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時代來臨之際,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將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領域,那麼未來的人工智能城市會是什麼樣的呢?

  近日,在春意盎然、櫻花綻放的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由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同濟大學中德學部、中德未來城市聯盟、上海市人工智能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主辦的“中德工業4.0與人工智能城市”研討會成功舉行。在本次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展望了未來人工智能城市的一些特點。

  德國工程院院士,來自波鴻魯爾大學的Michael Abramovici教授帶來了題爲《工業4.0 ——智慧城市的樣板?》的報告。

  他認爲,萬物互聯網是工業4.0的引擎,傳統的產品在工業4.0時代都將成爲智能產品,組成智能產品系統。萬物互聯網也是傳統城市轉型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觸發動力。5G是未來智慧城市存在的技術基礎,未來的城市各處都會裝有傳感器,所有的基礎設施都會連接在一箇中央設備上。這是一個更加人性化的城市,也是注重分享的城市空間。比如,當城市的一個地方出現了事故,臨近醫院的救護車就會收到指令,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他也指出,由於城市規劃擁有更多人爲因素和系統的複雜性,未來的智慧城市必須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開展規劃者、決策者、服務提供者、大學和科研院所間更廣泛的協同合作。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李振宇院長圍繞“信息化催生共享建築學”主題進行了探討。他指出,隨着社會的發展,建築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從追求秩序,到追求功能、多元化和生態化,一直到今天的追求共享化。

  他認爲,進入21世紀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築和城市的設計策略出現了五對新的矛盾,那就是算法和體驗的矛盾、共享和專屬的矛盾、環境和建構的矛盾、社會和美學的矛盾、當代和傳統的矛盾。信息化必然導致設計理念的變革,進入信息社會後,建築可能不必像原來的建築那樣像某種建築,走向共享是未來智能城市的一個趨勢。他介紹了一些案例,比如在深圳建科大樓裏,建築功能包括實驗、研發、辦公、學術交流、休閒活動、生活配套設施及地下停車等,這裏就有科研院所,有中小學生的活動場所,還有各種可以自己動手操作的實驗室。又比如在常州,某個中學、小學和全民健身中心組成了一個共享教育的空間,這裏的體育老師白天負責孩子的體鍛,體育設施白天給學生使用。晚上,體育老師就成爲了市民的健身教練,體育設施向市民開放。體育老師的收入也有提高,60%收入來自學校,40%收入來自全民健身中心的培訓收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