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由鄭芝龍締造的鄭氏海商集團在閩浙沿海的勢力,興盛衰亡多有時日,且影響深遠,及至出現台灣的明鄭政權,不能說是「曇花一現」。

鄭芝龍出身於小吏家庭,史載其眉目清秀、氣宇軒昂,唯不喜讀書,好拳棒。稍長即跟從在廣東香山澳的舅舅黃程,一起出海販貨,也就在香山澳期間,鄭芝龍接受了天主教洗禮,取教名為尼古拉。明天啟三年五月,鄭芝龍替舅舅販貨到了日本,在平戶娶田川氏為妻,次年生下長子鄭森,(即後來的國姓爺鄭成功)。

也正在逗留日本期間,鄭芝龍現實受雇於僑居日本的走私鉅賈李旦,掌握了相關商路人脈,後又加盟了大海盜顏思齊集團,並很快成為了顏的主要助手。為了牟取利益,顏思齊、鄭芝龍不但在沿海劫掠商船,還幫助盤踞澎湖的荷蘭殖民者對台灣進行殖民,鄭芝龍更一度擔任了荷蘭駐台灣的長官韋特的翻譯。天啟五年九月,顏思齊在台灣染病身亡後,鄭芝龍正式成為那支武裝的首領。

與當時縱橫海洋的其它華裔海盜不同,鄭芝龍素有政治頭腦,與明軍作戰時從不追擊、虜獲將領也都送歸,贏得了明朝閩浙沿海官吏的好感。崇禎元年,一貫主張招撫的熊文燦擔任福建巡撫,鄭芝龍立刻遣使接洽歸附,得任海防游擊。之後,他利用官府的資源,大力剿滅其它海盜,李魁奇、楊六、楊七、儲彩老、劉香等經年巨盜,先後被其所滅,鄭芝龍也逐漸升至福建總兵。之後,面對荷蘭殖民者偷襲廈門的挑釁,鄭芝龍還會同其它明軍,在兩次反擊中大敗荷蘭艦隊,生擒多人,為譽為「數十年罕見的海上奇捷」。這樣,消滅了競爭對手的鄭氏海商集團終於得以獨霸大洋,在各地貿易運輸上大發其財,每年收穫銀兩過千萬,富可敵國。

然而,在其後清兵南下,南明王朝風雨飄搖時,鄭芝龍及其親屬、部將們卻因過於考慮利益,而表現的首鼠兩端。早在清軍攻打南京弘光政權時,當時駐守鎮江的鄭芝龍的弟弟鄭鴻逵就一箭不發,率舟師聞風而逃。而後隆武帝在福建建立政權後,對手握重兵的鄭氏集團大加封賞,以為倚靠。但此時的鄭芝龍雖大權在握,卻開始首鼠兩端,與清廷屢屢暗中接洽,企圖保住自家在閩浙沿海的勢力。因此,當博洛的滿漢大軍南下福建時,鄭芝龍竟下令兒子鄭成功、部將鄭彩等放棄關隘,全軍退縮至老家延平一帶,一舉葬送了隆武帝政權的立國基礎。也就在這期間,鄭芝龍與兒子鄭成功之間矛盾激化,後者一直得到隆武帝的寵愛,堅決要求抗清衛明。尤其在鄭芝龍受邀去福州與博洛會晤前,鄭成功、鄭鴻逵等均多次勸阻,然鄭芝龍利令智昏,僅帶500隨從前往,終究遭到挾持、禁錮,最終因多次勸降抗清的鄭氏集團無果、失去利用價值後,被全家處斬。

但鄭芝龍身陷囹圄後,鄭氏集團雖出現了短暫的混亂、衝突,(鄭鴻逵、鄭彩等舊部不服從鄭成功的調遣,黃梧等降清),但鄭成功個性強硬、手段狠辣,很快就掌握住了其父絕大部分舊部,並重新理順了鄭氏海商集團在福建、廣東沿海,以及呂宋、日本等地的貿易線路,龐大的資金收入,保障了鄭成功龐大艦隊的維持,並得以積極投身到抗清事業中去。。。。。。及至在永曆政權覆滅後,鄭氏集團依然能夠繼續盤踞廈門、金門、澎湖及台灣,形成事實上的明鄭政權。由鄭芝龍締造的鄭氏海商集團事業,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又怎麼能冠之以「曇花一現」呢?


這個問題提的不準確。鄭芝龍的海上帝國,不僅不是曇花一現,而且成為明末清初整個南海相當重要的一支海商兼海盜力量。

鄭芝龍出生於福建,18歲投奔在澳門經商的舅舅,並且在當地學會了簡單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後來經商前往日本,結實了後來的妻子田川氏。在海上來往中,認識了大冒險家李旦並且得到信任,在李旦死後鄭芝龍接受了李旦的財富。

此後鄭芝龍又結識了仗義疏財,聲名遠揚的豪客顏思齊,兩人志同道合,一起稱霸南海。在顏思齊死後,顏氏財產也歸入鄭芝龍名下。此後,鄭芝龍逐漸發展成為南海上最強大的海洋集團,來往傳播必須要掛鄭芝龍的旗號,才可正常通航,而每艘船需要像鄭芝龍繳納一定數量的銀兩。

據說僅僅這一項,每年的收入就超過白銀一千萬兩!

而鄭芝龍自己的商船貿易量也是大的驚人。根據日本人的資料,1643年鄭芝龍商船在日本的貿易量,占所有中國商船的80%。這已經處於絕對壟斷的地位了。崇禎元年,鄭芝龍被崇禎皇帝招安,官至總兵。順治三年,1646年,又被清廷勸降。

從1624年鄭芝龍等二十幾位壯士拜顏思齊為大哥開始,到1646年投降清朝,被挾持綁架到北京為結束。鄭芝龍的海上集團,前後延續了24年,那可是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啊!

所以說鄭芝龍的海上霸權不但不是曇花一現,而且在南方沿海根深葉茂,影響深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