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也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中藥材之一。我自己沒有用過黃芪泡水喝,但是家中老人懂一點中藥,會選擇一些中藥泡水,黃芪就是其中一種。而且黃芪是具有降血糖功效的,參芪降糖顆粒就是把人蔘和黃芪作為君葯,達到益氣養陰,滋脾補腎的效果,可以用於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效果杠杠好!

單說回來黃芪!

黃芪最主要的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利水,對於體質虛弱、容易疲乏、常感乏力這類人群是合適的,往往是氣虛的表現,用黃芪泡水代茶飲可以起到補氣昇陽、益胃固表的功能。

黃芪泡水的功效如下:

1、消水腫、保護心血管系統:黃芪有強心降壓、抗心律失常的功效,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每天用30g左右的黃芪水煎後代茶飲用,也可以加上枸杞、党參等藥材一起泡水喝,可以有效的保護心血管系統,同時還能有效緩解血壓或者血糖引起的水腫;

2、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黃芪中含有豐富的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當人體因脾虛引起乏力,肺虛導致咳嗽的時候,可以通過泡黃芪水來解決問題,在秋冬季等流感高發季節,喝黃芪水或者將黃芪與適量的防風、生薑一起煎服,能夠起到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作用;

3、緩解睏倦氣短:每天飲用黃芪水可以起到提神的功效,有氣短狀況的人群會明顯感覺到癥狀緩解;

4、延緩衰老:黃芪泡水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抑制體內多餘的自由基,防止自由基過度氧化,起到延緩衰老的效果。

黃芪泡水的養生作用是不錯的,但有些人群也是不適合的,因為黃芪性溫味甘,對於陰虛人群服用之後會有助熱、傷陰、動血的效果,濕熱、熱毒熾盛的人群服用容易致邪加重病情,所以不適宜。


黃芪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等。

黃芪性溫,有補氣、利尿、消腫、止汗的功效。用於氣虛乏力、自汗、水腫、子宮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癒合。

黃芪的吃法很多,最簡單的方法是: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有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現在中藥店裡出售的黃芪、有生黃芪、炙(zhi)黃芪兩種,效果差不多,都可用。

雖然黃芪是一味很好的強壯補益葯,一般無明顯的不良反應,但它是一種溫補性藥物,補氣昇陽,易於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等症者,不宜服用黃芪;患有肺結核病的人,有發熱、口乾唇燥、咯血等癥狀者,不宜單獨服用黃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黃芪可使染色體畸變率和細胞微核率明顯增高,故孕婦不宜長期大量應用。


說起黃芪,它可是有著兩千多年藥用歷史的中藥,早在千百年前,先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黃芪的藥用價值,流傳至今,黃芪依然是一味不得多得的補氣良藥。只是,因為長期的大量挖采,真正的野生的黃芪已經不是很多了,有瀕臨滅絕的危險。

現如今使用的黃芪,大多是人工種植的,雖然不及野生的那麼珍貴,其作用於功效也許會稍稍遜色,但總體來說也還是很不錯的。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黃芪有著補氣養血、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可用於氣虛、自汗、盜汗等的調理。而黃芪補氣的功效在中藥界更是首屈一指,並且黃芪補氣針對的全身各個部分,如果平時經常用黃芪泡點水喝,也還能起到一定的延年益壽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還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輔助降壓、延緩衰老等作用。

黃芪因為人工種植的原因,現在可能已經比較常見了,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是要避免浪費。在用黃芪泡水喝的時候,最好是用開水泡10分鐘左右再喝,這樣可以避免藥效的浪費。

黃芪的好處雖然不少,但是凡事凡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黃芪也不例外,一般而言,這幾類人群是需要忌用黃芪的。

1.容易上火的人

有的人可能稍微吃了點辣椒就上火了,又或者是熬了個通宵又上火了。對於這類有著「易上火」體質的人來說,就別常用黃芪了。畢竟常喝黃芪水會加重上火的癥狀,對於本身就是容易上火的人來說,常用黃芪泡水喝,就是在給自己找不愉快!

2.感冒的人

黃芪是用來固表的,可以幫助身體避免外邪的入侵,將外邪都關在身體的外面。但當身體已經感受到外邪的時候,若食用了黃芪,就會將外邪關到體內,讓外邪出不去,反而不利於疾病的恢復。

3.腎陰虛的人

腎陰虛的人一般會有手心容易出汗、身體燥熱、精神難以集中的表現,而且容易發火,一不小心就可能將他們惹怒。黃芪一般只用於補氣,補陰的作用微乎其微,常喝黃芪可能會讓身體更容易上火,加重腎虛的表現。


常吃黃芪有5個好處

1、補氣

黃芪泡水,對於身體虛弱,氣短的人來說是非常有作用的,黃芪當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對於身體虛弱的人長時間的喝黃芪水可以有效緩解自身氣血不足,保持身體年輕化。

2、增強精神改善疲倦

黃芪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這些元素和水在加熱沖泡之後,讓其服用可以有效的提高人的精神狀況。

3、減少虛胖可能

多喝黃芪水,可以增加新陳代謝的能力,有些減肥機構就是利用了黃芪可以增加體內的中氣,達到補血補氣的作用,所以採用黃芪作為減肥的聖品,而黃芪確實可以這樣做,它可以加快人的新陳代謝,加快毒素的排出。

4、恢復骨質疏鬆,增強骨質健康

黃芪對於骨質疏鬆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不論是貧血還是腰椎病,頸椎病等,這些關節上的問題,多喝黃芪水也可以有效的恢復這些不適。這正是利用了黃芪可以增強體內的中氣,從而達到了補氣補血的作用,讓原本骨質疏鬆的身體,有濕氣和寒氣引發的關節疼痛,可以有效抑制。

39健康網 查看官方網站 專業健康網站,提供有趣易懂的健康科普

黃芪一一是一味補氣的上品良藥,聽到了這個藥名,許多人都會感覺到有精神,好像力氣一下子就增大了不少。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一個乏困無力的人來說,用黃芪泡水喝,確實能解除疲勞,達到抗疲勞之效果。

同時,黃芪也具有一定的抗衰老的功能,也難怪,人們都喜歡,特別是近年還發現了黃芪還具有明顯的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力,這使得黃芪便身價倍增。由此,黃芪作為藥品與保健品,便輕鬆的進入到平常人家。

黃芪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且療效極高,非常靠譜,實用性強,補氣,提氣是常用功能之一,因此,在許多的方劑中常常能構看到的,這是經過臨床驗證的,由此可見,黃芪基本上沒有毒副反應,也正是因為這樣還走進了葯膳房,並成為常見的紅葯了。通過反覆而高調的出現率,足見中醫的特色之所在,也由此見證了東方人的智慧之高雅,這個,也許也是一種深厚的文化傳承了。


喝黃芪水對身體的確有好處,但並不適合所有的人。

黃芪屬於補氣葯,為補中益氣要葯。黃芪和人蔘一樣,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黃芪泡水,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泡水有增強免疫力。保肝,抗衰老,殺菌消炎的功效。

黃芪泡水能夠治療自汗,盜汗多用於虛表多汗外感風寒,出汗。

黃芪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可以補肺固表,有增強免疫力,降血壓的作用。

黃芪適合身體虛胖的人服用。尤其是腹部肉鬆垮的人。

黃芪能補中益氣,而且補而不膩。可改善氣虛和貧血,若再加上枸杞,大棗等藥材一起沖泡,效果會更好。

常喝黃芪湯能夠防病保健康。

但喝黃芪水也是有禁忌的。

如果黃芪過量。有可能導致頭暈,睡眠質量變差。以及面部泛紅,心情煩躁。

黃芪水如果服用過量,會出現頭暈,乏力等情況。

另外,每次泡黃芪水控制,在15克左右。並且不要一次性喝完,最好黃芪水能夠分兩三次服用。

另外黃芪水不適合天天服用,並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喝的。

熱毒熾盛患者千萬不要服用黃芪水。

患有肺結核的患者不要單獨飲用黃芪水,一定要根據情況搭配其他中藥。

經期女性不能喝黃芪水,否則對月經有影響。

感冒發熱患者不能飲用黃芪水不利於身體退熱。

懷孕的女性,也需要注意,因為有可能導致滑胎。

黃芪是一種溫補性中藥適合早上飲用,吃完早餐,隔一段時間飲用。

黃芪能夠美容,愛美的女性適合喝將黃芪枸杞紅棗一起沖泡飲用。


適用於氣陽不足的亞健康體質,有升高血壓之憂。可黃芪15克煮水,每天4次服完;或黃芪15克,丹參15克,菊花5~10克,枸杞子15克,陳皮或佛手5克,分一至兩天多次服用。後者處方平衡,效果更佳。


你好,黃芪是常見的中藥材,中藥學把黃芪歸屬為補虛葯之補氣葯,按照中醫理論,黃芪歸屬於肺、脾、腎三經,其性甘溫,專以治療虛證,功效有固表止汗、舉陷昇陽、托里透膿、利尿的作用,自古就被各個醫家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是扶正益氣的良藥。但是這並不代表黃芪適合於各類人群,因為黃芪屬於甘溫補藥,所以陰虛陽勝者不宜使用,表有實證而邪氣較盛的患者不宜在患病期間服用黃芪,癰疽初起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不只是黃芪,各類中藥都是一樣的。如果不按中醫理論辯證的使用,不但不會養身而且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人體的健康在於陰陽的平衡,亂服藥物就會打破身體的平衡調控,而使人致病。

總的來說黃芪泡水喝還是對人身體有益處的,特別是對氣虛不固,愛出汗而且還愛感冒的人,中醫認為這樣的人衛氣不足,容易感受風邪所以容易感冒,針對這個問題中醫有個著名的方劑叫做玉屏風散,用於治療這類疾病。這類疾病有些類似於現代西醫的免疫力不足,有些小兒易患感冒也可用此方治療。下面是方歌,玉屏風散用防風,黃芪相畏效相成,白朮益氣更實衛,表虛自汗服之應。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歡迎廣大朋友積極評論補充。


首先,適當的量對人體有好處的。因為黃芪中含有大量的黃芪多糖。黃芪多糖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促進機體代謝,以及保肝功效。以上功效已經被證實,而且這方面的文章已經有發表。此外在中醫中具有以下功效:可治療陰虛,體虛,急性水腫,陽氣虛弱等。

同時由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質,有的人吃了黃芪之後會上火,如口乾,心煩,頭暈等如出現這些癥狀請不要食用。


黃芪是農村種植的常用中草藥,除了經常用來泡酒以外,其實用來泡水當做茶飲用一樣可以很好的發揮它的藥用效果。那麼黃芪到底有哪些藥用價值呢?

研究表明具有提高免疫和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促進胃腸運動、利尿與抗腎損傷、促進造血、延緩衰老、抗肝損傷、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等作用。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肺、脾經。

主治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等常見病。

通常煎服用10~30克。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用藥禁忌凡表實邪盛,瘡瘍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不宜用。飲食忌同時食用杏仁。

藥茶配方:藥茶適用於氣虛自汗、盜汗,水腫。黃芪10克、花茶3克。用開水沖泡後飲用。

此外還有以下藥用搭配:①體虛自汗,容易感冒:黃芪15克,墨早蓮12克,白朮12克,防風10克。水煎服。②久瀉脫肛:黃芪15克,党參10克,當歸10克,白朮10克,升麻3克。水煎服。③關節風濕酸痛麻木:黃芪15克,防風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紅棗10克,生薑3克。煮水煎服。

有疑問可以回復交流,喜歡的可以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