦法,即下句的「術」。資,憑藉。⑦術:途徑,方法。這裡指謀生的手段。)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親戚朋友大多勸我去謀個官職,我內心也動了這個念頭,只是求取官職又沒有門路。①親故,親戚朋友。②長吏,指地位較高的縣級官吏。《漢書·百官公師表》:「縣令、長皆秦官……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擔,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這裡泛指做官。長,zhǎnɡ。③脫然,猶「霍然」,輕快的樣子④有懷,有所思念,有了想法。⑤靡途:沒有途徑,即沒有門路。靡,mǐ,無,沒有。)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碰巧各地發生戰亂,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我的貧苦境況就把我舉薦上去,於是我被任命在小城做官吏。①會:遇,適逢。②諸侯:指州郡長官。③家叔:指陶夔,作者叔父,曾任太常卿,掌國家祭祀禮樂之職。④見:表被動的句式。邑,城。按:對這個句子各家注釋不一,教材註:四方之事,指安帝義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劉敬宣欲辭去建威將軍和江州刺史,遣陶淵明去朝廷向劉裕遞《求解職表》。本書編者認為此說欠妥。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即公元393年起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八月任彭澤縣縣令,不久辭官歸隱。其間共計十三年,先後數次出仕任地方官吏。這個句子當是對這段生活的概括,不是專指某一具體事件。)[以上交代自己出仕的原因。這段文字,陶淵明字面上講出仕是因為家貧,為了養家糊口,實際上他有難言之隱。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但仕途並不順利。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出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桓玄窺伺著東晉政權陰謀篡位,淵明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於隆安五年冬天,因母喪辭職。元興三年,劉裕起兵討伐篡位的桓玄,淵明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但不久,便對劉裕剪除異己,培植親信,殺殷仲文,覬覦晉室的行為不滿,於是又辭職隱居。義熙元年轉入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劉敬宣離職,他也隨著去職。從上述經歷看出,陶淵明仕途不順,每次出仕都只是「見用於小邑」,不得重用,宏大志向無從施展。他內心的這些苦衷都濃縮在「四方之事……見用於小邑」這個句子里。]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當時戰亂未息,時局不定,心裡害怕到遠處做官,彭澤縣離我家僅有一百里地,作為俸祿的官地收穫的糧食,足夠用來釀酒飲用。①風波未靜:戰事未已,時局不定。這裡指劉裕討伐桓玄。②憚:dàn,害怕。③遠役:指到遠處做官。④彭澤:縣名。在今江西湖口東。⑤去:距,距離。⑥家:陶淵明家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⑦公田:指供俸祿的官地。⑧利:收益。⑨足以為酒:蕭統《陶淵明傳》:淵明「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嘗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 秫,shú,黏高粱。秔,jīng,同「粳」。)故便求之(所以我才請求做了彭澤縣令。①之:指彭澤縣令。)[這裡說明他最後一次出仕彭澤縣令的原因。]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到任後不久,因思念家鄉便產生了歸隱的念頭。①及:到,指到任。②少日:不久。③眷然:眷戀思念的樣子。④歟:語助詞,無意義。)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為什麼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強做作得來的。①質性自然:本性真率。②矯勵,違背本心,勉強做事,這裡引申為「做作」。)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挨餓受凍雖然來得急迫,但違背本心做事身心都很痛苦。①切:切迫、急迫。②違己:指違背自己的本性與志向。③交病:指身、心同時遭受痛苦。病,憂苦。)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以前也曾出仕為官,都是為了養家糊口、填飽肚皮而自我驅使。①人事:指出仕為官。②口腹自役:為生計所迫而役使自己去做所不願做的事情。役,役使,驅使。)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於是惆悵感慨,內心激動不平,為有負於平生之志而深感慚愧。①悵然:失意的樣子。②平生之志:指過不為官場所羈絆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本指望干滿一年之後,便應該收拾行裝乘夜悄然離去。①一稔:莊稼收穫一次,即一年。稔,rěn,穀物成熟。②斂裳:指收拾行裝。斂,liǎn,聚集。③宵逝:猶宵遁,指乘夜悄然離去。)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不久,我那位嫁給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應當疾速奔赴那裡,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離職。①尋:不久。②程氏妹:淵明同父異母的妹妹,嫁於程氏。見《祭程氏妹文》。③武昌: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④情在:按照情理應當。⑤駿奔:急赴,騎快馬飛奔。)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從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①仲秋:古人將每個季度三個月依次稱孟、仲、季。仲秋,指農曆八月。)[這裡交代辭官歸隱的兩點理由:一、「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思想鬥爭,因為畢竟「飢凍雖切」,但這樣「違已交病」,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比挨凍受餓更加難以忍受。二、「程氏妹喪於武昌」,需要奔喪。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第二條是催化劑。自己本性使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官場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因辭官歸隱這件事順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寫了這篇文章,題目叫做《歸去來兮》。①命篇:給文章命題。)乙巳歲十一月也。(時乙巳年十一月。①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即公元405年。)[最後交代寫作《歸去來兮辭》的原因和「序」的寫作時間。從文中看出,作者先寫辭,後寫序。]

辭前序言,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歷。第二層從「及少日」到「在官八十餘日」,寫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第三層從「因事順心」至結尾,交代寫作《歸去來兮辭》的時間和原因。序和辭的關係密不可分,但謀篇之法,迥然不同。序是對前半生出仕道路的省思,以實錄之筆敘之。辭則是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像和嚮往,以虛擬之筆出之。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①來兮:助詞。②蕪:田地荒廢。③胡不歸:為何不歸去。《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胡,何。)[開篇一聲長嘯,直抒胸臆,驚天動地,劈空而來,這是作者對人生大徹大悟之後作出的果敢決斷。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徵。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回歸。在結構上,此句有振起全篇的作用,清林雲銘云:「篇首『田園』二字是通篇綱領」,「『涉園』一段,了卻園事,而園不就蕪矣」,「『西疇』一段,了卻田事,而田不就蕪矣」。《歸去來兮辭》行文之法,正以「歸園田」三字為中心,將「歸去」之事「歷歷」想來,一一寫出。]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既然自己認識到出仕不是出於本心,而是心神為外物役使,為什麼現在一旦辭官歸隱卻又悵然若失而獨自悲傷?①心為形役:心志為外物所役使。役,役使、左右。②奚:為何。③惆悵:感傷失意的樣子。)[長嘯之後,作者回過頭來描寫作出這個人生重大決斷時所走過的心理歷程。心為形役,是對出仕原因的概括,照應了「序」中所說「口腹自役」,即出仕不是出於作者本心,而是為生活所迫。「惆悵獨悲」描寫了作者辭官時的心情。既然自己認識到出仕不是本心,照理說,辭官應該歡欣鼓舞,但真的一旦辭官歸隱卻又感到失意而獨自悲傷。對這種矛盾的心態,作者自己也感到奇怪,禁不住向心靈拷問:這是為什麼?其實,出現這種矛盾心態的原因是,作者出仕的本心並不只是為了「口腹之役」,而是為了濟天下蒼生酬報國救民。但因不甘被黑暗的現實、污濁的社會所左右,不得不違背本心辭官歸田。實際上辭官也是「心為形役」,不得已而為之,怎麼不會「惆悵而獨悲」?那麼作者怎樣解脫這種困惑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認識到過去的錯誤不可挽救,知道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補救。①諫:止,猶救正、挽救。②追:補救。此二句語出《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作者引用這句話也暗含有「今之從政者殆而」的意思。殆,危險。)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誤入了迷路好在走得還不太遠,覺悟到今天辭官才是正確,昨日出仕大錯特錯。①迷途其未遠:化用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迷途,指出仕做官。②今是而昨非:以今之退隱為是,以昨之出仕為非。)[這四個句子是作者從「心為形役」中自我解脫之辭。前一句引自《論語》,後一句出自《離騷》,作者對先哲聖賢的教導一「悟」、一「覺」,反思過去,展望未來,於是從出仕與歸隱的「惆悵而獨悲」中解脫出來,毅然選擇了歸隱。]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歸舟在水上輕快漂蕩,寒風飄飄吹拂衣裳。①遙遙:漂搖放流的樣子。②輕颺:輕疾,形容船行駛輕快的樣子。颺,yáng,飛揚,飄揚。)[這兩句似寫景實寫情,船行順風,輕快如飛,心情愉快亦盡在其中,見得棄官如釋重負。]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向行人打聽前程還有多遠,遺憾天未亮晨光暗昧朦朧。①征夫:遠行之人。②熹微:天色微明。熹,xī,放光明。)[這是作者想像他的歸程。問路行人,可見暗自計程,迫不及待。「恨晨光之熹微」,怨時間過得太慢,天色亮得太遲,以表現其急切盼歸的心情。閱讀本文要注意的是,《辭》寫於作者辭官之前,因此有關歸途、歸居、歸耕的描寫均系想像之詞。周振甫先生說:「《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像,不言可喻矣。」錢鍾書先生認可為周先生的說法,也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颺」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經」。而彭澤與陶舍,咫尺之遙,作者無須問途,所以「舟遙遙」這四句也當是想像之景,並非寫實。]

第1段,寫辭官歸田時從出仕與歸隱的困惑中解脫。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但真要辭官歸田之時卻「惆悵而獨悲」。於是作者轉入反思,在反省中覺悟「今是而昨非」,在悔悟與慶幸中獲得解脫,最後想像將輕快地奔上歸途。

衡宇,載欣載奔(一眼望見我簡陋的家門,心中歡快向前飛奔。①乃:於是、然後。②瞻:望見。③衡宇:橫木為門的房子。衡,同「橫」。宇,屋檐。《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意思是賢者安於貧賤。古代常用「衡門」、「衡宇」指貧賤者的居處。④載欣載奔:一邊高興,一邊奔跑。載……載,又……又。)[寫初見家門時的歡欣雀躍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年輕童僕上前歡迎,年幼兒子候望在家門。①僮僕:尚未成年的僕人。僮,「童」的本字,古稱未成年的男子。蕭統《陶淵明傳》:淵明出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②稚子:幼小的兒子。淵明此時共有五子,長子十三歲,幼子五歲。)[家人歡迎,使作者感到丟官的快慰。]三徑荒,松菊猶存。(家園蕭條近於荒廢,青松秋菊凌風傲雪,尚喜猶存。①三徑:用東漢蔣詡於王莽時免官歸家的故事。漢代趙歧《三輔決錄》卷一:「蔣詡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後因以「三徑」指歸隱後所住的田園。②就:接近。)[這裡是說出仕之後,庭院的小路都快要荒蕪了。惋嘆之餘,大有恨不早歸之感。所喜手植松菊依然無恙。松菊猶存,以喻堅芳之節仍在。]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領著幼兒進入室內,備有美酒斟滿酒樽。①樽:盛酒器。)[兒女在側,享天倫之樂,有酒盈樽,享口福之樂,示平生之願已足。「乃瞻衡宇」起八句想像抵家時欣喜若狂之態,作者變六字長句為四字短句,以表達其歡欣暢快的心情。]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取來酒壺舉杯自斟自飲,悠閑地觀賞庭中的樹木心曠神怡,喜笑開顏。①引:取來。②壺觴:酒壺與酒杯。觴,shāng。③眄:miǎn,斜視。這裡是悠閑觀賞的意思。④柯:樹枝,代指樹。⑤怡顏:使臉上露出愉快顏色。怡,愉快喜悅,這裡用如動詞,使動用法。)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靠在南窗寄託傲世之情,深知居室狹小易得安閑。①倚:靠。②南窗:居室南面之窗,窗外可見蔥秀俊偉的廬山。③寄傲:寄託傲然自得的情懷。④審:明白,深知。⑤容膝:僅能容下雙膝的小屋,極言居室狹小。《韓詩外傳》卷九:「楚莊王使使賚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願入計之。』即謂夫人曰:『楚欲以我為相,今日相,即結駟列騎,食方丈於前,如何?』婦人曰:『夫子以織屨為食,食粥毚履,無怵惕之憂者,何哉?與物無治也。今如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於前,所甘不過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國之憂,其可乎?』於是遂不應聘,與婦去之。」按:「箕帚之使」指妻子。「結駟列騎」指車馬成隊,形容地位高貴。「食方丈於前」是說擺在面前的食物有一丈見方之多,形容生活奢華。作者引用這個曲故,表示自己寧安容膝之貧居,而不願出去做官,同時也暗寓了對妻子的讚美,蕭統《陶淵明傳》:「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這四句想像歸舍。飲酒開懷,陋室易安,寫出作者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寫作者孤介傲岸。]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每天漫步家園興味無窮,院中雖有柴門常閉關。①涉:涉足、散步。②常關:經常是關閉著的,意謂不常與人往來。)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拄著拐杖漫步休息,時爾抬頭遠眺閑觀。①策:杖,這裡用如動詞,拄著。②扶老:手杖的別名。③流憩:指無目的地漫步和隨時隨地地休息。流,周遊。④矯首:抬頭。矯,舉,抬起。⑤遐觀:遠望。)[這四句由居室移到庭園,寫涉園之樂。作者日日園中散步,其樂無窮;拄杖或游或息,時時昂首遠望。作者望到了什麼?「遐觀」二字引起下文。]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閑雲悠悠飄出山間,鳥兒疲倦也知飛還。①無心:無意,形容雲隨意飄蕩的樣子。①岫:xiù,有洞穴的山,這裡泛指山峰。)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夕陽漸暗日將落山,我撫摸孤松流連忘返。①景:指日光。②翳翳:yíyí,光線暗弱。③入:指太陽落山。④孤松:獨立挺拔之松,是卓然高節的象徵。⑤盤桓:徘徊、逗留。)[此四句寄託深遠,作者「矯首而遐觀」,望見雲、鳥、日、松,觸景生情,於是「撫孤松而盤桓」,又產生「惆悵而獨悲」之情。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評上二句:「此陶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清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評下二句:「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岩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後凋之節也。」這些評說啟發我們,研讀這幾個句子必須透過景物描寫窺視作者內心對國事的焦慮。「雲無心以出岫」,反襯作者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有心出仕,「鳥倦飛而知還」,結果在宦海中搞得筋疲力盡,下決心返歸園田。但是,陶淵明為東晉元勛之後,曾祖陶侃是東晉初期的名將,他能對晉王室的前途無動於衷嗎?「景翳翳以將入」,眼睜睜看著東晉王朝像落日一樣衰微下去,卻是無力回天,於是「撫孤松而盤桓」,那種獨木難支的痛苦在作者的內心煎熬!]

第2段,寫作者在解脫了出仕與歸隱的困惑之後,想像歸家的歡樂。此段分三層,第一層承上段而來,作者歸心似箭,在到達家園之時完全變成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一派狂喜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熱烈歡迎。「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開懷暢飲的情狀。第二層由居室到庭院,寫居室之安,涉園之趣,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第三層寫遐觀之景,觸景生情,引出對國事的焦慮。作者至此,在一陣狂喜的高潮之後,復又盤桓回思,念及國事,情調轉為低沉。那麼陶淵明又是怎麼從此種焦慮中解脫出來呢?請看下文。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歸回去吧,讓我與世俗之人斷絕交遊。①息交:斷絕與世俗的交往。②絕游:與「息交」同義。)[再以「歸去來兮」領頭,表示要謝絕交遊,與世相忘。這是作者在心靈再次激烈碰撞之後又一次作出果敢決斷,不僅返歸田園,而且永遠與官場訣別。]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俗與我互不相容,還駕車出遊求仕做什麼?①相違:相互背逆,互不相容。②復:再,還。③駕言:「駕言出遊」的省略,駕車外出交遊,代指出仕。《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寫我憂。」言,語助詞,無意義。④焉求:何求,求什麼。)[這是作者的自我解脫之辭。既然世俗與我格格不入,世人拋棄了我,官場容不下我,還出遊求仕做什麼?]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親朋故友的知心話語令我喜悅,琴棋書畫帶來的快樂可消除憂愁。①情話,知心話。)[「憂」字照應「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作者想像在田耕生活中在琴棋書畫中找到的快樂,可以使自己從國事之「憂」中解脫出來。]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農民告訴我春天來到,我將到西邊田頭從事春耕。①事:指耕種之農事。②疇:chóu,田地。)命巾車,或棹孤舟。(有時駕著有帷帳的馬車,有時划起一葉小舟。①或:時或,有時。②巾車:有布蓬的車。③棹:zhào,槳,划船用具,這裡作動詞用。)既窈窕以尋,亦崎嶇而經丘(沿著深遠幽深的山溝,經歷高高低低的山丘。①窈窕:深遠曲折的樣子。②尋:沿著。③壑:hè,山溝。④崎嶇:高低不平的樣子。⑤丘:丘陵,小山。既……亦……,表示並列關係。)[這是對田園農事的描寫。詩人想像中的田耕生活,駕車乘舟,登山泛溪,好比是尋勝探幽,乘興出遊。「崎嶇經丘」承「或命巾車」,指陸行;「窈窕尋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作者用合敘的手法,造成一種整齊的音韻美;「崎嶇」雙聲,「窈窕」迭韻,造成音節和諧美,讀來優遊從容,通過這樣的語言,詩化了理想中的田園生活。]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草木茂盛欣欣向榮,泉流涓涓細水慢流。①欣欣:草木茂盛的樣子。②涓涓:細水慢流的樣子。)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羨慕天地萬物皆得其時,感慨自身生命行將結束。①善:欣喜,羨慕。②得時:適時,順應天時、適合時令。③行休:行將結束。指生命將要完結。)[這四句寫作者觸景而生的感慨。草木欣欣,泉流涓涓,天地萬物,適逢其時,對比自己,仕途乖舛,功名無望,光陰白白流逝,生命行將結束,那麼,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裡呢?作者又禁不住傷感不已,「惆悵而獨悲」。]

第3段,寫作者從「景翳翳以將入」而生出的憂慮中解脫後,想像農事生活之樂。詩人斷然與污濁的官場斷絕來往,再次唱出「歸去來兮」的心曲,詩人的心靈也獲得了自由與解放,他想像中的田園生活是詩化了的田園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但是作者在享受躬耕隴畝的舒心愜意、搜奇覽勝的幽雅閑適、情話相談的融洽歡快之時,面對欣欣草木、涓涓山泉,感慨油然而生,感情由愉悅歡快復轉為自傷自悼,情調由高亢昂揚復轉為低抑深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飽受儒家熏陶的詩人怎麼能消沉萎頓,怎麼能讓生命白白流逝?他需要再次尋求解脫,他需要找到新的精神支柱,於是文章自然地轉入第4段。

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算了吧,人生在世能有幾時!①已:止。②矣乎:助詞「矣」「乎」連用,加強感嘆語氣。③寓形:寄身,託身。④宇內:天地間。)不委心任去留(為什麼不隨順心意聽任生命自然地生死去留?①曷:何,為什麼。②委心:隨順心意。委,隨從、順從。③去留:指生死。)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麼還是憂心忡忡,心神不安,你到底想要追求什麼?①胡為:為何。②遑遑:心神不定的樣子。③何之:到哪裡去,這裡是「追求什麼」的意思。此句照應「感吾生之行休」句。)[這裡三個問句,前兩個是反問,光陰荏冉,人生無常,還是聽天由命吧!這是作者面對浩渺宇宙,紛紜人生髮出的無可奈何的感嘆。但是作者不甘沉淪,不屑頹唐,因此,他拷問自己心靈:你究竟想追求什麼?由此引入了下面的回答。]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榮華富貴不是我的願望,神仙世界不可希冀。①帝鄉:神話中天帝住的地方,這裡指仙界,成仙。《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②期:期望、期求。)[富貴功名,求仙不老,可以說這是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大追求,但作者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既否定了世俗的政治社會,亦摒棄了宗教的彼岸世界,那麼作者的人生追求,精神家園又在哪裡呢?]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愛惜那美好時光我或者獨自出外欣賞,或者扶杖除草助苗生長。①懷:留戀、愛惜。②良辰:美好的時節,指上文所說萬物得時的春天。③孤往:獨自外出。④植杖而耘耔:指隱耕的行為。植杖,拄著木棍。《論語?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植,立、扶。杖,小木棍,南方農民中耕耘田時拿在手中以支撐身體的用具,俗稱「踩田棍」。耘,除草。耔,zǐ,培苗。《詩經·小雅·甫田》:「今適南畝,或耘或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登上東面高崗縱情長嘯,面對清澈溪流吟誦新詩。①登東皋以舒嘯:似用蘇門山隱士孫登長嘯的故事。《晉書?阮籍傳》:「(阮)籍嘗於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岩谷,乃登之嘯也。」皋,ɡāo,水邊高地。舒,放。嘯,高聲叫。②賦詩:作詩。)[這是作者對「欲何之」的正面回答,他所嚮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原來作者是要做一個地地道道的田園詩人,良辰勝景,獨自出遊;除草培土,躬親農桑;登山長嘯,臨水賦詩;一生志願,於此已足。]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姑且順應自然變化了卻此生,樂天安命還有什麼可懷疑!①聊:姑且。②乘化:順從大自然的運轉變化。化,造化,指自然。③歸盡:到死。盡,指死亡。④樂夫天命:以順從天命為樂,即樂天安命。《周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⑤奚:何。)[在作者看來,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是人生的最佳選擇,是心靈理想的歸宿,是人生價值的所在,樂在其中,還有什麼疑慮猶豫:「歸去來兮,田園將將蕪胡不歸?」作者在大徹大悟之後,終於發出了這千古永恆的長嘯!]

第4段寫卓爾不群的心志,「樂天安命」的情懷,使作者從「吾生之行休」的傷感中解脫出來。「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詩人委婉自問,以振起下文的自答,「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這是從反面作答,「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裡從正面作答。作者既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來取得榮華富貴,也不指望飛臨仙境來逃脫人生苦難,他所追求的只是醉情山水田園,尋找人生妙趣,守住自己聖潔的精神家園。作者終於大徹大悟,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發見了人生的另一坦途,找到了生命的又一種價值,於是傷感復轉為歡樂,思想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以反問的語氣堅定地表明心志,與開頭「歸去來兮」遙相呼應。

綜觀全文,《歸去來兮辭》敘寫了作者在決定辭官歸隱之時自我解脫的心理歷程,清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評:「是篇評解穿鑿,一概刪去,只就本文讀之,甚有異味。曰:『以心為形役』,是多少箴規;曰『委心任去留』,是何等超脫;末雲『樂天命』,幾入孔、顏門戶矣。」這是說陶淵明用佛家、道家理念從儒家入世中解脫,最後又回到儒家,從中找到全新的人生道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