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1 (2).JPG

在竹北市的舊市區,
也就是竹北車站、一號省道以西一帶,
可以看到一些跟番、社相關的地名,
像是新社、番子坡或是隸屬於新竹市的頭前溪南岸舊社,
這些地名的由來,
要從位在竹北市南邊的新竹市說起。

在大約三百七十年前的頭前溪(當時稱為竹塹溪)到香山之間,
也就是現今稱為竹北市、新竹市的西邊沿海平原一帶,
放眼望去盡是無人開墾的荒野之地,
然而就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之間,
依稀可以看到一些茅草屋形成的小聚落,
這些人就是屬於道卡斯族(平埔族的一支)的竹塹社與眩眩社原住民,
當時荷蘭人的調查統計分別是149戶523人與44戶102人。

然而到了西元十七世紀中葉,
這些原住民的命運,
也像是十五世紀後美洲印第安人遇到了從外地前來殖民的西班人一樣的悲慘;
荷蘭人、明鄭的漢人軍隊陸續入侵,
衝突中,
存活下來的竹塹社與眩眩社道卡斯人,
有的逃入並遷居至新竹東邊、南邊的丘陵地,
像是從歷史上消失的眩眩社;
有的則是選擇歸降,
並從香山往北遷居在現在新竹市舊市區(新竹火車站、城隍廟、市政府一帶),
像是竹塹社。

十七世紀末的西元1683年(康熙22年),
改朝換代又帶來另一波的災難,
施琅率領的清朝大軍攻下台灣,
結束了原本統治的明鄭東寧王朝,
台灣成了大清帝國的新版圖,
一批接著一批的漢人從福建、廣東渡海移民來台。
西元1711年(康熙50年),
福建泉州人王世傑獲得清廷批准率領族人進入竹塹社開墾,
遷入的漢人人數眾多,
但王世傑也會跟原住民進行商業交易並定期饋贈牛酒,
因此竹塹社民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到了西元1733年(雍正15年),
竹塹社一帶因為大量的漢人開墾及定居成為北部第一大城,
清廷決定將淡水廳治從台中沙鹿(當時的彰化縣沙轆)北遷至竹塹,
並決定在此地建城,
只能說"乞丐趕廟公",
原本居住在竹塹的竹塹社道卡斯人被迫再次往北遷離至頭前溪南岸,
當時稱之為新社(新竹市湳雅街一帶)。
然而頭前溪時常氾濫,
因此於西元1749年,
族人又越過了頭前溪遷徙到現今竹北稱之為新社的地區,
也就是在省道台一線西邊及中正西路一帶的竹北舊市區,
至於原來頭前溪南岸的新社則是改稱為舊社,
那一帶到現在還有舊社國小、舊社大橋等相關地名。
...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6.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37.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38.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3 (2).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3.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39.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0.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1.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2.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5.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1 (2).JPG
2018-07-11 竹北市彩田福地 4244.JPG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