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產經新聞》4月29日報道稱,日本防衛省正考慮改良現有地對艦導彈,並將其部署到九州至沖繩一線,以遏制中國軍事力量特別是海軍遠洋行動。目前日本陸上自衛隊最新的12型地對艦導彈射程約為200公里,日本防衛省計劃通過裝備改造,將其射程提升到400公里,到時其攻擊範圍將覆蓋整個沖繩宮古海峽,並包括我釣魚島群島。那麼日本反艦導彈發展到現在到底戰力如何,又會對我海軍突破第一島鏈產生怎樣的威脅?本期《出鞘》就來談談日本反艦導彈的發展。

此次被用於改裝的12型地對艦導彈,2013年才在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富士綜合火力演習中首次公開亮相。這種新型岸艦導彈被安裝在卡車上,採用了與03式中程陸基反艦導彈相同的三菱8×8卡車底盤,其性能與現役88式陸基反艦導彈相比得到了較大提升。雖然日本尚未對外披露過12式地對艦導彈的全部技術細節,但目前可知12式地對艦導彈在傳統的慣導+GPS+主動雷達的制導體制上增加了地形匹配製導模式,這在全球反艦導彈中還是比較罕見的。2017年,該導彈的艦對艦版本被安裝於日本自衛隊試驗新武器的「飛鳥」號試驗艦,可能未來還將用於取代現有90式艦對艦導彈。

除了12型地對艦導彈之外,日本還計劃在現有的ASM-3超音速空對艦導彈基礎上,研製首款射程可達400公里的超音速空對艦導彈。ASM-3空對艦導彈是日本空中自衛隊裝備的第一款超音速反艦導彈,在2017年完成研製。根據日本空中自衛隊公布的資料,ASM-3空對艦導彈可由F-2戰機攜帶,射程約在100-200公里之間,並攜帶有一枚200公斤左右的半穿甲高爆戰鬥部。ASM-3空對艦導彈由於使用衝壓發動機,飛行速度可達3馬赫,而改進型則可達到5馬赫的飛行速度,其突防能力也勢必會比ASM-3要強得多。

日本要將現有反艦導彈的射程倍增,主要原因在於自新世紀以來,解放軍海軍裝備了大量052C/D型的中國版「宙斯盾」戰艦,僅2013年到2018年就至少有15艘此類驅逐艦投入使用,它們裝備的防空系統射程遠達150公里以上。相比之下,雖然日本在2017年完成ASM-3超音速空對艦導彈的研製工作,但它的射程只有100-200公里,難以在中國戰艦的防空圈外發動攻擊。由於「先天腿短」,ASM-3導彈研製成功後至今都沒傳出要大量列裝的消息。

雖然這幾年隨著中國海軍的日益壯大,日本反艦導彈的威脅才開始被真正擺上檯面,但事實上日本發展反艦導彈的時間已經不短,只不過以前的主要目標都被設定為蘇聯/俄羅斯海軍。日本海上自衛隊從建立走的就是全面引進美國軍艦、使用美式艦載武器的道路,但在使用美製水面艦艇的過程中,日本還是逐漸認識到自身與擁有航空母艦的美國海軍的不同,即日本往往很難依靠航空兵完成水面艦隊的對海作戰要求,反而必須更多地依靠反艦導彈實現對海攻擊,以奪取制海權。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開始發展反艦導彈。

日本海上自衛隊在70年代開始研製反艦導彈時,已經從美國引進了「魚叉」反艦導彈。該導彈是當時西方最好的中程反艦導彈,不僅戰鬥部威力大且導引頭性能好,射程也比歐洲最好的「飛魚」反艦導彈要遠得多,並可以更好地實現自動對海攻擊的作戰意圖。不過受到當時國際環境的限制,美國人僅向日本提供了艦載型「魚叉」導彈,並沒有提供進攻能力更強的潛射型和空射型。於是日本便參照「魚叉」的部分成品和設計思想,首先研製了空射型的80式(ASM-1)空對艦導彈,以填補F-1支援戰鬥機等的作戰需求。

80式(ASM-1)空對艦導彈採用的制導方式為中段慣性+末段主動雷達制導,採用單脈衝主動雷達導引頭。該導彈採用類似中國YJ-8的單室固體火箭發動機,有效射程達25至50公里。80式的設計比較保守,基本就是採用固體火箭動力的日本版「魚叉」,選擇火箭動力,主要是因為F-1支援戰鬥機的J/AWQ-12雷達天線口徑較小,對海上目標的有效探測距離和搜索扇面均不大,不足以支持射程達上百公里的反艦導撣。80式的設計思路基本模仿的是「魚叉」,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助於迴避不少初次設計時往往會遇到的技術難題,並用最短時間就滿足了日本對反艦導彈的裝備需求。

之後為了滿足陸上自衛隊抗登陸作戰的需求,1982年日本又以其為藍本,開始了其首型中程岸基反艦導彈——88式(SSM-1)地對艦導彈的研製工作。88式地對艦導彈與80式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為了增加航程,改裝了一台三菱重工研製的TJM-2型渦輪噴氣發動機,此外尾部還配備有一台固體火箭助推器,這使其射程遠超原型達到了150公里,有效對海打擊距離也可以達到100公里左右,這不僅能夠覆蓋兩棲作戰部隊的換乘海域,還可以直接攻擊水面護航編隊。

88式進行增程設計,主要原因在於日本本島地形狹窄,城市居民點集中在沿海地帶,島上植被覆蓋率高,多山地丘陵,地對艦導彈在執行近海防禦任務時大都部署在靠近海岸線的位置,預設發射陣地甚至直接安排在岸邊。近岸反艦導彈陣地射界良好,雖然可以充分發揮導彈的有效射程,但缺點在於陣地位置比較暴露,如果沒有洞庫這類隱蔽工事,發射陣地較易被偵測或受到攻擊。88式地對艦導彈在射程增加之後,發射陣地可以遠離海岸,布置在隱蔽性更好的內陸地區,從而更好保證火力和生存能力。

而在88式地對艦導彈的基礎上,日本海上自衛隊也開發了其首型國產艦載反艦導彈——90式(SSM-1B)艦對艦導彈。90式採用TJM-2型渦輪噴氣發動機,並帶有固體火箭助推器,末段採用掠海突防方式,最大射程與88式(SSM-1)一樣為150公里,而彈體全重和戰鬥部重量則與美製「魚叉」基本相當。90式(SSM-1B)採用了典型的日式反艦導彈的導引方式,即中段採用慣性制導,末段在主動雷達制導之外還可以選擇紅外成像,此外某些新生產的型號可能還增加有GPS導航系統。

在空對艦導彈這方面,由於到了上世紀80年代80式(ASM-1)空對艦導彈射程較近的缺點越發明顯,以及為了滿足P-3C海上巡邏機等飛機的反艦需求,日本從1986年開始了91式(ASM—1C)空對艦導彈的研製工作。91式廣泛採用了88式的各種技術成果,包括利用TJM-2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將有效射程增加到65公里。這使得飛行速度較慢且目標特徵明顯的P-3C海上巡邏機,擁有了一款較好的反艦作戰武器。

目前裝備於日本作戰飛機的各型反艦導彈中,80式(ASM-1)在F-l退役後已不再是主力裝備,91式(ASM-1C)則裝備於非戰術飛機,而93式(ASM-2)則是現役F-2/F-4EJ戰機的主力對海攻擊武器。相比80式,93式的改進主要在兩方面:一是改用TJM-2渦噴發動機,將最大射程增加到了與海、陸基導彈相同的150公里,保證載機可以在艦載區域防空導彈殺傷範圍外發起攻擊;二是用紅外成像導引頭替代主動雷達導引頭,增強了其對艦攻擊的隱蔽性。值得一提的是,93式也是當時採用獨立紅外成像制導的反艦導彈中唯一擁有100公里以上有效射程的型號。

而在地對艦導彈方面,日本陸上自衛隊在裝備了88式(SSM-1)之後,又繼續發展了12式地對艦導彈。12式是88式的射程增強型號,在外形和氣動布局上,相比88式並無太大的改變。但在制導模式上,12式除了在中段制導的慣性單元中增加GPS導航系統,以及末段採用帶目標識別功能的主動雷達制導以外,還增加了數據鏈操控方式,可以在極遠處發射導彈並由天基/空基操作平台進行遠程操控。此外12式地對艦導彈還對發動機進行了改進,據悉其彈體內部艙室也相應進行了部分調整,這不僅使其最大射程增加到了200公里左右,其戰術靈活性和作戰隱蔽性也明顯增強。

目前日本陸上自衛隊已經計劃於明年在宮古島上部署12式地對艦導彈,未來沖繩石垣島新開自衛隊基地後,也將部署該導彈。日本宮古島距我釣魚島約200公里,超過了射程150公里的88式導彈的作戰範圍,但如果將改進後的12式地對艦導彈部署於此,火力範圍則將基本覆蓋釣魚島海域。利用外島部署的12式地對艦導彈,既可以支持日本海上力量在釣魚島附近的活動,又可以通過火力威脅中國艦船在釣魚島附近的巡航行動。而按照其制導模式和射程,12式在威脅釣魚島附近的中國艦艇時,還可能利用GPS實現迂迴艦避的飛行方式,不需要採用高暴露率的直航線接近中國海軍戰艦,甚至可以利用釣魚島作為隱蔽導彈的障礙,使導彈以地形跟蹤方式飛越釣魚島,以島嶼為掩護直接襲擊近距離的中國艦船。

不過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這種亞音速掠海飛行的中距反艦導彈卻並沒有什麼威脅。不談055和052D,但以054A護衛艦為例,該艦搭載的364型雷達和382型雷達就足以在30公里外發現接近的12式反艦導彈,並在發現之後就可以發射海紅旗-16防空導彈對其進行攔截。即使仍有漏網之魚突破至5公里範圍內,依然有H/PJ-11型11管30毫米近防炮來負責攔截。可以說在中國海軍軍艦數量和防空能力都今非昔比的當下,日本部署在宮古海峽附近的12式地對艦導彈,即使數量再多也擋不上我艦艇進出第一島鏈。

日本同樣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從ASM-3超音速空對艦導彈開始,日本一方面鉚足全力加強各型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其中尤以超音速為重點,另一個方面就是不斷增加反艦導彈的有效射程,以提升防區外攻擊能力。據悉除了國產的ASM-3超聲速反艦導彈外,日本還在尋求從美國引進LRASM等射程超過500公里的超遠程空對艦導彈。LRASM是在增程型「賈斯姆」空地導彈基礎上研製而來,射程預估超過560公里,可與ASM-3協同作戰,並以飽和攻擊的方式來對抗敵方水面艦艇。

日本引進LRASM的做法,無疑反映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其國產反艦導彈的戰力偏弱。雖然日本從80式開始發展了不同類型的反艦導彈,但各型號的尺寸和布局始終沒有大的變化,導引頭和戰鬥部也比較單一。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反艦導彈一開始就受限於美制「魚叉」反艦導彈的技術框架,但美國海軍是以航空兵作為反艦主力,在航空打擊手段全面的情況下,對反艦導彈的作用並不太重視,相反日本卻很難依靠航空兵完成對水面艦隊的攻擊要求,對反艦導彈功能拓展的需求也遠非「魚叉」的體系所能滿足。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國產反艦導彈對中國海軍的威脅也就自然談不上了。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