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競價”時代呼嘯而來。有效降低產業鏈各環節隱形成本,成爲風電下一步降本必須趟過的“深水區”。

據記者日前調查瞭解,目前風電市場的整機價格中,風機的附加功能佔據了相當大比重。不少開發商寄望通過儘可能多的配置“功能點”達到風機高可靠性、高發電量的目標。然而,很多功能並未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有些功能點甚至重複配置。爲風機採購“瘦身”,使風機功能配置更加“因地制宜”,將成爲風電降成本的又一突破口。

(文丨本報記者 張子瑞 )

風機功能未做到按需配置

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多的發電量始終是業主追求的目標。“在這一目標導向下,開發企業大多追求功能配置全面化,試圖通過多配置功能點,提升風機的可靠性和發電量。”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據瞭解,目前風機功能點配置超過15個大類、110個。整體而言,開發商最重視的功能點集中在風機必備的系統和工具,例如:中央監控系統(SCADA)、能量管理系統(EMS)、遠程監視系統、吊裝專用工具、運維工具、安全帶等。這些功能點在絕大多數招標文件中均有體現。

不同種類功能點平均配置數

然而,除了必備功能點外,其餘很多功能點對風機可靠性和發電性能的提升幫助並不大。

一位風電整機商負責投標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通過對比不同招標文件,不難發現招標文件中對功能點的配置差異化很低。”

“比如,只有在高雷暴區纔會用到的主軸承防雷暴碳刷功能、發電機防雷功能、變槳防雷功能,在低雷暴的地區依然要求配置。未能依據項目本身的獨特性和適用性進行選擇配置,導致風機功能配置冗餘問題較爲嚴重。”該人士舉例說。

除了差異化低、沒有做到按需配置外,功能點重複配置的問題比比皆是。上述人士表示,某項目發生塔筒內失竊的案件後,各開發商便紛紛將塔筒防盜配置加入了招標文件。一些項目的招標文件中,對塔筒紅外報警和門禁開關都要求配備,這兩個功能都是爲了塔筒防盜而設計,同時配備完全是重複浪費,功能點的價格已經超出了塔筒盜竊的損失價值。

更多功能配置不等於更高可靠性

爲什麼招標文件中普遍出現風機功能點冗餘配置和重複配置的問題?一位國企開發商相關負責人的話道出了其中的緣由。“我們作爲風機的使用者,無法做到像風機生產者那樣深度瞭解風機,也很難分辨哪個功能點對提升可靠性和發電量有真正效果,想要做到‘不看廣告看療效’真的很難。”

與此同時,開發商屬性對功能點的需求也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相關調研數據顯示,對風機功能點配置需求最多的是央企開發商。

追求功能更爲全面化、多樣化成爲目前央企和國企開發商選擇風機廠商的一項重要指標,與此相對應的,一些中小企業開發商偏向按需選配,一些不影響風機正常運行的功能,如超聲波式測風儀、葉片防覆冰塗層等不作爲強制要求,只作爲加分項。

除了“不懂”風機外,大型央企和國企的決策流程和機制,也導致了寧可多花錢,也要高配置的結果。

“對於採購流程來說,首先要保證的是程序正確,其次纔是最優結果和最佳經濟性。”一位國企開發商相關人士說。

然而,在這樣的採購邏輯下,高昂的附加功能成本和運維成本卻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也抑制了全行業降成本的速度。

“功能點需要因地制宜,按需配置。功能點的配置基於一定的需求場景下,但在配置前同樣需要考慮投資收益率。”某整機商技術人員向記者坦承。

一位業內專家向記者明確表示,風機更多功能配置並不等同於更高可靠性和更高發電量。增加不必要的功能點一方面意味着增加風機整體造價,另一方面意味着增加額外的軟硬件設備,從而增加風機整體失效率,降低風機可靠性水平。

“道理很簡單,增加一個零部件,就增加一項不確定因素。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最簡潔的設計顯然是最好的。”該專家說。

據記者瞭解,目前,在風電整機價格中,附加功能佔了很大比重。若能合理地配置風機功能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項目建設投資和開發商的度電成本,幫助全行業更好地應對“競價”和“平價”挑戰。

智能控制爲風機瘦身

關鍵問題是,對於風機技術相對外行的開發商來說,如何跳出“功能點”的圍堵,選擇出最適合自己,最具性價比的風機。

對於風電開發商普遍存在的“功能點”焦慮,業內人士建議,與其畫地爲牢,糾結於“功能點”的取捨之間,不如“跳出來”,選擇全智能風機,變事後修補爲事前預防。打個形象的比喻,“買保險”不如“健身”。

目前,主流整機商都在研發推進智能風機。新一代的智能風機已經實現提前感知、提前預測,及時反饋的閉環功能,當風機部件處於亞健康狀態時會及時預警,讓風機運行狀態可實時監控。以技術開發爲導向,提高風機性能,降低運行故障與風險將會是未來“經濟型”風機的主流模式。而傳感器、智能控制提升電量和可靠性已成爲趨勢,智能控制有望取代笨重的“功能點”。

“與其對風機故障擔驚受怕,瘋狂地在冗餘項目堆料,不如以先進傳感防患於未然。”某整機商相關人士表示。

據一位風機技術人士介紹,以消防系統爲例,現有的消防,無論是非自動還是自動,都是在險情發生之後滅火,並阻止火情蔓延,然而再好的消防系統,都要在險情發生後啓動,無法做到零損失。如果以先進傳感作替代,全息感知自身運行狀態及周邊工況,當風機部件處於亞健康狀態時就及時報警,那麼我們就能像控制我們的身體一樣控制風機,對部件情況瞭如指掌,實現風機智能化。

在“精耕細作”的競價時代,只有每個環節都開源節流,才能降低全生命週期的度電成本。若全行業都能杜絕在“功能點”配置方面的隱形浪費,即使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降成本空間仍值得期待。

短評:風電降本須深挖每一個細節

盲目追求風機功能點數量、重複配置、差異性小、未做到按需配置……風機採購環節中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卻透露出風電行業依然整體處於粗放式管理階段,也預示着風電降成本仍有較大深挖空間。

進入“競價”時代,給風電全產業鏈提出了新挑戰。相比標杆電價時代“閉着眼睛都能掙錢”,在“競價”時代,必須從粗放式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深挖每一個細節。用更強的技術洞察力和技術判斷力對項目的發電量、度電成本等進行精確測算,才能真正實現不斷降低度電成本。

開發商面對衆多功能點,需要保持理性,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功能,從根本上杜絕隱形浪費吞噬風電降成本的空間。同時,也需要開發商與整機商打破條塊分割的利益壁壘,實現資源共享和通力協作。雙方爲合理化配置功能做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將直接反映在度電成本上,最終獲益的將是整個行業。

風電降成本既要依託技術降本,也要依託管理降本 。經過多年發展,顯而易見的降本空間越來越小,降成本難度越來越大,在沒有顛覆性技術出現的情況下,更需抓好過程控制,通過細摳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一點一滴降成本,一點一滴求改善,一點一滴提效益。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