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問題,通常人們朗誦詩詞,恐怕很少有誰能特別留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中的白日。關於「白日」,有多種解釋,有說「白日」指「白天的太陽」,也就是太陽的統稱,那麼詩中「白日依山盡」,即指太陽快要落山這種意象,並不存在落日顏色的問題;也有人說是白日就是白色的太陽,那麼才有了「夕陽卻為何是一輪白日」這種問題。

高原落日

其實,從詩意本身出發,我認為「白日」就是太陽的泛稱,是詩化了的一種意象,古詩中類似的例子很多,如「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白日」就是指「日頭」。

華山日出

姑且不管詩中的「白日」。事實上,白色的夕陽很常見。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一系列有顏色的光波組成的光帶。其中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長最短。當太陽光穿過大氣層時要被空氣中的各種雜質微粒向四面八方傳播開來,這種作用稱為散射作用。早晨和傍晚,陽光斜射,穿過大氣層的的路程變長,其他光線都被空氣中的微粒散射,只有波長較長的紅色光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地面,所以我們看到的太陽是紅色或者桔黃,而在有大煙囪的地方,太陽看起來更紅。

魔鬼城的落日

新疆禾木落日

高原晴空萬里,落日

但在沙塵天氣或者雲層很厚時,就算是傍晚,看到的太陽也顯得慘白,到地平線時,通常一片渾濁。那是因為空氣中微粒太多,各種波長的光線都被散射,所以太陽看起來就像一張白紙,陰森森地,有點詭異地貼在天空。這種景象很常見,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上圖是我在敦煌魔鬼城所拍,這還是我將白平衡調到「陰影」模式之後,天空的顏色看起來略黃,否則天邊一片慘白,落日就是一個白點子。一般在這種情況下,我都懶得拍攝,所以沒有更貼切的相片。


先說說題目。題目中涉及到的作品,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寫《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要理解這首詩的第一句,從地理角度切入即可。

鸛雀樓位於古蒲州黃河岸邊的高地上,但蒲州城被大山環繞。

由於山地遮擋,還在下午時分,根本就沒進入黃昏,人們往往就看不到太陽,因為此時,還是白色的太陽就掉到山的另一邊去了。

當過一段時間,到了黃昏,天氣晴好山後即會出現紅色的夕陽,只不過人們由於視覺受限,看不到。而能看到的,唯有晚霞和被染紅的天空。

其實,詩歌的最後一句已經作出解釋。它說如果想要擁有更開闊的視野,必須到更高處去。

視野的受限與突破,是本詩行文的立足點。


這首詩被譽為唐代五言絕句壓卷之作,畫面壯闊,寫景議論自然天成卻出人意表,體現出一種積極進取、自信豪壯的盛唐氣象。

本詩的作者簡直就是大唐神人,僅存六首絕句,卻有兩首成為唐詩的扛鼎之作。

關於盛唐詩人,你最喜歡的作品是什麼?筆者比較喜歡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歡迎交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