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學期刊的真正出路在哪裡http://book.sina.com.cn/2012年06月25日13:51紅網

  《上海文學》雜誌社社長趙麗宏近日接受採訪時說,因為文學期刊代表國家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尤其是地方性純文學期刊,擔負著豐富地方文化生活、培養地方作家的重任,如果它們和時尚刊物一樣推向市場,刊物的方針也許會被迫轉向媚俗,那將是文學界的損失。為此,他呼籲「對純文學刊物應該加以保護。」(4月2日《中華讀書報》)

  2010年,出版單位轉企改制,這對純文學刊物的出版者來說,確實面臨生存危機的緊迫感。那麼,如何保護純文學刊物?按照趙麗宏的說法,主要有兩條:一是增加稿酬,這是對作家文學創作的尊重;二是不要一刀切地將文學刊物推向市場,因為這是不利於生存的一招險棋。

  不能說趙麗宏的說法沒有一點兒道理。提高稿酬,改善作家的生存環境,對於激發創作熱情確實很有好處。在沒有足夠能力養活自己的前提下,不要急於將純文學刊物推向市場,這種「保護」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純文學刊物的真正出路究竟在哪裡?我想就此發表一些管見。

  眾所周知,質量是期刊的生命。老牌少兒文學期刊《兒童文學》月發行量逾百萬。《小說月報》自1980年創刊以來,發行量長期居於全國文學期刊之首。這些期刊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能選發貼近現實生活、緊扣時代脈搏、反映讀者喜怒哀樂的優秀文學作品。而且堅持開門辦刊,形式創新。而有些純文學期刊則與此相反。所刊的有的作品不僅脫離實際,脫離生活,長而空,而且形象乾癟,語言晦澀,讀來味同嚼蠟。加之價格昂貴,讀者很少問津,實屬正常。正反兩方面的事實告訴人們,純文學刊物能否生存,關鍵取決於質量。

  目前,作家的稿酬是不高,確實不能與書法家、畫家們的稿酬同日而語。但稿酬高低往往與作品質量沒有必然的聯繫。作品即人品。一個作家藝術家如果不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不擯棄現實社會所帶來的浮躁心態,即使稿酬再多,恐怕也創作不出膾炙人口,為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來。

  現今,我國早已確立市場經濟地位,在全球經濟一體的情勢下,各行各業均面臨著嚴峻挑戰。純文學期刊也不例外。如果害怕市場競爭,依然採用計劃經濟的運作模式,不僅會陷入被動,而且越是「保護」,反而會越顯得被動。所以,與其如此,倒不如逐步將其推向市場,讓它去經風雨,見世面,學會在競爭中求生存、促發展。當然,這種生存和發展,必須以質量為前提,低俗、媚俗的作品固然可以一時「吸引眼球」,但終究不能佔領廣闊的市場;以「推銷」為渠道,好酒還須會吆喝,不要「身在閨閣無人識」;以「批評」(文學批評)為推手,只有提倡真誠的文學批評,才能繁榮文學創作,確保多出精品力作。

  一些純文學期刊早已不是什麼襁褓中的嬰兒了,它應該而且必須勇敢地走向市場,自闖天地。政府固然可以適當扶持,但決不能老是「抱」著它走,更不能越俎代庖。因為弄得不好,不僅會影響其自立自強,反而會減弱它的勇氣和活力,乃至折短它的壽命。

  [作者:沈仰佑]

(編輯:qiuqi)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