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脈影像經絡,洞察文娛風潮

  春光正好,一批嶄新的劇目將陸續登上熒屏。

  從已經曝光的資訊物料,已經刊登的主創言說,看得出來主創人員是在努力地繼承、發展、揚棄和創新,有着立心、請命、繼絕學、開太平的雄心,出爐的不會是四平八穩的庸常之作。

  過去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現在說“守正創新”。一個行業的興旺發達,一門文藝形式的長盛不衰,靠的就是在主幹道上不斷向縱深推進,在邊界線上不斷向周邊拓展。越是在艱難的時刻,越是要珍惜求索的恆心和開掘的勇氣。

  當代劇需要放眼社會

  先來看當代題材,也就是現實題材。現實題材不該侷限於家庭的杯水風波,也不該“社會問題家庭解決”,不該對廣大的世界視而不見,也不該一味因應網絡活躍人羣的“政治正確”。現實題材應該是豐富多元、視角俱全的,應該是宇宙萬象無所不包的,應該是對尖端題材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

  趙冬苓編劇,沈嚴、劉海波執導,李幼斌、李小冉主演的《因法之名》,明晚在北京衛視與觀衆見面。這是一部關注當代法治進程、直面冤假錯案、觸碰難點痛點的劇。關於法治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敏感和難寫是不爭的事實。但一個國家的壯大和進步,離不開法治精神的皈依和法治實踐的完善,也離不開法治題材文藝作品的記錄和吶喊。

  平反冤假錯案,是過去一段時間檢察院和法院系統聯手進行的,有助於解除當事人痛苦,提升民衆法治信念。從中能看到血淋淋的侵權行爲,冷冰冰的糾錯阻力,也能看到堅定的翻案決心,有可能遲到但沒有缺席的正義步履。這是既有戲劇看點,又有現實意義的好題材,這類作品應該再多些,再多些。

  陳育新等編劇,傅東育和劉璋牧執導,黃景瑜、吳剛、王勁鬆等主演的《破冰行動》,也在等待播出。禁毒題材是近年來國劇創作的顯學,無論是網臺雙屏的劇目,還是網絡獨播的劇目,都出過有力度的作品。公安隊伍中,刑警和緝毒警是流血犧牲最多的警種,也是最適合於影視表現其故事的警種。

  “涉案劇不上衛視黃金檔”的律令鬆動後,刑警故事以網絡爲主陣地,緝毒警故事網臺並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爆款”。但由於涉及到警察辦案手段的披露問題,辦案細節是否準確的問題,警察形象是否正確的問題,這類題材在蓬勃生長的同時,也面臨着嚴格管控的現實。幾乎是每出現一個“爆款”,就會給後來者增加幾分創作的難度。

  觀衆當中確實出現了不能區分文藝形象和現實真相的問題,這需要媒體的科普和長期的引導。掌管此類題材進退大權,應該有高於普通觀衆的審美素質和輿情承受力,不要把影視作品基於戲劇需要的個性化表達和善惡劇烈衝突,簡單地等同於對一個行業整體形象的描寫,和對社會現實的全局性判斷。創作者和管理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了,就能逐步提高觀衆的寬容度和辨識力。

  《破冰行動》是謳歌英雄,張揚正氣的作品,在戲劇觀賞性方面也下了極大的功夫。還是那句話,只有戰勝了負能量的正能量纔是真正的正能量,希望在熒屏上早日看見它。

  周梅森編劇,沈嚴和劉海波執導,靳東、閆妮主演的《人民的財產》,正在後期製作之中。周梅森前作《人民的名義》是“十年爆款”,留下一串難以企及的觀看數據。《人民的財產》不是《人民的名義》的續集,應該說是姊妹篇。《人民的名義》是雷霆萬鈞的反腐劇,官場正邪鬥是主線,《人民的財產》是改革劇,體制脫困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是核心議題。

  周梅森能夠寫好政治劇,是因爲他了解政治,並且能掌握政治表達尺度。他的作品能夠與觀衆共情,是因爲他始終站在大多數民衆身邊,爲他們的權利和福祉鼓與呼。在《人民的財產》中,這兩個特點仍然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時間過去了兩年,形勢已然大爲不同,但伸張正義的力量,爲百姓的利益發聲,仍然是官方和民間的共識。

  年代劇需要獨出機杼

  年代劇的概念似乎發生了演變。原本年代劇大致與民國劇同義,也和革命歷史劇覆蓋的年代相若。但後來年代劇把1949年之後到當下時空之間的共和國曆程也加了進來,以至於去年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獻禮劇也大多被稱爲年代劇。爲了討論問題的方便,這裏暫且讓年代劇還歸最初的含義,大致等同於民國劇。民國劇也不是民國生產的劇,只是對時代背景的一個限定。

  首先,我十分想見龍平平編劇、張永新執導、於和偉和張桐主演的《覺醒年代》。故事梗概說,這部劇講了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期間的故事,新文化運動貫穿其間,一代文化大師和革命者出沒其間。我還看了一個五六分鐘的片花,於和偉扮演的陳獨秀清唱“莫聽穿林打葉聲”,令人精神一振。

  中共建黨這段歷史,電視劇和電影多次翻拍。但這部劇一眼看上去就與衆不同。於和偉演過一次陳獨秀,在《建軍大業》裏有一個片段,像一個不明事理的“昏蟲”。這次不一樣了,既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又是新生政黨的締造者和長期領導者,更是一個有着獨特個性的人。讓張桐演李大釗也不是隨大溜的選擇,他之前經常扮演猛打猛衝的基層戰士和紅軍將領,這次是“南陳北李”的一極,是思想者也是草創者、行動者。

  越是重大題材越是負重前行,在既定框架裏行走是穩妥的選擇,也能完成任務,但只要比原有的車轍向新鮮領域行走一小段,比刻板書寫向藝術化、個性化靠攏幾公分,局面立刻不同,質感立刻不同,影響力立刻不同。《長征》和《恰同學少年》就是這麼做的,它們都成功地進入了經典劇的行列。而《覺醒年代》不僅有政治敘事,還有文化敘事,復調推進,有機會成就佳作。

  高滿堂編劇,劉江執導,陳寶國、秦海璐主演的《老酒館》,也值得期待。這是一部抗日劇。這些年來,抗日劇已經被妖魔化了,成了“抗日神劇”。其實,“抗日”這個題材無罪,廣義的抗日劇也曾出現過大量優秀作品,比如《亮劍》和《歷史的天空》。關鍵是你是以虔敬歷史的心態去進行藝術創作,還是以遊戲歷史的姿態進行沒心沒肺的娛樂。

  而且,《老酒館》不止是一部抗日劇。高滿堂拿出了壓箱底的素材,主人公陳懷海的原型就是高滿堂的父親。郭寶昌寫家史出了經典的《大宅門》,高滿堂寫家史也值得抱以厚望。我想看到日本人治下的大連的城市史,看到一羣生逢亂世但肝膽俱全的人物,看到年代劇表達的影像創新。

  我對《隱祕而偉大》沒有太多的瞭解,但這個劇名和主創班底讓我感興趣。一個人也罷,一段史也罷,真正成就其偉大的往往不是他們的高光時刻,而是隱祕階段的默默發奮和暗自砥礪。一旦得了勢,就是如履薄冰的守成和日過正午的滑行,運氣成了決定性要素。我就想看看頂了這個充滿哲理的名字,能搞出什麼新意來。

  導演王偉和主演李易峯,都是新興勢力。王偉以《白夜追兇》一戰成名,然後就一頭扎進這部新劇。李易峯是流量明星,但從《動物世界》開始,向着演員的跋涉已經初獲成果。這樣的兩個人聚在一起,應該不是爲了出產一部繡花枕頭之作,如果他們能產生化學反應,將代表網生代導演和流量型明星的彼此成就和真正崛起,以作品的名義。

  我還要說說徐兵監製,王兵執導,泳羣編劇,鄭凱和鄧莎主演的《密查》。這部劇名不見經傳,昨晚在央視八套播出了。這是革命歷史題材和懸疑探案類型的嫁接,這是在鬥智鬥勇的劇情上下功夫的作品,這是成本可控的小而美電視劇的實例。

  中共高級將領宣俠父在1938年離奇失蹤於西安的事件,曾經舉世矚目,真相令人扼腕。電視劇有所本,根據小說《密查1938》改編,劇中有八方勢力角逐,大有不把人繞暈了不收兵之勢。歷史的剛性框架在上,騰挪的空間有限。但他們愣是開拓出新的洞天,讓正邪雙方大戰三百個回合。

  一涉及真人就不免氣短,之前的國產劇這方面作爲不多。但好萊塢電影和美劇在原型故事的基礎上往往能翻出虛實相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來。《密查》得天時地利人和眷顧,幾乎是這方面的一個孤本。雖然這個故事有些地方枝節過多,但總體的觀賞性和分寸感是不錯的。

  在資本撤離,融資困難的新形勢下,在明星限薪,稅制規範的的新格局下,中低成本劇目的比例一定會上升。沒有大IP、大流量、大製作加持,拼劇本、拼故事、拼效率將成爲重點。我看好《密查》的示範效應。

  古裝劇需要放水養魚

  古裝劇成了敏感類型,古裝限令成了神祕存在,古裝劇的江湖風聲鶴唳。導向的大趨勢如此,行業在爲過去一些過火的表達還債。市場的大環境如此,沒有限令其實也搞不起高投資的古裝大劇了。

  政策的引導,一般來說都是化解增量,調整存量。已經在上一輪大躍進中投入了巨資的古裝劇,還在排隊待播。正常立項,正常拍攝,正常審看之後,應該是正常播出。不管是導向偏差的還是用了問題藝人的,都應該用明確的規章制度管起來,需要修改的修改,需要“服刑”的“服刑”,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沒有上述問題,又已經在路上的劇目,不應該遭受池魚之殃。

  古裝/歷史劇出過太多經典作品。能夠到世界範圍內與各國優秀電視劇一爭短長的類型,首推歷史劇。表現古代政治家勵精圖治,民族英雄抵禦外侮,能人高士創造文明,古代人民風花雪月...如此等等的古裝/歷史劇只嫌少不嫌多,當在提倡鼓勵之列,應該有專項政策扶持。

  朱蘇進編劇,楊曉明、呂行執導,王麗坤、羅晉、於和偉、張博主演的《封神演義》,是近年來罕見的古典名著改編劇。朱蘇進總是對歷史和經典有獨到的解讀,這部劇雖然蹉跎多時,但仍讓人充滿好奇。

  王倦編劇,孫皓執導,張若昀、李沁、陳道明、吳剛主演的《慶餘年》殺青多時。江南、常江編劇,張曉波執導,劉昊然、宋祖兒主演的《九州縹緲錄》,也已殺青多時。《慶餘年》是修煉文武、廟堂江湖的較量,《九州縹緲錄》是少年熱血、星辰大海的征程。一個帶有科幻色彩,一個帶有魔幻色彩。一個要刷新IP劇的思想力度,一個要刷新IP劇的製作工藝。

  IP劇在過去幾年被捧到了不恰當的位置上,現在又多少有些被報復性看低。這兩本小說代表網絡文學的較高成就,有着廣泛的讀者人羣。從劇本打磨、拍攝製作和陣容班底來看,他們是卯足勁兒要給IP劇建立正向的典範。實際上,IP劇並非天選之子,但也沒有原罪,只要在創作中賦予足夠的心血、智慧和技術含量,也可以出好作品。

  【文/五指山】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