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居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的第三位,僅次於玉米和小麥,不過由於單位熱量較高,因此能養活較多的人口,世界人口約有一半以稻米為主食,主要集中於季風亞洲區,目前世界最大的稻米生產國與消費國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稻米

  一般稻米內約含有澱粉70%、蛋白質8%和水分12%,其中澱粉經口水中的澱粉酶分解後產生葡萄糖,能使舌內受器感甜,因此直接食用即略有甜味。但遍觀各國歷史,更常見的是將米飯拿來搭配各種食材或料理綜合食用,使飯食料理口味更為豐富,因此本文便將東方常見的七種配飯料理略為介紹,可參考如下:

一、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川菜最基本而經典的菜色,大約在清同治初年(1874年),由成都北郊「陳興盛飯舖」的小飯店老闆娘陳劉氏所創。因為陳劉氏臉上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發明的燒豆腐就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名稱流傳至今。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因破四舊而被改名為「麻辣豆腐」。

  關於其製法,可取油將牛絞肉、豆瓣醬、豆豉醬油、鹽糖爆香,再加入切塊豆腐、高湯;煮滾後灑上蔥花蒜苗並勾芡;起鍋前再灑少許花椒,即告完成。

二、咖哩

咖哩

  咖哩起源於印度,是由數十種香料或草藥組合而成,其內容雖依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異,但卻經常包含紅辣椒、薑、丁香、肉桂、茴香、肉豆蔻與薑黃,濃烈的香氣與辣味,則可以協助掩蓋羊肉的腥羶。

  17世紀起,隨著亞洲香料傳入歐洲,咖哩也被推廣到全世界,與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結合,進而產生各種不同的風格和吃法,例如日本喜用牛奶與濃縮果泥;泰國多用香茅、魚露、羅望子、月桂葉;馬來西亞則用椰奶、椰漿、芭蕉葉...等等。

  在東亞,一般市售咖哩皆經廠商事先調配,製成粉狀或塊狀包裝出售,消費者只需在家加入滾水中,並投入肉塊、紅蘿蔔塊、馬鈴薯塊、洋蔥片熬煮,最後勾芡,即可食用。

三、牛腩

紅燒牛腩

  牛腩一般是指牛腹部下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但只是一個統稱,其概括全部帶有筋、肉、油花的牛肉塊,所以牛身上其實很多部位都可稱為牛腩,是中式與港式餐廳相當常見的食材。

  牛腩最常見的做法是紅燒,即將紅蘿蔔白蘿蔔、洋蔥、牛腩以炒鍋炒軟,再移入燉鍋,加入水、糖醬油、滷包後加蓋燜煮。也可將食材和調味料稍做更改,改為茄汁或黑胡椒口味,或做成馬鈴薯燉肉,可說相當多樣化。

四、滷肉燥

肉燥飯(滷肉飯)

  肉燥,即豬絞肉,其料理方法相當眾多,以滷製法來說,佐料除醬油之外,有時還會搭配花椒八角、紅蔥頭、香菇蒜末等食材,澆淋白飯之上,再搭配滷白菜、酸菜、筍絲或醃蘿蔔乾食用,是臺灣最常見的小吃

五、瓜仔肉

瓜仔肉

  瓜仔肉被歸類為粵菜,俗稱「蒸肉餅」,口味酸中有鹹。工法與材料簡單,只需將豬絞肉、豆腐泥、雞蛋、碎醬瓜、太白粉加入容器,再放入電鍋蒸煮即可。若要增加其他變化,亦可加入鹹蛋黃、香菇、蒜末等,調整其味道。

六、打拋豬肉

打拋豬肉

  打拋豬肉顧名思義,即加入「打拋」(泰文:ใบกะเพรา,Krapao;英文:Holy Basil,又譯聖羅勒)的豬肉料理,是泰國常見的國民美食。打拋即打拋葉,是一種狀似九層塔的辛香料,原產自泰國,臺灣少有,因此在臺灣,多數泰式餐廳會用九層塔代替,但味道仍略有差別。

  製作打拋豬肉,只需用大蒜、辣椒拌炒豬絞肉,再以魚露、蠔油、檸檬汁提味,最後以餘熱略炒打拋葉即可起鍋,整道菜口味酸甜鹹辣,乾爽不帶湯汁,並有相當強烈的開胃效果。

七、薑汁燒肉

薑汁燒肉(薑燒豬肉)

  薑汁燒肉是日本特有的家常料理,製作方法簡單,只須用含有薑汁的特調醬汁浸泡肉片,再經燒烤,最後灑上白芝麻裝飾即可,一般使用豬肉,故又稱「薑燒豬肉」。

  薑汁能降低肉的腥味和油膩,辣味亦有增進食慾的功能。若加入蔥或淺蔥則為若草燒;加入大蒜或辣椒則為南蠻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