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財帝原創 · 作者 | 櫻 珞 編輯 | 朱瓊華

2019年,王衛正在迎來順豐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時刻。

一方面,曾經是霸氣王者的順豐正在逐漸感受到行業增速放緩的寒意。

2018 全年,雖然順豐實現營收 909.43 億元,同比增漲 27.60%,但營業成本高達 746.42 億元,同比增長 31.7%。日益高漲的員工薪酬、辦公租賃成本、銷售、管理、財務等費用正讓順豐的利潤短期內承壓。

另外一方面,曾經跑到深圳求他的阿里巴巴馬雲,開始硬氣。而曾經白手起家歃血而盟的桐廬幫,轉眼間已經紛紛倒戈到馬老闆的麾下。

3月11日,申通快遞發佈公告稱,引入阿里巴巴作爲戰略投資者。阿里巴巴支付46.65億元,間接獲得申通快遞14.65%的股份。至此,中國快遞業的第一梯隊“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百世匯通、韻達),除了韻達,已全部被阿里招致麾下。

王衛的詞典裏沒有“坐以待斃”這四個字。視野跨出國門,順豐要對標的是美國快遞巨頭UPS和FedEx。

王衛,正在押寶多元業務。但馬雲和曾經的桐廬幫正在逐步逼近。

兵臨城下短兵相接,能成爲中國的快遞之王?

1 | 獨行俠王衛,曾決絕與馬雲合作

多年以後,不知道王衛會不會後悔他當初的選擇。

14年前(2005年),當淘寶的成交額突破80億元,超越了當年的沃爾瑪時,馬雲便不惜南下向王衛伸出橄欖枝,希望藉助順豐的物流網絡體系,支撐起淘寶不斷增長的業務量,但由於雙方在快遞方面的理念不同,最終被王衛婉拒。

當時不管是郵政22元/單的運費,還是順豐20元/單、三通一達(圓通、申通、中通、韻達)18元/單的運費,都很難帶動電商消費羣體的崛起。最後,圓通創始人喻渭蛟“背叛了”幫派,接受了淘寶將快遞價格降到8元/單的條件,引來了“桐廬幫”一片罵聲。

草蛇灰線,伏筆千里。

在看到圓通日業務量飆升,短短几年就衝到行業第一的位置後,“桐廬幫”們便坐不住了。

最先邁出第一步的就是申通,2006年,申通董事長陳德軍找到了當時淘寶網總經理孫彤宇,雙方決定在淘寶開發一套推薦物流的系統,申通、圓通、EMS等成爲第一批合作伙伴,後來中通、韻達、百世等公司也陸續接入,這也爲阿里後續的物流網絡打下了基礎。

自此,淘寶商家迎來了“九塊九包郵”的衝量時代。

2008年,阿里參與百世匯通(原百世物流)天使輪融資,開始佈局物流配送領域。

菜鳥網絡成立之後,阿里更是將目光投向幾大快遞巨頭,2015年投資圓通,2018年投資中通,2019年投資申通。

2 | 馬雲的陽謀,天網與地網

繼京東打定主意咬着牙要自建物流體系後,馬雲也意識到物流網絡之於電商版圖的重要性。

自此,“淘寶爲天,菜鳥爲地”的新零售戰略在阿里巴巴內部以戰略形式確定下來。菜鳥聯盟,這個聽起來很菜但卻寄託着馬老闆厚望的平臺,開始嶄露頭角。

2013年,菜鳥網絡由阿里和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控股、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共同組建而成。阿里電商平臺的訂單,則由菜鳥的快遞公司負責配送。

從某種意義上說,菜鳥類似於一個快遞聯盟,聯盟成員是快遞公司。這個聯盟實際上由阿里操盤,主要服務於阿里平臺上產生的訂單。

阿里的眼中,看到的是每個電商訂單、每件包裹、每個配送路徑背後隱藏的數據。阿里的戰略是,把物流的運營交給‘三通一達’,背後負責數據運營、技術支持和模式創新。”

在建設物流的具體路徑上,阿里選擇了投資通達系快遞公司,通過持有較大比例股份但不控股,實現對快遞物流資源的把控。

阿里面臨非常強的行業競爭,和京東相比,阿里的線下物流偏弱,而拼多多的崛起必然會對二級快遞公司造成分流。所以阿里要通過投資持股的方式和快遞公司聯手,鞏固自己在電商領域的優勢。

“阿里的核心就是要控制訂單,阿里以股東的身份,要求這些快遞公司用阿里的系統和數據,從而獲得配送員、用戶、訂單、配送路徑等數據,由此形成戰略協同。”這種釜底抽薪直搗黃龍的做法直接導致了順豐和菜鳥的徹底交惡。

2017年,順豐宣佈退出菜鳥體系。這場交惡,雙方激烈交戰的焦點就是對用戶數據的爭奪。

對於淘寶賣家而言,則不能再從順豐發貨。數據成爲菜鳥和快遞公司合作時,雙方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3 | 鬥士順豐:沒落還是成爲UPS?

當你個人打算寄個手機或者貴重物品時,你會最先選擇哪家快遞公司?

相信不少消費者會直接在順豐小程序下單,順豐小哥不僅會在1小時內迅速上門取貨,還能線上直接估值報價。

曾經,與通達系6-7元起步價的巨大差距,使得部分消費者放棄順豐轉而選擇低價的通達系。

而相比過去順豐每單散件23元的均價,不少消費者發現,順豐已經悄然上線了“優惠價”。相比於23元的起步價,優惠價格則能達到18元。只不過送貨時間要拖遲一至兩天。

而這只是順豐的一個小變化。沒有了淘寶和菜鳥作爲個人電商件的支持,順豐正不斷調整個人件的價格區間。2018第一季度,順豐經濟件收入實現同比增長 53.71%。

大音無形,大象希聲。早在2016年,王衛的眼光已經走出國門,邁向了華爾街。他想做的,是將紅衣順豐打造成中國的UPS。

券商研究人士認爲,當前的順豐相當於 2000-2004 年的 UPS、FedEx。UPS、FedEx 在 2000 年左右營業收入明顯放緩,然後通過收購向綜合物流商轉型,在新業務帶動下,營業收入增速明顯提升,ROE則經歷了最初2-3年下滑、後逐漸企穩回升的過程。

而根據 2017 年財報,UPS、FedEx兩大巨頭在美國的合計市佔率超過了85%,包括DHL在內的其他公司市佔率僅有14.7%。

順豐連續多年來重金佈局的重貨、冷鏈業務收入、國際快件業務,也正漸有回報。其中,2018年,重貨收入達到81億元、冷鏈業務收入達到42億元;國際業務收入26億元,同城業務收入近1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順豐科技投入27.23億元。也就是說,2018年,順豐把900億營收的3%都投入到了公司科技研發,比例甚至已經超過了物流巨頭UPS。

對快遞物流行業這樣一個利潤率並不是太高的行業,與同行相比,順豐在科技上的投入顯得大膽激進。

不過,順豐距離UPS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中國快遞的細分市場來看,已經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國際快遞市場——四大國際快遞巨頭佔據主要市場份額;

國內商務件市場——以順豐速運、EMS 等“直營”快遞企業爲主;

國內電商件市場——以圓通速遞、中通快遞、韻達股份、申通快遞等“加盟”快遞企業爲主。

即使2017年順豐控股與 UPS成立合資公司,但目前順豐也僅僅是承擔國內發往歐美快遞的國內段、以及部分線路幹線運輸,大部分幹線及海外段的配送仍然由UPS全球網絡完成。

可以預見的是,在快遞行業格局生變的今天,在外界的猜測和質疑聲不斷的今天,順豐似乎已經堅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

雖千萬人,吾亦往矣。

2016年4月份,那個無辜被打的順豐小哥最後和王衛一起站在了交易所敲鐘的舞臺上。

三年後的今日,依靠直營模式的順豐又要繼續踏上向科技轉型的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