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張檸首部長篇小說《三城記》分享會

  聚焦北上廣世俗人心

  4月13日,著名評論家、作家張檸現身廣州學而優書店,爲讀者帶來新書《三城記》的創作分享,並與80後新銳作家班宇、暨南大學教授、評論家申霞豔圍繞着“我們時代的城與人”展開了深度的文學對談。

  《三城記》

  作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開年推出的重點原創書目,《三城記》是一部紮實的現實主義力作。小說涉及沙龍、報社、高校、互聯網、城市與鄉村等多種生活,較爲完整地塑造了當代城市青年的典型形象,勾勒出一名具有“小資情調”的青年,成長爲真正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人的歷程。

  小說首發於《當代》2018年第6期,一經面世便已獲得非常好的反響。經廣大讀者投票,《三城記》在“《當代》文學拉力賽”中榮獲2018年第六站冠軍稱號。此外,小說入選北京市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先後被中國作協《長篇小說選刊》《作家文摘》等重要報刊轉載,引發文壇關注。

  資深批評家的小說創作歷險

  多年以來,張檸以知名評論家的身份現身文壇一線,對當代文學的現狀有着敏銳的關注與判斷。他涉獵面極廣,視角獨特、語言生動鮮活,截至目前出版十餘部著作,皆顯露出鮮明的個人風格。而其首部長篇小說《三城記》的出版,是這位資深批評家向小說創作轉身的標誌。

  “當物質匱乏的問題解決之後,人的意義在哪裏,這是一種新的匱乏。匱乏與拯救,是永恆的主題之一。我在寫評論的時候,經常想,如果是我來寫小說,會怎麼處理這種問題?”

  在分享中,張擰提到了自己書寫《三城記》的動因,而在教學中,他與年輕人也有着深入的接觸,因此,他決定塑造一個“80後”人物形象,讓他直面他們自己一代人的真問題,去行動,去選擇。

  身爲經驗豐富的文學批評家,他對當下解決了物質“匱乏”之後新的時代問題有着敏銳的醒覺與充分的好奇;同時,長期以來對城市、城市文學狀況的發現和思考,也爲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土壤。

  他試圖在小說中與主人公一起“將破碎的自我和現實變成意義整體”,探尋“生活的意義”以及“愛何以可能”。這種真誠的敘述姿態,清醒、紮實的敘述方式,獲得許多讀者的高度評價。

  北上廣三城的精神摹寫

  作爲一部文學小說,《三城記》也是張檸多年哲思和理論的形象結晶。張檸試圖描繪80後一代的成長史,直面解決了物質匱乏之後的年輕人所普遍面臨的虛無、焦慮與痛苦。

  北上廣的生活日新月異,對它們進行書寫,其實是很有挑戰性的。但是《三城記》呈現出來的狀態非常放鬆。曾在2000年就參與過一家網站編輯的張檸,對三座城市和筆下生活十分熟稔,因而寫作如魚得水。

  “我對這三座城市太熟悉了,日常生活,城市的風俗畫方面,寫得非常放鬆和自如。三座城市四個板塊,實際有互文關係,上海、北京、廣州都有高校,也有沙龍、媒體,但是在小說裏各有側重,我把日常生活放在廣州,把沙龍部分放在上海,把媒體、高校放在北京。

  我覺得這三座城市各有各的好處,關鍵你要把自己想象爲什麼樣的人,你想幹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過日子在廣州挺好。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廣州是生活中心,它是一個生活的地方,過日子的地方,這是不同城市不同的選擇。——張檸

  《三城記》小說裏面的顧明笛,他把廣州解釋成“民間”。我覺得廣州文化裏面有一種讓人感到很安然的東西,廣州讓你覺得很自由,你可以整天穿牛仔褲、穿個拖鞋就出門,外部世界對你的要求很少,這是廣州最好的一點。——申霞豔

  《三城記》主要人物十幾人,出場人物一百二十多,形象塑造可謂千人千面,豐盈多姿。但敘事線索並不複雜,始終伴隨着主人公的成長過程。北、上、廣的世態萬象,構成了小說人物以及作者、讀者共同身處的“典型環境”,也時常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從衣食住行到文化心理的細緻把握,對年輕一代普遍生存困境的診斷與關懷,可以窺見作者以小切口反映大時代的野心。

  主人公顧明笛不滿足於安逸的現狀,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卻不斷遭遇挫折,在媒體被迫辭職、在高校被迫休學,體現出一名理想主義者普遍的焦慮,哪裏纔是他的安身之處?小說結尾並未提供答案,張檸這一“未完成”式的結尾,讓敘事停在生活的中途、生命的中途,給讀者帶來更加豐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間。

  無論對作者張檸的個人創作,還是對當代文壇來說,《三城記》都是一部相當重要的作品。相信其現實品格會如大家所願深入人心,照見時代的正面和側影,彰顯優秀文學所應具備的精神與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