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加用戶 Heisenberg

原定標題為《我為什麼推薦你用同樣的價錢盡量去買更高級別的車》,希望能有助於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

之前發布在咖加車評上的文章引起了一個爭議:「高一個級別的車是不是就比低一個級別的車好」,但是這個假設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

- - - 問題一:此辯題無法成立 - - -

比較具體車型,對於任何級別內的車,其產品力都有可能天差地別。以A0級為例,現款Polo(即將面臨換代)和本田GK5飛度相比,在空間、舒適性、動力性、操控性甚至還有後市場保值率都無法相提並論。而同為C級轎車的北汽賓士E200L和賓士E63 AMG,光是國內售價差距就上百萬,這樣的兩台車面對的消費群體和用戶訴求就已經完全不重合了。所以,談論級別,應該有所限制,比如相同價位不同級別,也正是我在文中傳達的觀點。

- - - 問題二:分級的依據 - - -

我國喜歡拿車身尺寸作為分級的依據,這種分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可取之處,但是隨著消費市場的細分,慢慢地反例也多了起來。

以一汽大眾用來做探歌對標車型的途觀絲綢之路版為例,車身長度相差20厘米和高度低了10厘米,而國人在買車時經常提到的軸距和寬度兩者則是非常近似。寬度和軸距對於我國消費者來說往往被直接定義為「寬敞程度」和「腿部空間」,加之一汽大眾拋出「四輪四角」的話術來應對長度方面的劣勢,很多消費者就會認為探歌是一款空間和途觀絲綢之路版同一級別產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探歌研發基於Polo,途觀絲綢之路版基於高爾夫研發,Polo和高爾夫是同一個級別的產品嗎?

探歌實際上是一輛國際車型,在進入國內時加長了77毫米,而77毫米對於A0級轎車來說就已經足夠在軸距上達到更高級別轎車的普遍水平了。那麼經歷加長的車型能夠被定義為更高級別轎車嗎?

顯然不能,舉個例子,國產賓士E級加長和標準軸距賓士S級。E級加長軸距3079毫米,S級標準軸距版本甚至還不到3米,而車內空間E級也碾壓S級標準軸距版。但是顯然我們不會把E級加長和S級相提並論,即使是拋開價格,單純討論駕駛感受和各方面產品力表現。

那麼作為C級轎車的E級加長究竟哪裡不如D級轎車S級呢?實際上都在看不到的地方,車身材料,隔音,動力總成調校,操控性,舒適性,甚至看得見的內飾用料和座椅都有非常大的差距。由此可見,級別是一個相對更加整體的概念,不能由單個或幾個指標直接定義。

那麼簡單說一下我對各個級別轎車的主觀印象

A0級

前排坐姿普遍偏高(Polo、飛度、豐田雅力士都有這個問題),空調不怎麼夠用(Polo、飛度、豐田雅力士)後排空間一般不能滿足基本舒適性(領克02、現代昂西諾、Polo),長途乘坐幾乎所有座椅的舒適性多多少少都有問題。並且橫向空間比較擁擠,一般放不下一個尺寸足夠主副駕駛兩人使用的中央扶手,座椅普遍單薄並且缺乏側向支撐,前面提到的車基本都跑不掉。當然,飛度的後排空間就非常好,可以用「越級」來形容。

A級

前排已經能做到比較舒適,橫向寬度空間起碼不會不夠用,空調普遍可以有效製冷,隔音比較好,濾震性有明顯提升,後軸過硬的問題起碼在前排不會覺得難受,零到一百公里加速時間普遍在九秒左右。問題還是有的,後排乘客還是要忍受坐墊偏短,靠背比較直立,腿部空間對於我183的身高來說比較擁擠,隔音一般也不怎麼好。但是也有例外,後排隔音舒適座椅都很好的高爾夫嘉旅,就是在某些產品力方面越級的產品。

B級

這個級別沒有兩廂轎車,更多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旅行車。對於採用橫置發動機的絕大多數非豪華品牌B級轎車來說,四個座位上的乘客對於長途旅行都不會有太多的怨言,後排乘客可以隨意變換乘坐姿勢,甚至腳下還能放一些東西,高配車型零到100公里加速時間分布在八秒附近,甚至個別車型能到7秒。

而對於採用縱置發動機的豪華品牌B級轎車來說,就只能照顧好前排乘客,個別車型後排乘客受罪程度跟Polo有一拼(沒錯我說的就是C200),後排乘坐舒適性想要和非豪華品牌車型平起平坐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豪華品牌B級轎車往往更看重運動性,走量較多的低功率2.0T發動機零百加速都已經接近7秒,個別車型還擁有非常優秀的操控表現(F30 3 Series)。

C級

非豪華品牌的C級轎車已經不多了,橫置前驅的非豪華品牌C級車空間已經十分鋪張,駕駛也略顯笨重(當然銷量一般也不怎麼好)。

而C級是對於豪華品牌很重要的級別,這個級別的豪華品牌轎車已經能照顧好車內四個座位的乘客,並且提供真的稱得上「豪華」的內飾。以華晨寶馬530Li為例,空間和駕駛體驗在日常駕駛中已經挑不出來什麼毛病了。C級轎車可以說是豪華品牌轎車中最有代表性的級別。

D級就不說了,大家都懂。(沒錯,這張配圖就是故意的)

綜上,以實際各個級別的及格線和產品定位作為標準,不能以個別方面產品力突出就將車型定義在更高級別。

- - - 問題3:探歌為什麼不是A級車 - - -

首先是橫向空間,如果大家有機會看一下探歌實車的話,試想一下去掉中央扶手,這樣的前排內部空間和老款Polo幾乎沒有差別,而腿部空間的加強也完完全全是因為老款Polo中控面板設計不合理,探歌和新款Polo為此做出優化。

其次是座椅,肩部支撐幾乎沒有(跟老款Polo一樣),後排坐進去,閉上眼,除了腿不會頂到前排座椅之外毫無差別。不信的話各位去試試,試完就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了。

最後,海外版T-Roc,這可憐的車身尺寸在A0級內部都算不上大了吧?何況本土化車型會為某一地區用戶提供更好的舒適性嗎?幾乎不可能。本身就以A0標準來研發,經過本土化之後想變成A級車?別逗了。

當然,也可以像我上篇文章里說的,等新Polo上市後去比一比Polo和T-Roc有多麼相似,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起碼在靜態的各個指標上(除了後排腿部空間),T-Roc都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我——「我是一輛Polo」。

總結一下提問者的觀點:

繽智空間更大

A並不比A0高一個級別,B並不比A高一個級別。

雅閣不比A45高一個級別,雅閣不比思域Type R高一個級別。

下面我們一個一個來回答:

繽智空間更大

沒錯,繽智空間是很大,但是沒有提到繽智是有原因的:第一,繽智的消費群體和探歌的消費群體幾乎不重合,繽智的消費群體更加追求實用,探歌的消費群體的第一訴求往往更多是「好看」、「精緻」(起碼從售價上來看是這樣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豐田CHR、領克02這些更加註重設計時尚感的細分市場車型;第二,繽智空間我個人感覺和探歌差不多,並且繽智後排有靠背偏短的問題,所以二者在體驗的時候總體主觀評分差別不大;第三,是我個人疏忽,在寫的時候沒考慮到繽智,要非排個123出來繽智還是能排在第一位的,這點是我文章的不完善,向各位讀者道歉。

A並不比A0高一個級別,B並不比A高一個級別。

這個問題就像說2並不比1小,3並不比2小一樣,討論定義我認為這屬於邏輯問題,在此不做過多討論,與車本身沒有關係。

雅閣不比A45高一個級別,雅閣不比思域Type R高一個級別。

這就像說華為mate 20X玩遊戲比任天堂Switch更省電一樣。

(賓士A45 AMG)

我在文章中討論的「級別」在本篇文章前面已經做過闡述。A45是什麼?豪華品牌A級性能轎車。思域Type R是什麼?非豪華品牌A級性能轎車。雅閣呢?非豪華品牌B級轎車。

(本田思域FK8 Type-R)

A45注重加速成績,思域Type R注重賽道圈速,雅閣注重空間和舒適性,並在不妥協舒適性的前提下盡量提升車輛性能指標。那麼請問,這三輛車有可比性嗎?我個人認為沒有,如果非要放在一起比的話,唯一有相同標準的指標就是設計架構了。A45基於賓士A級,思域Type R基於思域,雅閣就是雅閣,從架構上來講,沒錯,B級的雅閣就是比A45和Type R高一個級別。

(本田10代雅閣)

而這兩個陣營,家用轎車和小鋼炮剩下的指標呢?底盤舒適性、空間、座椅舒適性、隔音、使用成本雅閣都完虐兩個鋼炮;而兩個鋼炮的駕駛反饋、性能、操控性能把雅閣爆20條街。這些相差巨大的產品力方向,又該如何放到一起評比最後得出個孰優孰劣呢?

- - - 所以該如何比較? - - -

兩種方法,一是同級別車型比對產品力,這種對比方法是大多數對比測試的思路,將價格因素作為產品力的分支,適用於使用需求訴求的選車方法,說白了,不差錢的這麼選車。

另一種方法就是以價格為指標直接對比產品力,這種對比方法適用於絕大多數消費者,口袋裡得先有錢,然後再去看用這些錢能賣一輛什麼車,產品力強的就是該選的。

所以A45的家用競爭對手是誰?寶馬530Li。

簡單闡述一下二者產品力的差距:

寶馬530Li:更大的空間,滿足4人長途出行毫無壓力;更舒適的座椅,四個主要座位同級別舒適度最佳(並且後排可調);更好的NVH性能;更好的動力總成平順性;更好的燃油經濟性;更好的濾震性能;更低的養護成本。

A45:更強的動力;更強的操控性能;更加激動人心的主觀駕駛感受。

到這裡我要為530Li說兩句話了,6.9秒的零百加速成績和良好的動力響應對高速、城市工況行駛綽綽有餘,操控性能起碼超出一般消費者(包括我)的駕駛能力,舒適的駕駛體驗可以讓我開能一口氣開到膀胱爆炸。

如果開A45的話,過分強勁的動力在市區得小心控制油門,噪音使得長途駕駛如同被嚴刑拷打,油耗高、養護貴、碰一下換車身覆蓋件還得等。這些缺點對於一輛日常使用的車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鼓吹什麼「性能無用」論,或者是有意貶低A45。只是說明在開上賽道之前,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賴在530Li的任意一個座位上。

Type R就更不用說了,這一輛落地得多少錢我都不知道。

(閱讀順序:從下向上)

再往後話題就跑偏了,變成了級別更高開起來更爽。拿50多萬的A45跟20萬的雅閣比,也太欺負人了,要比也是拿S4或者五系比啊,對吧?而且還要聲明一下「級別大的駕駛感受更好」這句話我可沒說過。

確認了不下5遍,全文直接提到「級別更高的車開起來更好」的也就這麼一段了。

去除這句話中的定語狀語補語和其他不相干元素,實際上這段話要說的是:低配低功率雅閣和頂配思域開起來要好於探歌。並且還沒提探歌的明顯短板——空間和舒適性。

回到問題本源,在舉出的探歌、思域、雅閣的例子里,我的觀點是明顯成立的。

至於「爽」這個點,舉個極端的例子,Aventador開起來肯定爽翻了,也比任何一輛家用轎車高級地多,但是真正敢於用作每日用車的勇士又有幾個?他們所處的交通狀況又是如何的呢?

買車就像喝水,你得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才能去考慮喝波爾多還是赤霞珠。而對於普通消費者(買第一輛車或者換車)來說,有多少水能喝才是最主要的問題,也就是說這個裝水的容器不能有明顯的短板。至於要拿這個容器裝什麼液體,這個容器有多炫酷,那是吃飽喝足的那些人考慮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買超跑或者性能車甚至電動車的人,往往家裡都不止一輛車。

至於那些能把性能車用來日常使用唯一用車的消費者,那是人家能忍受性能車的各方面不足。也就說明人家不那麼渴,喝廓落還不是美滋滋?

最後說說為什麼同樣的錢最好選擇級別更高的低配車而不是低級別的高配車。

首先是設計架構的原因,從前面提到的我本人對於各個級別的主觀印象能得出:級別越高,不是把一輛車做的更好,而是做的更加完善,簡單來講就是消滅妥協的過程。

(2018 Polo,內飾的人機工程學布置和中控形狀和探歌如出一轍)

比如A0級別的車,由於成本和「尺寸不能超過同品牌A級同類型車」的限制,就在一定程度上妥協了後排乘坐舒適性、橫向空間、前排座椅舒適性、NVH性能和濾震性能。更加豐富的配置往往是改變不了這些妥協的,而更高一級別的低配車也不會因為配置少而過分降低這些方面的產品力。以上的觀點和陳述基於普遍現象,對於某些特例不適用,一切選擇以實際產品力和個人需求為準。

(高爾夫嘉旅後排的表現非常優秀,但是低配車型後懸架形式跟高配車型不一樣,需要額外注意)

但是也不一定所有消費者都適合更高級別的低配車型,因為除了車的因素之外還要考慮人的因素。

如果你對這輛車本身的要求不那麼高,比如不在乎後排的載人能力,NVH性能,或者必須要買一輛小車的話。低級別高配車型帶來的豪華感往往會更好,隨之而來的便利性和給人主觀上視覺愉悅感肯定會更強。

但是在寫車評時做出的推薦需要盡量去針對大多數人,先邁入小康才能追求共同富裕嘛。(那包括我在內,還沒富裕到為了「爽」去買車的人,還是建議在性價比高產品力強的目標下進行選擇。)我估摸著咱們咖加的受眾大多數還是更加追求性價比和產品力的(沒別的意思,千萬別過度解讀)。所以各位看官在為自己看車選車的過程中,不妨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訴求,多去考慮一些低配車型,在保值率和性價比上,往往都是更加理性的選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