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標題 bcdef

姜鳴 1957年生,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當過工人、大學教師、機關幹部、證券公司高管。現任上海國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院長,為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天公不語對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秋風寶劍孤臣淚: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續編》。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1860—1911)》

姜鳴 編著

783頁,精裝

定價:108.00元,2017年7月

ISBN:9787108054869

迄今有關我國近代海軍最權威、最全面的史事編年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是近年來的重要熱點。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海洋事業的不斷發展,海洋史、海軍史的研究日益深入,廣泛展開。本書作者姜鳴多年來一直活躍在海軍史研究的學術前沿,筆耕不輟,成果豐碩。本書的寫作歷時多年,在1995年出版的《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1860—1911)》基礎上,他系統搜集有關近代海軍創立發展的中外史料,幾經推敲增刪,擴充並更新史料(主要取材於檔案文獻、奏稿、函札、日記、文集、年譜、報刊及老照片等),尤以近二十年新見資料為主,全面輯錄了1860年以後51年間,中國海軍從創建到初步發展歷程中的史事,涉及海軍建設、艦船軍械的購買和製造、軍隊的教育訓練、基地建設、經費收支、人事變動、中外海軍交往以及軍事行動和戰爭等諸多方面。

本書編撰以年為綱,以月為目,以日系事,累計收入繫於3千餘日下的4千餘條記述。隨文配有160餘幅珍貴的歷史圖片。附錄收入南北洋等艦隊艦隻列表,表中有詳備的技術參數;新繪製了清末海軍艦隻艦體線型圖。最後編製中外人名索引2千餘條,中外艦船4百餘艘。

《史事編年》與作者的另一部一版再版的重要作品——《龍旗飄揚的艦隊》構成姊妹篇,將海軍建設置於中國近代社會變化和政局嬗遞之中,梳理晚清海軍發展失敗的內在原因和20世紀初年重興海軍的曲折歷程,全方位再現海軍從毛細血管到骨骼到肌膚的艱難發育中一個個珍貴瞬間。

中國海軍正在完成歷史性的轉變,真正走向深藍,行駛在通向世界的廣闊航線上。讓我們重溫歷史,面向未來,將本書獻給為發展中國海軍和海權不懈努力的人們。

「揚武」是福州船政所製造的第七號軍艦,也是船政第一批所造15艘艦船中最大者。曾被作為船政學堂的練習艦,後又成為船政兵輪船的旗艦。1884年8月在中法馬江之戰中被擊沉。圖為「揚武」水手在訓練站桅。 (本書封面用圖)

近代海軍:

從毛細血管到骨骼到肌膚的艱難發育

作者前言

姜 鳴

三十多年前,我剛開始進行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的時候,首先是從收集整理和編纂史料長編入手的。這種以時間為縱軸,以年、月、日為脈絡的資料整理方式,清晰地展現出每一歷史時期所發生的事件,對於史學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而通過對資料長編整理所形成的史事日誌,其實就是一種編年體的史學文本,它不需要作者更多地抒發評論,卻再現了事件發展的過程和因果關係。

1994 年底,三聯書店出版了我的《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在後來的二十年里,我繼續對《日誌》進行修訂和擴充,尤其注重研究和吸收近年來新出版的《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光緒朝硃批奏摺》《李鴻章全集》等文獻中所披露的新資料,獨家使用了新近由張佩綸後人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的《李鴻章張佩綸函札》《張佩綸李鴻藻函札》等未刊信函,以及同時代其他人的日記、年譜、文集等等,吸收整合了近20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得全書內容更為豐富翔實。積累至今,新增篇幅達到一半以上。三聯書店再次予以付梓,並商定,易名《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

新近發現的「來遠」管駕日記

「來遠」管駕日記中保存了軍艦主要性能數據和人 員、航行資料

我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跋中曾經說過,歷史學家猶如一個趕海者,不停地在收集並努力復原散落在海灘上的破碎鏡子。復原的過程,充滿辛苦艱難,也時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相比上一個版本,本書對於整個中國近代海軍發展的歷程,記載得更為豐富和完整,讀者從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中國走向軍事現代化的過程,是何等的艱難與不易。先行者的謀劃、統籌,體制內的掣肘、齟齬,國門外的競爭、征伐,這一切的曲折波瀾,融匯在晚清五十多年的一天天記事中,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細節:自辦工廠、國際採購、新式教育、海外留學、新式軍隊、軍港要塞,在這些過程中謀劃、探索、戰爭、失敗;交織著悲壯、慘烈、陰謀和背叛。細細讀來,可以對近代中國人發展海上防衛力量的過程有一清晰了解;掩卷思考,更是收益良多。以往古人評論《春秋》,或曰「述而不作」,或曰「微言大義」,其實,編年體史學著作,恰是能夠體現出這樣兩種特點。

福建船政,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造船企業。位於福州馬尾閩江之畔。引進法國造船技術和設備,培育了中國第一代造船工程技術人員。從1866-1907年,共建造各種艦船約40艘

在寫作這篇「前言」的時候,我又重讀了1994年版的「跋」,感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的夥伴,皮明勇少校、張煒中校如今都已成為將軍,我和朋友們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除了進行歷史研究之外,更都參加了國家的振興和發展。在此,我向多年來一直關心、幫助和支持我的師長、朋友、同事、親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感謝陳悅,他為本書的修訂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資料。我們常常在半夜作深入的交談。感謝劉烜赫,本書所附的軍艦艦圖,是他和海軍史研究會同好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新的艦圖,也使我回憶起已故的趙幼雄先生當年為1994年版繪製艦圖的種種往事。書中保留了一幅趙幼雄繪製的「操江」輪,以此紀念這位已故的前輩老友。感謝孫建軍、張黎源、馬幼垣、徐家寧等先生在本書修訂中給予的幫助。感謝章騫,他為本書的一些外軍艦名考訂提出了建議。感謝吳慧劍、劉震為修飾圖片和重繪地圖所做的工作。本書1994年版的序,為錢鋼兄所寫。新版的序,是東海艦隊參謀長李鵬程海軍少將所賜。他們都為中國軍隊的發展做出過貢獻。

去年,是甲午戰爭120 周年,中國海軍和學術界進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和學術研討。今年為《馬關條約》簽訂120 周年,而120 年前的今天,正是李鴻章馬關議和遇刺的日子,那時中國的前景曾是多麼的灰暗。如今,經過無數志士仁人的奮鬥,中國綜合國力獲得巨大發展,國際地位得到極大的提高,中國的海軍正在走向世界。在過去的幾天里,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接納了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多國加入的申請,美國勸阻盟國抵制亞投行的行動完全失敗,這是值得載入歷史的重要事件。往前看去,道路依然充滿艱難險阻,有無數新的挑戰正在等待我們。以史為鑒,「勿忘甲午」,中國一定要加快建設強大的國家海上力量。

姜 鳴

2015年3月24日晨2時於上海

序二

李鵬程

(東海艦隊參謀長、海軍少將)

帶隊完成第十六批亞丁灣護航和出訪非洲八國任務返回青島後,我接到了姜鳴兄的電話,聽到了久違而親切的聲音。他一則祝賀我們回航,二則提出任務,約我給修訂版的《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作序。受此重託,我有激動,更多的是忐忑不安。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浩繁,甲午海戰落敗殤國泣血。史不敢忘、言不敢妄,不知我能否為史書序、為忠魂歌。

我和姜鳴是2002年認識的,那時讀了他的著作《龍旗飄揚的艦隊》,看了他發表在《艦船知識》等雜誌上的諸多文章,深深為之感動。他不是軍人,卻有軍人的情懷;他任職企業,卻醉心於史海;他人在上海灘,卻眼放各大洋。我通過《艦船知識》雜誌社的田小川、宋曉軍,與姜鳴取得了聯繫,當時主要是想有機會能夠面對面的學習請教,不成想後來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成了相知相惜的好兄弟,更因為有著熱愛海軍、建設海軍的共同理想而成了「好戰友」。無論我在青島、天津還是北京工作,我們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繫,只要有機會,都會相互看望,言歡長談。當讀到各自喜愛的好書時,我們還會相互推薦,甚至專門寄去。就是從他那裡,從他的《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1994年版)中,我了解了中國近代海軍曲折發展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

讀史明智。姜鳴的《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用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天一天的記事,勾勒編織出中國近代從籌議海防,到組建海軍的歷史過程。初讀此書,便覺姜鳴嚴謹的學風躍然紙上。從政治家的謀劃、到艦艇的購買建造、海軍軍官的培養、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呈現出清末海軍發展的完整歷史。編年體的寫作是冷靜而簡略的,沒有多餘的主觀描寫,讀者卻從這冷靜和簡略裡面,讀到事件的內在邏輯,人物的思考踐行,戰場的刀光劍影。全書讀來,再現的是那國破飄零的滄桑歷史。

今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作為中國海軍軍人,對這段歷史我有很多感嘆,但更多的是沉重,是屈辱。120年前的那場戰爭,敗得讓人不堪回首,痛得讓人錐心刺骨。一場戰爭,將一個龐大的帝國推向歷史的深谷。我每次率艦出海,黃海古戰場是必經之地,硝煙散盡,國恥猶在;殷鑒不遠,知恥後勇。每次與姜鳴聊及此事,常嗟嘆不已,心緒難平——挨打是因為落後,被打敗是因為自己不爭氣。總結歷史教訓,我們看到,甲午之敗是海洋觀念之敗。血的教訓證明了面向海洋則興,放棄海洋則衰。海權是決定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重要因素,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戰略依託和潛力所在。洗刷那段曾被欺凌的血淚歷史,唯有發奮努力,強國強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清末新建海軍留英學生

今天,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海軍,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剛剛過去的九個月前,我率領海軍鹽城艦、洛陽艦和太湖艦,執行第16批亞丁灣護航,並進入地中海,為運輸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船隻護航。此後,中國海軍編隊還對突尼西亞、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奈及利亞、喀麥隆、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等非洲八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中國軍艦行駛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執行國家使命,顯示出人民海軍的發展和壯大。中國的海軍發展,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從昨天,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對於正在高速發展的國家來說,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感到必須樹立新型海洋觀,大國的崛起就是海洋強國的崛起。中國要堅定不移地發展海軍,努力建設一支與海洋強國地位相襯的強大海軍。

1894年5月,北洋海軍軍艦在閱操中行駛

得知姜鳴兄之書將要修訂出版,我非常高興,這是一份對先行者的紀念,也是一份對後來者的追問。我深知,以一己之學識,為此書作序,實有史重言輕之嫌,且有錢鋼先生之序在先。作為軍人,甲午之痛在我心底是最沉痛又最敏感的記憶,我不願輕易敘說這段曾被欺凌的歷史,更願用揮戈逐馬的豪情祭奠忠魂。姜鳴兄為史著書、警醒後人的歷史責任感,讓我不得不提筆,一抒胸懷。

馬克思曾說,如果一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隻蜷伏下來的獅子,隨時準備向前撲去。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任人宰割的時代,我們期望和平,但如敵人強加戰爭於我,我們必將用血和鋼來洗刷那跨越世紀的恥辱。

這正是我們的渴望。

李鵬程

2014.9.17 青島

《龍旗飄揚的艦隊(甲午增補本):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

姜鳴 著

662頁,精裝

定價:72.00元,2014年8月

ISBN:9787108051028

本書初版於1991年,詳細記錄和剖析了中國近代海軍在晚清五十年間創建、發展及其衰落的曲折歷史。作者對海防與塞防、海軍發展戰略、晚清政府與清流政治等,都有獨到的觀察和分析。注意吸收海戰戰役和戰術細節,近代造船、艦艇工業的發育等海內外對近代海軍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深入到海軍建設的制度興革,艦船軍械的購買和製造,軍隊的教育訓練、基地建設、經費收支等方方面面。

2002年增訂本補充了李鴻章、沈葆楨、丁日昌與海軍建設的關係,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前後的內部狀況,清晰展示了近代海軍同中國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聯繫。

2014年又逢甲午,作者對書中若干提法做了修正,補入近年新作數篇。主要揭示張佩綸、李鴻藻與李鴻章為發展近代海軍所進行的複雜而鮮為人知的謀劃,以及嚴復在北洋水師學堂的任職等等。

新版冠以「甲午增補本」,奉獻給關心這段歷史的讀者朋友。

海軍士兵艦上合影(本書封面用圖)

《龍旗飄揚的艦隊》

甲午增補本後記

姜 鳴

《龍旗飄揚的艦隊》增訂本出版至今已經十二年了。這些年來 ,中國近代海軍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斷地深入推進。許多新鮮的史料,包括檔案、書信、日記、圖片被陸續發掘出來,許多新的研究專著不斷出版,一批新生代的研究者也在成長。這些成果,使得我們對於先人進行的國防現代化努力和海軍建設的了解不斷加深。

這十二年來,世界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本書剛剛印出的2003年1月,新浪網就邀請我在網上與讀者聊天,雖然當時還沒有視頻,問答交流都是通過文字方式進行的,但即時互動依然使我感受到與讀者之間毫無間隔的溝通之愉悅。感謝學術界和網上許多熟悉的或者從未見過面的朋友,給予本書積極的評價,同時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通過網路,我不斷搜集學術前沿的最新成果,豐富自己的認識。最近,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擬再版本書的甲午增補本,我也重讀了本書,對於書中的部分提法做了調整。

江南水師學堂學生在做登攀演習。1898年考入水師學堂讀書的魯迅,後來在《朝花夕拾·瑣記》中寫道:「一進儀鳳門,便可以看見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那支成為地標的可愛桅杆,「它高,烏鴉喜鵲,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盤上。人如果爬到頂,便可以近看獅子山,遠眺莫愁湖。」「而且不危險,下面張著網,即使跌下來,也不過如一條小魚落在網子里;況且自從張網以來,聽說也還沒有人曾經跌下來。」

近年來,我本人的研究興趣,較多地轉向光緒前期清政府上層政治關係和中外關係。其中一個方面,是張佩綸與李鴻章關係研究。通過閱讀李鴻章與張佩綸之間數百封未刊信件,我進一步發現和釐清了「清流」代表人物張佩綸,在近代海防建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在軍機大臣李鴻藻與北洋大臣李鴻章之間牽線搭橋,構築更加複雜的政治架構所進行的運作,推動建立總理衙門海防股和籌建海軍衙門,統籌全國海軍的發展。這些情況,以往都不為學術界所知曉。我在2002年《龍旗飄揚的艦隊》增訂本中有所涉及,之後做了更深入的考察。依據研究心得,我撰寫了《光緒前期張佩綸與李鴻章謀劃海軍之研究》,收入本書,作為附錄。

1894年5月,李鴻章最後一次在大連灣觀看北洋海軍閱操。畫面正中是「定遠」級鐵甲艦

同時收入附錄的,還有《嚴復任職天津水師學堂史實再證》。這篇文章,也是對2002年增訂本中關於天津水師學堂記敘的豐富和再研究。關於嚴復,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人物,但其在天津水師學堂工作的任職情況,由於以往缺乏足夠詳盡的史料,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在重複不準確的說法。我在本書02年增訂本中,依據上海圖書館保存的檔案抄本《北洋紀事》,首先提出嚴復在天津水師學堂的職務,不是人們常說的「總教習」,而是駕駛學堂「洋文正教習」,並在書中加了一個注釋,以作簡要說明。沒有料到的是,有研究者對我的觀點提出質疑,這促使我專門寫作本文,對嚴復的任職問題予以回應、考證和澄清。

本書附錄還收入了我對台灣、香港的兩位學術界前輩王家儉先生、馬幼垣先生的海軍史專著的評論。兩位先生的專著近年來在國內印行,受到歡迎和好評,關鍵在於他們都在學術上花了很大的努力,能發前人所未發之聲,在觀點上也有各自的鮮明特色。收錄這兩篇文字,是向他們表達我的尊崇。

福建船政輪機廠是船政製造船用蒸氣機的車間,1867年由法國人設計建成,具歐洲風格。總面積3000平方米,磚石鐵木合構,堅實牢固。1871年,我國第一台船用蒸汽機在此製造成功。輪機廠北側廠房現仍在使用,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工業車間

在這十二年里,近代海軍研究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引起各方面的關注,他是我的好朋友陳悅。陳悅是一位業餘研究者,他出現在各種場合的頭銜是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他從創辦「北洋水師」網站起家,廣泛收集史料,結交各方俊傑,經過不懈努力,現在成為資深的海軍史專家。我曾經多次向茅海建教授提起,在時下,史學研究要與互聯網結合,應當關注陳悅在史學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和他所走的道路。在本書的修訂中,他也認真地提出過意見,並提供新發現的史料。我將為他寫的三篇序言放在附錄中,是對我們友誼的回顧和紀念,也是向這位年輕人致意。

今年是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兩個甲子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海軍也在保衛和拓展國家海洋權益的過程中走向遠洋。我們研究中國近代海軍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們更關注中國海軍未來的發展,關注著釣魚島、南中國海和第一島鏈,關注著中國海軍從西太平洋走向印度洋、大西洋。當我站在「遼寧艦」的飛行甲板上的時候,我不由想起袁寶齡當年修建旅順口基地在黃金山炮台上撰寫的對聯:

大海瀾回憶從前唐戰遼征往昔英雄垂信史

高山天作願此後鎬京豐水中興日月麗神州

旅順船塢

今天是2014年7月7日,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紀念日。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延續,也是日本按照大陸政策實現稱霸世界戰略的延續。當下,日本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其本質是修改二戰後制定的和平憲法。對此,中國人民當然要保持高度警惕。以史為鑒,展望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事業,我們要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海軍。

姜鳴

2014年7月7日於上海

《天公不語對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

姜鳴 著

2015-8 52.00元

ISBN:9787108053091

這是一部緊緊圍繞重要事件和關鍵人物講述晚清政局的歷史讀物。作者筆下的北京勝跡,皇宮御苑、王府宅邸、街頭巷尾,都曾經是風華絕代的歷史亡靈活動的舞台。作者用極富感染力的細節敘述,再現了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與李鴻章等親王重臣、康梁等維新人士在歷史關頭的艱難抉擇和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為那個時代勾勒出鮮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閑破悶的京華掌故,更浸透著史學行家的功夫,發舊思而生新意。

全書約配兩百幅珍貴的歷史圖片。書名「天公不語對枯棋」,典出滄趣老人陳寶琛的詩作「感春四首」,是詩人對甲午戰爭失敗後國事危機的濃縮概括,作者移作本書書名,因為書中描寫的諸多事件,正是發生在那個艱難的年代。

《秋風寶劍孤臣淚: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續編》

姜鳴 著

2015-8 54.00元

ISBN:9787108052919

晚清中國,中西交沖,新舊消長。中國的大門緩緩打開,引進了攝影術、西醫、火車、鐵甲艦,開始有了駐外使館、海外留學和學成後的海歸,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員出訪,中國政治格局的動蕩變化也由此展開……在時勢的逼迫下,李鴻章等得風氣之先的人士直面內憂外患的交迫,成為自覺身當其沖者,數十年強毅力行,行走在中國人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蹣跚路程上。

作者秉持「以散文的筆法寫論文,以論文的嚴謹寫散文」,從被過濾掉的歷史細節入手,講述了慈禧、李鴻章、左宗棠、翁同龢、張佩綸、郭嵩燾、嚴復、呂耀斗、胡傳、唐國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會精英真實而傳奇的故事。筆墨穿越於今昔之間,生動有趣。

本書儘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檔案、書信、日記、詩歌,乃至舊影像和國內外報刊,解決了許多史學界關注卻未作深入研究的問題。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張佩綸與洋務派大老李鴻章、與軍機大臣、「清流」的後台老板李鴻藻之間的往來書信,從中發掘出大量沉睡的歷史秘辛,從深度和廣度上,大大豐富了今人對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認識。

《秋風寶劍孤臣淚》是作者繼《天公不語對枯棋》之後,第二部以晚清為題材的歷史散文集。書名取自李鴻章——這位中國近代最重要也最具爭議的政治家——臨終的詩句。

掃描左側二維碼

購買姜鳴三聯作品

學術出版,評論閑聊,讀書內外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