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僅僅幾年間,中國人使用手機的習慣就已大大改變。一個最顯著的特徵是,習慣用微信給朋友們發信息、支付餐廳賬單、打車、玩遊戲並觀看視頻,這就使他們對換一部新蘋果手機的需求減弱,也令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攻勢大減。

瑞銀集團在4月16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中國消費者智能手機升級週期的延長以及本土品牌的崛起,蘋果在中國市場可能無法重返2015年的巔峯狀態。在2015年鼎盛時期,中國市場佔到蘋果全球出貨總量的25%,但如今已滑落至19%。預計到今年底將降至13%左右。

蘋果的遭遇與三星很相似。三星曾經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市佔率20%,高居第一, 2017年四季度跌到只有0.8%了,全年也只有2.2%,變成了華米OV蘋果以外的「Others」。中國政府什麼也沒做,除了和世界多國一樣,禁止Note7帶上飛機。跌下去,全是中國消費者的自主選擇。

當然,中國消費者在手機大量使用微信,就讓蘋果在中國的銷售勢頭減弱,顯得有些牽強附會,其觀點也站不住腳。蘋果現在能夠保持中國的市場份額,主要奪走的是三星的減少的市場份額。

其實,對蘋果當前最大的影響,莫過於中美的貿易摩擦的持續升溫。本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宣佈,再對中國1000億美元出口商品加徵關稅。有分析認為,對美國消費者來說,該措施的範疇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物價上漲。美國政府在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同時,中國也會採取反制措施,將牽扯到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售。

由於國際貿易是建立在全球供應鏈的基礎上,因此,「傷害」中國時將不可避免地傷害到美國自己。貿易戰不只是關係商品的關稅,中國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讓美國受罪——限制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商業活動,阻止美國公司依賴的供應鏈等等。

這樣的結果,其實美國人也想到了。福布斯網站日前刊登一位美國分析師的文章稱,如果美中貿易戰持續發展,特別是美國對中興的制裁,中國同樣可以採用措施制裁蘋果。屆時,蘋果將會損失470億美元的營收,裁員27000人。

這雖然只是分析師的一種猜測,但蘋果在中國市場處於尷尬的局面卻是不爭事實。況且,蘋果在中國市場營銷下滑並沒有止住的跡象,究竟到什麼時候剎車,難以預料。關鍵是,在蘋果處境困難的時候,美國政府還鬧出大事情,有把蘋果朝崖壁上堆的感覺。

設想一下,如果蘋果公司失去中國這個巨大市場,損失470億美元的營收,將成為蘋果的滅頂之災。當蘋果離開中國市場,其他品牌很快將填補它留下的空缺。就像蘋果蠶食三星市場一樣。

反之,即使中國市場沒有蘋果,中國消費者照樣有手機用。因為蘋果手機沒有任何不可替代性。換就換了,消費者毫無壓力。中國消費者對蘋果的追求已不像過去那麼狂熱,「夠用就好」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

十幾年前,蘋果公司是幸運的,它站在巨人喬布斯的肩膀上,在中國市場獨佔鰲頭。一度時期,蘋果在中國的日均銷售額達到5.5億元人民幣,這是國內任何一件日用消費品都難以達到的。

然而,蘋果也是不幸的,喬布斯所創造的高度,後來者根本無法企及。蘋果的昔日榮光,如今變成銷量、利潤的持續下降局面。愈發不予看好中國本土品牌,卻在日益蠶食著蘋果的市場份額。這隻能說明一點: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好日子到頭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