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海和深海仍有很多生物有待我們發掘,不可能只觀察而不做研究。」

海毛蟲奇貌不揚,如非去年攻陷本港泳灘,相信只有生物學家及潛水發燒友才會留意。為查出海毛蟲爆發潮的元兇,浸大生物系副教授邱建文化身「生物偵探」,翻查十九世紀的舊文獻,抽絲剝繭不完整的標本,意外發現未被記載的新品種「雙斑海毛蟲」。醉心鑽研多毛類動物的他,同樣關注水生生物多樣性,除找出有農田殺手之稱的福壽螺基因組,以助研製除蟲劑,近年不時與學生下潛本港海域,檢查珊瑚礁健康,「淺海和深海仍有很多生物有待我們發掘,不可能只觀察而不做研究。」

邱建文(右)與研究助理王智成功查出海毛蟲爆發潮的元兇。邱手持的是新品種「雙斑海毛蟲」標本。

去年香港多處泳灘爆發海毛蟲,嚇怕一眾泳客。這種奇貌不揚的生物,讓邱建文重拾放下良久的興趣,率領浸大生物系團隊查出其所屬品種,「潛水時都會見到海毛蟲游游下,但從未見過數量有這麼多。」

狂翻文獻發現「雙斑海毛蟲」

邱建文取得數以百計的活生生海毛蟲,初步發現其中有兩大品種,於是翻查大量文獻,逐一比對二十七種海毛蟲圖片及樣本。翻開一篇一八六八年發表的文獻時,他發覺圖中的海毛蟲外貌,與在港捕獲的海毛蟲幾乎脗合,立即搜查出該樣本現館藏於大英博物館。

「這是唯一的樣本,但只留下一隻(海毛蟲)腳仔」,邱建文說。答案就在眼前,但要證實無誤,唯一辦法是用科學方法進行基因排序。雖只得一小部分樣本,但他與助手成功配對兩者的基因,確認海毛蟲爆發潮的元兇,正是已被記載的梯斑海毛蟲,「而我們確定那隻腳仔,是屬於海毛蟲其中一隻右腳。」

偵查出大模規爆發的海毛蟲品種,邱建文亦有意外收穫,發現一隻未被鑑定的新品種「雙斑海毛蟲」,更是全球近百年來第四次的海毛蟲新發現。記者隨他進入實驗室,觀看海毛蟲新品種的標本時,他卻未有立即講解,反而含蓄地介紹他的研究助理,「這位是負責寫論文的王智,另一位則是親自夜潛捕捉海毛蟲、讓我做研究的James,多得他們才有今次的新發現。」

邱建文期望為海毛蟲等不美觀的海洋生物找出價值,維持本地生物多樣性。

看紀錄片對海洋生態萌興趣

雖在大學教書十多年,邱建文依然內斂寡言,談到自己踏上海洋生物研究的淵源時,卻滔滔不絕。生於廣東韶關的他,在孩童時代從未見過汪洋大海。直到觀看一齣講述海洋的紀錄片,他才驚覺海洋如斯美麗,水中生物多麼神奇,引起他對海洋生態的興趣,也開始在家中養魚,近距離觀察魚類的生活。

在大學選科時,他沒有如父母所願讀醫,反而跑到山東海洋學院修讀海洋動物專業,畢業後也順理成章加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開展他的研究生涯及攻讀碩士課程,開始接觸到小量環節動物研究,「海底泥中的生物有蝦、蟹,以及大量環節動物,是食物鏈的重要一環。如用泥斗撈動海底泥牀,當中有七成都是海毛蟲等環節動物,故我對這類生物特別感興趣。」

香港四面環海,海域面積比陸地多,孕育出近六千種海洋生物,錄得的海洋物種佔全中國的四分之一。早於百多年前,香港已有人研究本地生物多樣性,發表過許多文獻。為豐富研究知識,邱建文於二十多年前決定來港,在科大修讀博士課程。

邱建文於一三年隨「蛟龍號」下潛中國南海,開啟深海生物研究之路。

雖然研究水生生物多年,但邱建文一直在實驗室埋頭苦幹,從未親自潛入海底。來港後他才與博士生同學一起學潛水,初次下海卻遇上「蝦碌事」,「第一次學潛水,我不懂得控制浮力,一潛下去避不到海膽,因而被刺中。」那種刺痛仍然歷歷在目,但潛水切實拉近他與海洋的距離。

隨蛟龍號深潛發現玻璃海綿

淺海領域以外,數年前邱建文亦開始探索深海。於一三年跟隨內地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中國南海,在深不見底的環境下研究,他形容這是前所未有的興奮,「深海環境無光,卻有各式各樣的生物,我有機會親自見到,真的很難得!」在冷泉區發現的玻璃海綿令他印象最深,「淺海同樣有海綿,但卻不會形成玻璃纖維,感覺好神奇,很想知道更多。」

這趟深海之旅也開啟了他的研究新方向,探討深海生物的起源,惟因水壓問題,很多深海生物未上到水面已告死亡,更會降解成啫喱狀,失去原貌,難以研究其基因及結構,「現時只有深海蝦、青口不會變形,所以我會先研究它們。」

過去十多年,邱建文與研究團隊主力研究有農田殺手之稱的福壽螺,以找出其習性及基因組。

研福壽螺基因助製除蟲劑

熱愛水生生物的他,早年亦主力研究在淡水生活、有農田殺手之稱的福壽螺。他憶說,有次帶領學生到濕地公園考察,留意到園內很多地方有圍網,防止有農田殺手之稱的福壽螺進內,侵食睡蓮等植物。他再翻查資料及新聞,發現源於南美的福壽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入侵香港,二千年代再有本地菜農為清除福壽螺叫苦,於是開始偵查這種生物的習性及基因。

經過多年鍥而不捨的研究,他與團隊終於找到福壽螺祖先的基因組,以及在水中及陸上產卵的分別,研究結果有助日後制訂防治工作,「內地已有人聯繫我們,希望用福壽螺基因研發農藥。」

近年他尤其關注全球暖化、海洋酸化等對本地珊瑚的影響,故不時與學生下潛本港海域,進行珊瑚礁普查。他認為,香港人的保育意識已提高,潛水時不會踢到珊瑚及主動執垃圾,亦關注白海豚、黑臉琵鷺等生物保育情況,「但如海毛蟲等不美觀的生物卻無人留意,所以我好想幫牠們找出價值。而淺海和深海仍有很多生物有待我們發掘,不可能只觀察而不做研究。」

淺海和深海仍有很多生物有待我們發掘,不可能只觀察而不做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