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幫媽在和佳佳視頻時,發現佳佳和婆婆因爲什麼時候抱孩子產生了分歧。婆婆聽到孩子哭了就立馬跑過去抱孩子;而佳佳卻勸婆婆等孩子不哭了再抱,否則孩子以後會養成愛哭的習慣,更多的是佳佳擔心自己將來一個人看孩子又要做家務,會忙不過來,想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但是婆婆卻說:“孩子現在,畢竟哭的時間比不哭的時間長,你都要孩子哭着麼?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佳佳氣不打一處來,明明是怕婆婆太累,竟然卻說自己做錯了。到底誰對誰錯呢?

在查閱過相關資料後,幫媽發現“娃哭就不抱,不哭才抱”最早來源於國外,其創始人是約翰·華生,並非是佳佳。這種育兒方式主要是通過訓練寶寶不哭的行爲,讓孩子養成一種獨立的習慣。很多爸爸媽媽們發現通過這種方式帶孩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確實省力很多。

但是幫媽發現約翰·華生的女兒和兒子多次出現自殺行爲,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爲“缺愛”。馬斯洛更是將“安全感”列爲人類的需求層次理論之中,可見如果童年時期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學習並踐行這種教育方法。

那麼哪種抱孩子的方式纔是正確的呢?兒科專家劉主任問了我們一個問題爲什麼古代人要倡導爲父母守孝三年呢?答案是孩子三歲之前都是在爸爸媽媽的懷抱里長大的,現在的寶寶大部分要等到三歲之後才能上幼兒園,而在這之前,都離不開家長嘔心瀝血的養育和牽掛。

我們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養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不提倡溺愛,更不提倡冷漠的親子關係。如果想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和習慣,請不要從兩三歲的孩子開始鍛鍊。因爲這個時期的寶寶剛剛開始認識周圍的世界和親人,不會說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行動,而孩子的哭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依靠哭聲得到溫暖和食物,這是每個人無師自通的技能。如果這些需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孩子會從小缺乏安全感,對所處的環境產生恐懼,導致自卑。得不到愛的迴應的孩子,長大後也可能無法去愛別人。長期處於這種情感缺乏之中的人是有缺陷的。

如果孩子哭,代表孩子受到了驚嚇或者感到不舒服,此時爸爸媽媽及時去抱起孩子,哼着歌謠去安撫孩子,會讓孩子感受到喜悅和溫暖。而與此同時孩子會更喜歡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訴求,比如尿布溼了、肚子餓了等等,通過孩子的哭聲可以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及時更換尿布或是及時喂孩子。否則孩子疏於表現如果媽媽漠不關心,一方面導致親子關係冷淡,一方面孩子的行爲反應也會變得木訥,僵硬。這是我們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我們喜歡活蹦亂跳、聰敏靈活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情緒低落反而會擔驚受怕。

很多家長的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孩子的出生可能讓夫妻兩個人更加無暇顧及。但是這種情況下,絕對不可以壓縮陪伴孩子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在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孩子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爸爸和媽媽,除此之外別無所依,如果父母親都對孩子冷眼旁觀,置身事外,那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孩子是兩個人愛情的結晶,是兩個人最珍貴的禮物。而擁抱是最好的減壓方式,可以促進家庭親子關係哦!

看完今天的分享,爸爸媽媽們知道孩子哭的時候該怎麼做了嗎?獨立自主的培養應該建立在孩子有表達和行動能力的時候。有時間多抱一抱孩子,多抱一抱自己親愛的人吧!

我是幫媽,兩個孩子的媽媽,一名高級育嬰師兼具插畫師,有關孩子教育、生理、心理、營養、日常保健與護理等方面問題,問我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