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英語,不是在學一種道理,也不必長期參加培訓班,而是生活在英語的生活里。換句話說,家長、老師要盡量幫助孩子,養成天天用英語的習慣。

我見到很多孩子,很喜歡看書,只不過原版書是英文寫的,孩子暫時還不能「心領神會」,所以孩子就不愛看。我見到有的家長給 10 歲左右的孩子買過幾本簡單的原版書,但是孩子沒看幾天就不看了,因為閱讀很吃力。孩子閱讀吃力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眼睜睜看著孩子就這麼放棄。障礙不解決,就永遠是障礙。況且,孩子是能把這本書讀下去的。我們可以參考香港小學一些好的教法。

香港特別重視小學英語課外活動。10 年前,香港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 2001 年《政府施政報告》第5部分,向市民承諾「從 2002 年開始,政府將採取措施,加強小學的英語教學」。怎麼加強呢?有一種做法,就是督促學校在課外開展廣泛的英語閱讀活動。香港教育當局很重視推廣閱讀風氣,他們下發給小學的指導文件里,反覆提到:「英語閱讀能力,是孩子終身必備的學習能力。」

香港一些小學,每天放學之後,有一個小時英語閱讀活動,他們稱之為 reading workshop ,有點類似咱們的託管班,放學後的孩子,聚在老師身邊讀英語書。在香港著名的聖保羅學校附屬小學,有一位老師,給2年級孩子分別用英語和粵語,講讀 Charlotte"s Web,老師帶著學生從頭講到尾,一邊講,一邊讓學生用熒光筆在原版書上作記號。

這位老師不給孩子講語法術語,也沒必要給孩子講語法術語。這位老師利用熒光筆,利用孩子天生對色彩的敏感,把重要的英語結構,自然而然印在孩子心裡,讓孩子不知不覺,學到很多東西。

老師把整整一本書,給孩子認認真真講一遍,從頭到尾,沒有一句遺漏,這很關鍵。如果老師只是簡單串講一個故事梗概,意義就不大了。我們有的孩子看英語書,就有一點走馬觀花,碰到文字稍微困難的地方,就跳過去不看了;還有的孩子看英語,碰到不懂的地方,就直接去看中文翻譯,這實際上是在讀故事,英語的提高很有限。

老師給孩子講讀原版書,不是為了講故事。老師的教學意圖,是讓孩子以後能夠獨立閱讀;是讓孩子掌握閱讀策略,提高閱讀速度;是借用各種色彩,幫孩子熟悉英文語法;是以附帶習得的方式,擴大孩子的單詞量......

香港很多 10 歲的小學生,每天自己看原版書,並非孩子聰明過人,而是老師已經帶著孩子們認認真真讀過幾本原版書了,經過細水長流的教學鋪墊,孩子的英語才能飛躍。

學英語,不能斷斷續續,孩子需要天天沉潛在英語里。我舉台灣地區的例子,近些年台灣教育當局強調英語學習與國際接軌,台灣一些重點小學,開家長會的時候,英語老師會給家長推薦一份原版書的書單,並對家長說:「英語學習與國際接軌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具體的生活方式,讓孩子每天睡覺前,讀半小時原版書。」

讓英文原版書,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有閱讀原版書習慣的孩子,學英語所收穫的,不是一朵小花,而是一個春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