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容差應變能】由於新相和母相的比容往往不同,故新相形成時的體積變化將受到周圍母相的約束而產生彈性應變能,稱為比容差應變能Es。

【偽共析】從這一轉變過程和轉變產物的組成相來看,與鋼中共析轉變(即珠光體轉變)相同,但其組成相的相對量(或轉變產物的平均成分)卻並非定值,而是依奧氏體的碳含量而變,故稱為偽共析轉變。

【慣習面】在許多固態相變中,新相與母相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取向關係,而且新相往往又是在母相一定的晶面族上形成,這種晶面稱為慣習面。

【共格界面】當界面上的原子所佔位置恰好是兩相點陣的共有位置時,兩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對一地相互匹配。

【半共格界面】當錯配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時,便難以繼續維持完全共格,這樣就會在界面上產生一些刃型位錯,形成界面上兩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的半(或部分)共格界面,以補償原子間距差別過大的影響,使彈性應變能降低。

【非共格界面】當兩相界面處的原子排列差異很大,即錯配度很大時,其原子間的匹配關係便不再維持。這種界面稱為非共格界面。

【等溫轉變(IT)曲線】在實際工作中,人們通常採用一些物理方法測出在不同溫度下從轉變開始到轉變不同量,以至轉變終了時所需的時間,做出「溫度—時間—轉變數」曲線,通稱為等溫轉變曲線,縮寫為TTT(Temperature-Time-Transformation)或IT(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曲線。

【CT曲線】如果轉變在連續冷卻過程中進行,則有過冷奧氏體連續冷卻轉變圖,又稱CT或CCT(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圖。

【韌脆轉變溫度】 (簡稱:NDT)主要針對鋼鐵隨著溫度的變化其內部晶體結構發生改變,從而鋼鐵的韌性和脆性發生相應的變化。

二 奧氏體

【奧氏體】奧氏體是碳在γ-Fe中的間隙固溶體

【組織遺傳】在生產中有時能遇到這樣的情況,即過熱後的鋼(過熱是指加熱溫度超過臨界點太多,引起奧氏體晶粒長大,結果在冷卻後得到的組織,如馬氏體或貝氏體,也十分粗大)再次正常加熱後,奧氏體仍保留原來的粗大晶粒,甚至原來的取向和晶界。這種現象稱為組織遺傳。

三 珠光體

【屈氏體】其形態為鐵素體薄層和滲碳體薄層交替重疊的層狀復相物,根據片層間距分為屈氏體和索氏體。

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分辨的(片層間距為0.25~1.9μm),稱為珠光體。

無法分辨(片層間距為30~80nm)的稱為屈氏體(托氏體也譯做屈氏體)。

【索氏體】介於珠光體和屈氏體兩者之間的稱為索氏體。

【上臨界冷卻速度】Vc稱為淬火臨界冷速, 又稱為上臨界冷速。

【下臨界冷卻速度】

【完全退火】一般是指加熱使鋼完全得到奧氏體後慢冷的工藝。

【擴散退火(均勻化退火)】擴散退火的目的是消除鋼錠或大型鋼鑄件中不可避免的成分偏析,尤其是在高合金鋼中,應用更為普遍。

【球化退火】球化退火的目的是得到球化滲碳體組織,這是任何一種鋼具有最佳塑性和最低硬度的一種組織,良好的塑性是由於有一個連續的、塑性好的鐵素體基體。

【低溫退火】低溫退火的目的是消除因冷加工或切削加工以及熱加工後快冷而引起的殘餘應力,以避免可能產生的變形、開裂或隨後處理的困難。

【再結晶退火】這種退火的目的是為了使冷變形鋼通過再結晶而恢復塑性,降低硬度,以利於隨後的再變形或獲得穩定的組織。

【周期球化退火】加熱到Ac1以上20℃左右,然後在略低於A1的溫度等溫,又稱等溫球化退火。

【等溫球化退火】在A1上、下20℃左右交替保溫,又稱周期球化退火。

四 馬氏體

【馬氏體】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通常以符號A,或M來表示,

【KS關係】Kurdjumov和Sachs採用X-射線極圖法測出碳鋼(1.4C)中馬氏體(α-Fe)和奧氏體(γ-Fe)之間存在著下列取向關係:

【宏觀慣習面】實際上「宏觀慣習面」是兩相的界面,「微觀慣習面」才是真正的慣習面.

【微觀慣習面】

【位錯馬氏體】低碳的位錯型馬氏體就具有較高的塑性和韌性,只是馬氏體的塑性和韌性隨碳含量增高而急劇降低罷了

【孿晶馬氏體】片狀馬氏體是在中、高碳(合金)鋼及Fe-Ni(大於29%)合金中形成的一種典型的馬氏體組織。其特徵是相鄰的馬氏體片一般互不平行,而是呈一定的交角排列。它的空間形態呈雙凸透鏡片狀,故簡稱為片狀馬氏體。由於它與試樣磨面相截而往往呈現為針狀或竹葉狀,故也稱為針狀或竹葉狀馬氏體。又由於這種馬氏體的亞結構主要為孿晶,故還有孿晶馬氏體之稱。

【板條馬氏體】板條狀馬氏體是在低、中碳鋼及馬氏體時效鋼、不鏽鋼,Fe-Ni合金中形成的一種典型的馬氏體組織,其特徵是每個單元的形狀呈窄而細長的板條,並且許多板條總是成群地、相互平行地連在一起,故稱為板條狀馬氏體,也有群集狀馬氏體之稱。

【熱彈性馬氏體】馬氏體片可隨溫度降低而長大,隨溫度升高而縮小,亦即溫度的升降可引起馬氏體片的消長。具有這種特性的馬氏體稱為熱彈性馬氏體。

【變溫馬氏體】

【等溫馬氏體】

【隱晶馬氏體】片狀馬氏體的最大尺寸取決於原始奧氏體晶粒大小,奧氏體晶粒越大,則馬氏體片越大,當最大尺寸的馬氏體片小到光學顯微鏡無法分辨時,便稱為隱晶馬氏體。

【奧氏體穩定化】以上這些由於外界條件的變化而引起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呈現遲滯的現象稱為奧氏體穩定化。

【奧氏體熱穩定化】所謂奧氏體的熱穩定化是指鋼在淬火冷卻過程中由於冷卻緩慢或中途停留而引起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呈現遲滯的現象。

【奧氏體機械穩定化】在Md(形變誘發馬氏體轉變溫度)點以上的溫度對奧氏體進行大量塑性形變,將會抑制在隨後冷卻時的馬氏體轉變,使Ms點降低,即引起奧氏體穩定化,稱為奧氏體的機械穩定化。

五 貝氏體和魏氏體

【上貝氏體(羽毛狀貝氏體)】它是由成束的、大體上平行的板條狀鐵素體和條間呈粒狀或條狀的滲碳體(有時還有殘餘奧氏體)所組成的非片層狀組織。

【下貝氏體】當過冷奧氏體的溫度下降到350至230℃範圍時,所形成的產物叫下貝氏體。

【粒狀貝氏體】粒狀貝氏體一般是在低、中碳合金鋼中存在,它是在稍高於其典型上貝氏體形成溫度下形成的。是由條狀亞單元組成的板條狀鐵素體和在其中呈一定方向分布的富碳奧氏體島(有時還有少量碳化物)所構成的復相組織。

【魏氏體】工業上將先共析的片(針)狀鐵素體或片(針)狀碳化物加珠光體組織稱魏氏組織,用W表示。前者稱α-Fe魏氏組織,後者稱碳化物魏氏組織。

【魏氏鐵素體】亞共析鋼來說,是指從晶界向晶內生長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取向的片(或針)狀鐵素體,通稱為魏氏鐵素體,

【魏氏滲碳體】過共析鋼來說,是指類似形態的滲碳體,通稱為魏氏滲碳體。

六 淬火

【不完全淬火】

【完全淬火】由於Ac3 + 30~50℃這一淬火加熱溫度處於完全奧氏體的相區,故又稱作完全淬火。

【等溫淬火】有兩種等溫淬火法,即貝氏體等溫淬火法與馬氏體等溫淬火法。

貝氏體等溫淬火法是將加熱好的工件置於溫度高於Ms點的淬火介質中,保持一定時間,使其轉變成下貝氏體,然後取出空冷。 馬氏體等溫淬火法是將加熱好的工件置於溫度稍低於Ms點的淬火介質中保持一定時間,使鋼發生部分馬氏體轉變,然後取出空冷。

【分級淬火】分級淬火法是將加熱好的工件置於溫度稍高於Ms點的熱態淬火介質中(如融熔硝鹽、熔鹼或熱油),保持一定時間,待工件各部分的溫度基本一致時,取出空冷(或油冷)。

【亞溫淬火】所謂亞溫淬火即亞共析鋼的不完全淬火,或稱臨界區淬火、兩相區加熱淬火,是指將具有平衡態或非平衡態原始組織的亞共析鋼,加熱至鐵素體+奧氏體雙相區的一定溫度區間(Ac1-Ac3),保溫一定時間後進行淬火的熱處理工藝。

【淬透性】所謂鋼的「淬透性」,是指鋼在淬火時能夠獲得馬氏體組織的傾向(即鋼被淬透的能力),它是鋼材固有的一種屬性。

【淬硬性】淬硬性也叫可硬性,它是指鋼的正常淬火條件下,所能夠達到的最高硬度。

【組織應力】由於工件的表層和心部發生馬氏體轉變的不同時性而造成的內應力稱為組織應力。

七 回火

【回火】將淬火後的鋼在Ac1以下的溫度加熱、保溫,並以適當速度冷卻的工藝過程稱為回火。

【二次硬化】二某些淬火合金鋼在500~650℃回火後硬度增高,在硬度-次硬化:是指回火溫度曲線上出現峰值的現象。

【回火脆性(回火脆化)】與強度和塑性的變化都不同,隨著回火溫度的提高,衝擊韌性不是單調地降低或升高,而是可能出現兩個馬鞍形,回火時這種韌性下降的現象,通稱為回火脆性或回火脆化。

一定成分的淬火鋼在350~550℃回火較長時間或回火後慢冷通過這個溫度區間時會變脆,這種現象稱為回火脆性,簡稱TE。

【回火屈氏體】碳鋼中溫回火後的組織中,滲碳體顆粒開始發生粗化和球化,但其尺寸仍很小,無法在光學顯微鏡下分辨,這種組織又稱回火屈氏體。

【回火索氏體】鋼經高溫回火後,得到由鐵素體和彌散分布於其中的細粒狀滲碳體組成的回火索氏體組織。

【調質處理】調質是淬火加高溫回火的雙重熱處理,其目的是使工件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即淬火+高溫回火=調質處理。

八 鋼表面處理

【高溫碳氮共滲】高溫碳氮共滲主要是滲碳,但氮的滲入使碳濃度很快提高,從而使共滲溫度降低和時間縮短。碳氮共滲溫度為830~850℃,保溫1~2小時後,共滲層可達0.2~0.5mm。

【低溫碳氮共滲】以滲氮為主,也稱軟氮化,是較新的化學熱處理工藝。常用的共滲介質是尿素。處理溫度一般不超過570℃,處理時間很短,僅1~3小時,軟氮化表層硬而具有一定韌性,不易發生剝落現象。

【正火】將鋼件加熱到上臨界點(AC3或Acm)以上40~60℃或更高的溫度,保溫達到完全奧氏體化後,在空氣中冷卻的簡便、經濟的熱處理工藝。

【碳勢】表徵含碳氣氛在一定溫度下改變鋼件表面含碳量的能力的參數。通常可用低碳鋼箔在含碳氣氛中的平衡含碳量來表示。

【合金滲碳體】

【晶界強化】向鋼中加入一些微量的表面活性元素,如硼和稀土元素等,產生內吸附現象濃集於晶界,從而使鋼的蠕變極限和持久強度顯著提高的方法。

【固溶強化】通過融入某種溶質元素來形成固溶體而使金屬強化的現象稱為固溶強化。

【固溶處理】指將合金加熱到高溫單相區恆溫保持,使過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體中後快速冷卻,以得到過飽和固溶體的熱處理工藝。

【彌散強化】彌散強化指一種通過在均勻材料中加入硬質顆粒的一種材料的強化手段。

【帶狀組織】金屬材料內與熱形變加工方向大致平行的諸條帶所組成的偏析組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