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壽區渡(舟)果(園)路邊,有一個神祕的院子,裏面常常傳出“砰砰”的敲擊聲。穿過兩扇藍色的鐵門,入目就是各式漢白玉、不鏽鋼和不知名的石材,諾大的院子一片雜亂。然而,定睛一看,牆面上鏤有菱花,牆角佈置了或高或低的泥塑,連地面都有豪放的草書,整個院子瞬間有了藝術的氣息。

乍眼看,一箇中等偏瘦的中年男子,兩隻明亮的眼睛瞳仁極黑,蓬鬆的頭髮齊肩——他就是院子的主人鄧剛,眼神中有一種雕刻刀式的嚴厲。

不搞美術生不如死

“當一個藝術家,就是我小時候的夢想。”鄧剛說。

1966年,鄧剛和鄧強這對雙胞胎,出生在石堰鎮鄧家灣一農戶家。隨着年紀的增長,兩兄弟對書法、畫畫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或者是命中註定,他們在美術方面逐漸展露出了超乎尋常的天賦。

初一時,美術老師在6個班200多名學生裏,評選優秀畫作。兩個月後,他發現所有優秀作品都出自一個人——12歲的鄧剛。此後,每當有人到學校考察交流,鄧剛和他的畫都會被“隆重介紹”一番。

讓人沒想到的是,父親認爲他這是“不務正業”,表示強烈反對。1981年,鄧剛中考失利,父親讓他放棄美術,在“外出打工”和“戀愛結婚”中二擇其一。鄧剛不從,並以絕食要挾。親戚朋友們輪番勸說,鄧剛毫不動搖。最後,善良的母親出面,勸服了丈夫做出讓步——可以學畫,不能誤了農活。

“不讓畫、不讓寫,那就是生不如死。”兄弟倆都喜歡美術,互相打氣,白天干活,得空就練習。爲了鍛鍊毅力,每年冬天,他們就把桌椅搬到戶外,特意在寒風大雪裏練習。沒有錢買紙買墨,水泥壩子就是紙,清水就是墨,寫了兩年“無字天書”。看着兒子如此賣命,父親終於默認了他們的夢想。

葉毓山指定“助手”

1984年,鄧剛拜雕塑家葉榮華爲師。雕塑技巧日臻成熟後,他決定報考四川美術學院。

身穿花布衣裳,風掀起了衣角,身體微傾單腳躍起,右手提着雞鴨,左手行囊放在額前,年輕婦人匆忙往家跑去……1989年,23歲的鄧剛憑藉作品《下雨》在川美專業考試中一舉奪魁,拿到96分(滿分100分)的高分。遺憾的是,不如人意的文化成績卻讓他與川美擦肩而過。鄧剛不信邪,在川美次年的招生考試中,以春爲主題創作的作品《花神》再次贏得評委滿堂喝彩,憑藉文化、專業雙優成績入讀川美。

“鄧剛在不在?不在?等哈兒喊他到我辦公室,給我打哈下手……”大學期間,在鄧剛的宿舍,常常有人問起他。

在一次學生交流作品展中,全國知名雕塑家、川美院長葉毓山,一眼被鄧剛作品《肖像》吸引。先塑裸體再“穿”衣服,用泥土塑造出了布料褶皺、花紋的感覺,這種“疊加”的創作手法讓葉毓山驚歎不已,指定鄧剛當“助手”。因此,鄧剛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全國最優秀、最先進的雕塑理念。 一年後,俄國著名雕塑家阿里庫申來川美交流考察,對鄧剛的雕塑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接受了鄧剛作爲禮品贈送的坯泥。

把時代精神融入雕塑

1991年,《熱土》摘得四川省建黨七十週年美展優秀獎;1996年,《心連心》、《珍藏》又入選四川省紀念長征六十週年美展……鄧剛的作品逐漸被認可,鄧剛卻陷入了反思——自己的風格在哪裏?

鄧剛作品《升國旗》

鄧剛雕塑作品《秋風》

鄧剛雕塑作品《送光明》

鄧剛作品《送光明》

鄧剛作品《齊心協力——搬家不如搬石頭》

鄧剛作品《齊心協力——搬家不如搬石頭》

鄧剛作品《齊心協力——搬家不如搬石頭》

他的目光對準了家鄉。活潑的孩童,倔強的父親,善良的母親,沉默的水牛,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從記憶裏脫胎,變成了那個憨態可鞠的《跳水》小男孩,那名身着唐裝、《氣韻》非凡的古稀老人,那位滿臉褶皺、值得《珍藏》的老太太的臉龐……他的目光對準了身邊的人事。摩登女郎,奧運盛事,城市變遷,一個個來源於生活的形象,變成了《俏妹子》裏扭胯撐腰的短髮姑娘,《同一個夢》裏身姿各異孩童手中的五環,《齊飛共鳴》裏托起冉冉紅日和漫天霞光的船帆。

全國美展是國內美術界的最高盛會,每五年舉辦一次。鄧剛的作品連續三屆入選,《父與子》更是獲得了全國第九屆美展銅獎。

最終,歷史長河中的機遇、時代發展的脈絡和個人審美的取向,成就了鄧剛非凡的創作理念和獨特的藝術語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