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影背景音樂作為電影藝術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在電影中發揮著其他表達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電影《功夫》中,配樂師選擇了不同地域色彩的音樂,並且成功地營造出了帶有東方特質的聽覺美感,與影片中的中國功夫結合具有濃烈的民族韻味,所以《功夫》不僅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一次屬於中國功夫的傳奇,同時也深化了對民族音樂的記憶。本文試與影片《功夫》所講述的劇情結合,來對其中的背景音樂做出分析。   [關鍵詞] 電影;音樂;《功夫》;賞析   2004年上映的影片《功夫》是著名喜劇演員周星馳帶給觀眾的驚喜,憑藉這部影片周星馳獲得了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而影片《功夫》不僅票房過億成功搶佔了2005年的賀歲強檔,同時也獲得了最佳劇情片的殊榮,這些成績是對演員兼導演周星馳的肯定。在影片《功夫》中,除了震撼的視覺畫面以及周星馳本身一直備受歡迎的演技外,以民樂為主的多元化電影背景音樂堪稱完美,與電影劇情緊密貼合的電影背景音樂不僅發揮出了表達電影主題、渲染電影氣氛的作用,同時也帶給了觀眾充足的音樂藝術享受與無窮的回味。本文以影片《功夫》中的背景音樂為研究對象,在對影片中的音樂進行簡單概述的基礎上,結合影片《功夫》的劇情對其背景音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電影《功夫》背景音樂概述   影片《功夫》中的背景音樂配樂出自著名的音樂製作人黃英華之手,黃英華曾獲得過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配樂獎,無論是從電影配樂的經驗、榮譽、技術等方面來說都堪稱卓越。從影片《功夫》的背景音樂來看,無論是對於影片《功夫》本身還是對於黃英華來說都是一種創新和突破,同時也使背景音樂成為影片中的一大亮點。   在對影片《功夫》的欣賞中,觀眾總會產生一種與影片背景音樂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影片《功夫》從插曲到配樂實現了對本土資源的充分挖掘與恰當運用。縱觀《功夫》整部影片中的配樂,其中所運用的經典民樂有六部:《闖將令》《四川將軍令》《十面埋伏》《東海漁歌》《小刀會組曲》《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這些中國內地的經典民樂創作時間大多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而這些民樂的運用也使影片具有一種濃烈的民族性,同時也使一些愛好民族音樂以及民族電影的觀眾拍手稱道。在以民樂為主的背景音樂中同時添加了外國的經典樂曲,使《功夫》的配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其中包括亞美尼亞作曲家阿拉姆?哈洽圖良(Khachaturian Aram)創作的《馬刀舞曲》以及夕板甲的帕布羅?德?薩拉薩蒂(PablodeSarasate)創作的《流浪者之歌》,而中國民樂與外國經典樂曲的結合也增加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性,使電影的可欣賞性大大提高。   電影《功夫》背景音樂分析   電影背景音樂離不開電影本身,這是電影背景音樂作為一個審美對象與其他音樂表現形式之間存在的明顯差別,在對電影背景音樂的欣賞與分析的過程中具有一個樸素的原則,即對電影背景音樂的分析應該建立在對電影以及音樂作品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而不能單純憑藉對電影背景音樂的主觀感受或者自己來樹立標準去評定電影背景音樂運用的優劣,所以在對電影《功夫》背景音樂的分析中,對電影本身的劇情做出了解並與劇情相結合才能做到客觀並真實地對電影的背景音樂展開研究與探討。   影片《功夫》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中國20世紀的40年代,周星馳飾演的街頭混混阿星從小受盡他人欺辱,但是卻想通過加入當地日益猖獗的黑道勢力「斧頭幫」並借斧頭幫出人頭地,阿星假借斧頭幫之名前去貧民窟豬籠城寨勒索錢財,卻不料豬籠城寨中藏龍卧虎,住在其中的居民很多是為了躲避江湖紛爭而隱居於此。阿星將斧頭幫幫眾的死嫁禍於豬籠城寨而引起了真正的斧頭幫與豬籠城寨之間的恩怨,但當斧頭幫集結幫眾打入豬籠城寨後卻被城寨內的三個高手挫其銳氣。斧頭幫請兩位殺手除掉豬籠城寨內的三大高手後,豬籠城寨的老闆和老闆娘終於忍無可忍將兩個殺手打得狼狽而逃。而斧頭幫也利用阿星小偷小摸的開鎖技巧從「非正常人類研究中心」請出了火雲邪神來對付武功高強的豬籠城寨的包租公與包租婆。阿星在幫助斧頭幫戰敗包租公與包租婆的同時被打得幾乎喪命,也因為如此阿星的任督二脈被打通,從而領悟了擁有巨大威力的如來神掌,並最終將火雲邪神打敗。在劇情的主線中穿插著阿星與一個啞女的感情故事,而以棒棒糖為線索的這段感情最後也終成正果。影片《功夫》的主線劇情雖然簡單卻通過各種精彩細節的設計而被演繹得十分曲折、引人入勝,其中背景音樂的合理選用與運用也能夠使觀眾從動作畫面中感受到熱血噴張而從溫情的畫面中體會到感動,對劇情的發展和氛圍的渲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影片《功夫》開端的配樂在斧頭幫徹底剷除鱷魚幫之後,隨著爵士風格的《我不入地獄》演繹了斧頭幫在當地猖獗的活動,而這種爵士風格的舞曲與斧頭幫幫眾的舞蹈以及斧頭幫的活動來搭配具有黑色幽默的特質,給予了對這種惡勢力的諷刺,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斧頭幫形式的詭譎,相對輕快的音樂與血腥、奢靡的畫面也更加深化了這種諷刺意味,將黑勢力隻手遮天的故事背景很好地烘托出來,為故事的發展做出了鋪墊。影片中的字幕這樣闡述:這是一個社會動蕩、黑幫橫行的年代,其中又以「斧頭幫」最令人聞風喪膽,唯有一些連黑幫也沒有興趣的貧困社區,卻可享有暫時的安寧。於是隨著音樂《東海漁歌》的演奏,這樣一個貧困社區――豬籠城寨出現在鏡頭中。《東海漁歌》是由馬聖龍和顧冠仁在1959年共同創作的民樂合奏曲,取材於東海漁民的生活,這首民樂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並且動聽上口,在電影中與《東海漁歌》相對應的畫面也與這首民歌十分相符,在豬籠城寨的人們雖然貧困但是一片和諧,用《東海漁歌》來渲染豬籠城寨的安寧平靜十分恰當,並且這首《東海漁歌》與《我不入地獄》形成了對比,分別代表了正邪兩種勢力的音樂主題。   豬籠城寨的寧靜始終是暫時的,阿星冒充斧頭幫成員來到豬籠城寨,在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樂中鏡頭給到了阿星和肥仔聰。《十面埋伏》這首琵琶曲流傳歷史悠久,取材於劉邦打敗項羽於垓下所用的陣法以及項羽的處境。電影中選用的是《十面埋伏》的引子部分,通過輪拂的演奏技法象徵著不祥氣氛的產生,預示著惡勢力的到來。而如此具有氣勢並充滿殺機的琵琶曲與阿星以及肥仔聰這兩個相對形單影隻的身影做搭配,在兩人誇張的造型與裝束下產生了一種幽默的效果。隨著一個斧頭形狀的煙花在空中散開,斧頭幫大批人馬氣勢洶洶地闖入豬籠城寨,這個貧困地區的安寧被徹底打破。在這一段,背景音樂採用了《將軍令》,電影中的《將軍令》是四川揚琴版本,這首樂曲廣泛應用於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武俠電影,所以容易使電影觀眾產生對這種氛圍使用這種背景音樂的認同感。音樂在姐弟兩個被潑汽油的時候響起,而隨著琛哥的打火機飛過來的時候,吹奏樂被添加進來,與此同時「十二譚腿」出現在鏡頭中並很快陷入了與斧頭幫的苦鬥,隨著打鬥的激烈樂曲的演奏旋律也在不斷上揚。隨後「洪家鐵線拳」也加入戰團,而他手上由鐵圈撞擊產生的聲音與音樂也相得益彰。緊接著在大鼓聲下「五郎八卦棍」進入戰鬥,此時棍法的打、挑、撥、刺也將功夫以及音樂一起推向了高潮,在各種樂器的混合演奏下,三位高手也與斧頭幫搏鬥得酣暢淋漓。影片的這一部分無論使用純粹的畫面或者使用單純的音樂都無法營造出這種令人激動的氛圍,正是因為《將軍令》的散板、慢板、快板、急板與動作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才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使視覺和聽覺上同時感受到了震撼。   阿星加入斧頭幫的條件是「殺一個人」,當阿星與肥仔聰在街頭閑晃的時候,《東海漁歌》的樂曲引出了阿星一段關於「如來神掌」的回憶,同時也為影片的後文起到了鋪墊的作用。當阿星將目標指向包租婆的時候他們再一次來到了豬籠城寨,阿星和肥仔聰扔出的刀子都插在了阿星的身上,此時背景音樂中的二胡和阿星受傷後痛苦不堪的表情使人忍俊不禁。隨後歡快的小提琴樂器引出了包租婆狂追阿星的場景,此處的樂曲為《流浪者之歌》,這種流暢的旋律與漫畫式的追逐場面可謂是別開生面。《流浪者之歌》又名《吉卜賽之歌》,這首曲目是薩拉薩蒂小提琴獨奏曲的不朽之作,這首樂曲在表現完追逐這一幕滑稽可笑的畫面之後又用傷感的部分抒發出了阿星悲憤和失落的心情,在無助的情況下只能用拳頭來自我發泄的感情與《流浪者之歌》配合十分貼切,同時也顯示了對小人物的悲憫。   斧頭幫請殺手榜排名第二的琴魔剷除豬籠城寨三大高手,在琴魔與三大高手打鬥的過程中背景音樂選用古琴曲。琴魔隨著樂曲的節奏將聲音化作各種武器甚至鬼魅來攻擊對手,使音樂本身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同時在特效的作用下也使中國虛無的武術能夠與視覺很好結合起來,但與之前的大戰相比,這場戰鬥相對更加幽靜,隨著三大高手的相繼加入才將音樂推向了一個個高潮,在這種音樂下與琴魔的功夫特點遙相呼應,給予了觀眾聽覺上的享受與視覺上的衝擊。   隨著火雲邪神的出場,影片逐漸走向高潮,而影片中的背景音樂也以令人振奮的音樂為主。影片中火雲邪神以用手抓住子彈來展現自己的實力,而隨後嗩吶引領出氣勢磅礴的音樂,這首音樂為我國「大躍進」時著名的民樂作品《闖將令》,《闖將令》描寫出了戰場上的英雄所具有的大無畏精神,而經過一些改編之後,這首樂曲被廣泛地應用於香港的電影中作為背景音樂出現,如同樣是周星馳出演的《大話西遊》等經典作品,當然這首曲目在影片中並沒有闡述出大無畏的精神,而是運用其激昂的旋律來突出火雲邪神力量的強大。當「神鵰俠侶」處於下風的時候,包租婆想用銅鐘當喇叭施展獅吼功,此刻影片中將《英雄戰勝了大渡河》作為背景音樂,這首樂曲描寫的是解放西藏時期為了支援西藏而表現出的無畏精神,而此刻當做背景音樂出現表現出了《功夫》在背景音樂運用中敢於突破、敢於創新的特點,同時也表現出了「神鵰俠侶」為了打敗火雲邪神而排除萬難的精神,十分符合影片的劇情。當阿星破繭重生的時候儼然一副絕世高手的風範,而在與火雲邪神打鬥的過程中,影片的背景音樂運用了《小刀會組曲》以及《英雄戰勝了大渡河》,無論是音樂還是影片的劇情都已經推入了高潮,《小刀會組曲》來自於民族舞劇《小刀會》的配樂,樂曲以充滿悲憫又富於生機為主體,具有濃烈而悲壯的英雄色彩,而影片也是利用《小刀會組曲》的這一特點與劇情中的阿星成為火雲邪神的終結者相呼應,同時節奏也適應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武打畫面。   總之,影片《功夫》的背景音樂以民樂為主又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兼有民族性、經典性和戲劇性,在緊貼劇情的同時也給予了觀眾富有層次的視覺享受。同時《功夫》中的背景音樂在運用方面也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周星馳烙印的風格,而大拼盤式的影視背景音樂用法也將為以後的電影背景音樂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路。   [參考文獻]   [1] 侯燕.音畫統一與視聽合一:電影音樂特性研究[J].中國音樂學(季刊),2007(01).   [2] 張曉雲.武俠電影配樂中的中國民族音樂[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   [3] 周一紅.新武俠電影中國鼓的角色化敘述[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5(01).   [作者簡介] 李娜(1976― ),女,河北霸州人,碩士,河北省藝術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