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心理懸疑電影《黑暗面》是近幾年口碑較好的一部小成本密室類電影,劇本紮實,幾種基本懸念技巧運用自如,切換流暢。在此筆者結合劇情淺析一下其中五種技巧。前方劇透,種草未拔者迅速撤離。

01 揭秘式懸念

簡而言之,就是觀眾知道的比人物少。

觀眾得知的信息比某個角色少,就相當於這個角色和編劇「瞞」了觀眾某些事情,這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好奇心,想通過冰山一角去探究藏在水下的那部分真相。

電影一開場,男主角亞德里安看著失蹤女友貝倫留下的告別視頻哭泣,這在觀眾心中打上了貝倫為什麼要不辭而別以及她去了哪裡這兩個問號。

接下來男主角餐廳買醉,很快結識了新歡法比安娜,他騙她說自己沒有女友,不久後警探上門調查貝倫失蹤事件,並疑心亞德里安殺害貝倫。編劇不斷提示觀眾,亞德里安在隱瞞什麼,隱瞞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隨著劇情的推進,謎團逐個被揭開,貝倫因為亞德里安情移漂亮同事維諾妮卡而憤怒,在女房東的建議下設計一場失蹤來使男友傷心內疚,其實她就藏在房間鏡子後面的密室里。那是雙面鏡,單向透視,她可以躲在鏡子後窺視並欣賞男友的哀傷,男友卻看不見她。

當揭秘式懸念結束後便可以過渡到期待式懸念。

02 期待式懸念

觀眾知道的比人物多。

觀眾知道了某些角色不知道的事情並不意味著會對故事失去了興趣,反而會更加關注人物接下來的命運,人物是否會知道這些信息,人物如何得知。

懸念大師希區柯克有個著名的炸彈例子:兩個人坐在桌子前講話,過了一會兒桌子底下的炸彈突然爆炸,這是突髮式懸念(後面會提及),只有短暫的驚奇效果。如果要抻長這份懸念的時間,就要在一開始就告訴觀眾桌子底下埋著炸彈,但是兩個人物不知情,悠閑地聊著天,在這段聊天過程中觀眾會為此感到揪心,恨不得衝進銀幕提醒人物快逃。這就是期待式懸念。

在《黑暗面》的三分之一結尾處,敘述視角轉變——新歡法比安娜的視角轉變為失蹤的貝倫的視角。觀眾知道了貝倫作死的計劃,知道了計劃中的失誤——貝倫忘記帶鑰匙以致困在鏡子後面。此時觀眾關注點就變成貝倫是否可以逃離困境,智商全都花在泡妞上、遇事只會坐地上哭的男友能否得知她的困境(和女友同居卻不刪除劈腿簡訊不設手機密碼,這智商也是指望不上了)。心思細密敏感的情敵法比安娜怎樣通過洗臉池的水波紋查出貝倫困在鏡子,之後能否克服人性陰暗面施以援手,這又是值得期待的一重心理懸念。

03 突髮式懸念

觀眾知道的和人物一樣多。

這部電影主要採用了敏感法比安娜和作死貝倫兩個情場眼盲女性的視角來交替講述故事。

在影片前三分之一處(觀眾尚未得知貝倫計劃的情況下),法比安娜的視角和觀眾的視角是重合的。法比安娜以一個外來者身份進入亞德里安如同鬼宅的住處,觀眾通過她的視角去探索藏在這棟房子里的種種疑團。這種視角讓觀眾產生代入感,當劇情發生轉折和衝突時,觀眾會和法比安娜一樣詫異。

影片中間部分觀眾已知貝倫計劃後,突髮式懸念又轉為期待式懸念,影片結尾處法比安娜救貝倫反被貝倫加害,則又變成了突髮式懸念。影片採用開放性結局:法比安娜重蹈貝倫覆轍,不知能否得救。這又給觀眾心中留下了期待式懸念。

04 二次敘述

簡單概括,就是一件事講兩遍(或兩遍以上)。

二次敘述並不是要像老太太一樣叨叨叨車軲轆話來迴轉,而是要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來敘述,兩次敘述必須使觀眾獲得一些不重合的信息,如果第二次敘述能推翻第一次敘述里的某些東西,反轉驚奇效果更佳。

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竹林中》的電影《羅生門》就使用了這種技巧。日本國民作家宮部美雪的代表作《模仿犯》也使用了這種技巧,第一部描述了案情推進過程,讀者像看一檔法制節目,只不過結尾兇手突然就死了。第二部並不接著第一部繼續寫,不寫警察怎麼解謎,而是以兇手的視角把這些事情再講一遍,最後也是以兇手之死為結尾。兩部書以兩種方式描述一個故事,再用同樣的結尾打個結。第三部就在這個結上做文章。

《黑暗面》前三分之一敘述法比安娜住進男友家後發生了種種怪事:洗臉池水紋波動、水管有詭異回聲、淋浴噴頭的水溫突然改變、房子時常停電……這些現象營造了類似鬼片的氛圍,讓人疑心貝倫的鬼魂作祟。

影片中間部分則以貝倫視角再敘一遍,合理解釋了法比安娜之間遭遇的靈異現象是妒火中燒的貝倫在使壞。

05 「死者」的出現

《黑暗面》和《消失的愛人》不論在劇情上還是技巧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影片一開始就誤導觀眾和警探,把「殺人」的「證據」全都推到男主角頭上。

當男主角的嫌疑達到了頂點時,那個可能已經被害的失蹤女主角就突然出現在觀眾面前,告訴你她玩失蹤坑戀人的計劃,來一個180度的反轉。觀眾以為的「被害者」其實是「加害者」,這也是個精妙的轉折設計。

06 結語

影片的關鍵道具是那面單向透視的鏡子,一方面它是人性黑暗面的隱喻,另一方面鏡子的功能滿足了貝倫和觀眾的窺視欲,影片成功地讓觀眾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從懸念設置技巧層面上來說,鏡子里看得見鏡子外,鏡子外看不見鏡子里,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特點也正與上述揭秘式懸念、期待式懸念如出一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