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GOGOVAN客貨車是港人最爲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這種普遍通體黑色的麪包車,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因兼具私家車日常出行和貨物搬運謀生的功能,客貨車在香港廣受歡迎。但事實上,在一些情況下,關於客貨車停車車位應該劃作私家車還是運貨車也存在爭議,這種情況在一些車位尤爲緊張的公共屋邨,更爲如此。

  在4月11日香港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會議上,關於蘇屋邨二期停車場租賃的問題討論是當天會議的議題之一。

  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文件名爲《要求房署儘快落實蘇屋邨幼稚園、停車場及商鋪租賃安排》的議題裏這樣寫道:“(要求)儘快安排二期車場投入服務,開放月租車位申請;並將車身與普通私家車無異的“麪包車”剔出客貨車類別,釋放客貨車車位予5.5噸或以上貨車,確保資源應用得當。”

  這一份文件後面的署名處詳細列明瞭深水埗區議會11位議員的名字,作爲會議議題文件的提交人。

  與此同時,議程還列明瞭另外十七條涉及深水埗屋邨問題的議題,內容佔滿了整一頁紙。

  港人公屋問題如何維權?

  距離會議原定的開始時間推遲近20分鐘,上午九點五十分,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甄啓榮第三次打開會議桌上的麥克風強調,由於議題中a-f項議題均屬於蘇屋邨問題討論事項,這幾項議題將合併討論。

  當天討論議題當中,與蘇屋邨有關的討論事項佔了會議18項議題的三分之一,被擺在了議程的首要位置,而衆多有關於蘇屋邨的討論中,以蘇屋邨二期新落成單位“漏水”事件的討論則尤爲激烈。

  香港住房問題的日趨嚴峻,使得公共屋邨的重建工作一直備受關注。

  作爲深水埗乃至香港歷史悠久的大型公共屋邨之一,蘇屋邨重建工作最早於2012年展開。按照規劃,重建的蘇屋邨爲14座住宅大廈,樓高最高爲41層,完全落成後能提供近7000個租住公屋單位,可容納約1.95萬人。

  據瞭解,蘇屋邨第一期七幢住宅大廈於2016年起已相繼落成,項目第二期第一部分四幢住宅大廈也於今年2月份開始陸續入夥。

  而根據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文件,項目第二期比原定入夥日期延遲至少半年,終於等到項目迎來入夥,房屋過百戶牆體卻出現了不程度的“漏水”問題,這成了當天會議討論的焦點之一。

  參加會議的議員不滿於房屋署,對於項目二期長時間延期的原因一直沒有說明。而新入夥的住房隨即出現了“漏水”問題,更增加了議員對於房屋署責任的追究。

  一方面,議員認爲新落成單位出現“漏水”,房屋署在房屋竣工驗收時存在疏忽;另一方面,房屋署對於蘇屋邨出現的問題,不能對其中原因給出一個有信服力的說法,很大程度上亦有包庇房屋承建商的嫌疑。

  根據當天會場情況來看,議員對於房屋署方面指派出席會議代表現場給出的說法,仍然覺得缺乏信服力。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議員在提交討論的文件中表示,爲補償租戶損失,政府應該對相關受影響租戶延長免租期限,同時儘快跟進解決房屋的“執漏”問題。

  與此同時,另一個討論較爲激烈的議題則是,資本對屋邨居民述求的忽視而導致租戶對於社區服務設施的爭取。在4月11日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會議現場,“要求房屋署確保於麗閣邨將來新商場及新街市中要有酒樓及超市”是當天議程的又一討論事項之一。

  據瞭解,2005年,香港房委會分拆出售180項物業予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現稱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當中就包括麗閣邨商埸、街市及停車場,後經轉售,麗閣邨該部分物業現由基匯資本持有。

  會議的討論文件中這樣寫道:“由房署出售商場、街市、停車場給領展,最後轉售由基匯資本持有,作爲商家財團,漠視當區街坊爭取保留酒樓的聲音,一意孤行的決定,這已經破壞了社區的完整性,更加毀滅了服務當區居民的原則。”

  事實上,資本的投資屬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往往會忽視原始租戶的述求。會議議員要求,房屋署應確保留有酒樓及超市服務當地租戶及居民,而如有必要,甚至提議政府回購麗閣邨已出售的該部分物業。

  石硤尾邨樓字樓重建呼聲

  一直以來,深水埗區因不少低收入家庭、長者和新來港人士居住其中,是公屋的“天堂”。根據深水埗區議會官網介紹,該區共有15個公共屋邨,包括於1954年落成香港最早的公共屋邨石硤尾邨,以及7個居者有其屋屋苑。

  與蘇屋邨同屬於深水埗公共屋邨,石硤尾邨的歷史可追溯到香港公屋誕生之初。1953年,深水埗石硤尾寮屋區大火,當時香港政府爲安置受災居民,隨後着手興建徙置大廈;至1954年,爲安置災民興建起來的首8座徙置大廈在石硤尾落成。

  隨着二戰結束與新中國建立,內地移民涌入香港,深水埗更成爲新移民落腳聚居的地區。爲提供居所給環境惡劣、收入較低但又不合資格入住其他廉租房屋的人士申請,60年代初,香港政府開始推出“政府廉租屋計劃”。

  據瞭解,建於1964年的石硤尾政府廉租屋邨是第四個落成的政府廉租屋邨,該邨於1973年5月更名爲石硤尾上邨。直至1984年石硤尾下邨18座原有徙置大廈重建完成,石硤尾上邨與下邨合併爲“石硤尾邨”,這些改建或重建的樓宇均用座號進行排列。

  在4月11日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會議現場,關於石硤尾數字樓重建的討論是會議除蘇屋邨“漏水”問題以外,發出聲音最多的話題之一。

  現場議員指出,石硤尾邨現有多幢高樓齡大廈,當中包括早期的19座至24座、美山樓、美虹樓及美綵樓等。這些大廈於1979至1983年間落成,最高樓齡達四十年。而在這些樓宇當中,已見多宗滲漏和牆體剝落事件的發生。會議討論要求,應儘快啓動該屋邨數字樓的重建項目。

  在這個基礎之上,爲能讓更多的高樓齡大廈得到妥善的維修和更新,會議討論文件還要求放寬“樓宇更新大行動2.0”申請限制,把計劃恆常化,並將資助範圍從50年樓齡的限制放寬至30-40年。

  樓宇更新大行動最早在香港政府於2009至2010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推出,該行動開始推出的初衷,更大一部分是爲了應對金融危機給香港造成的失業潮。該措施帶來的影響是明顯的,資料顯示,至當時的2012年4月,香港推出的兩輪樓宇更新大行動共創造3.05萬個就業機會,建造業失業率大爲降低。

  相對當時更多出於應對經濟下行而施行的措施,現時香港面臨的市區老化壓力,是不爭的事實。資料顯示,香港於2008年超過30年的私人樓宇已達1.5萬幢,並在2018年增加到2.2萬幢。

  據瞭解,作爲市區樓房更新的升級版,香港“樓宇更新大行動2.0”於2017年推出,當中加上“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劃”,共計撥款50億港元。計劃的目的是爲資助舊式樓宇進行維修,改善樓宇結構及提升消防設備。

  只不過,該計劃劃定的資助對象僅爲50年樓齡及以上的大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