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神祕特別的動物,它們越過江和大海,漂過三千多公里的偉大航路。

最終抵達餐桌前,成爲了人類的美食......它們的名字,是鰻魚。

來源:bing

在生活中,“鰻魚”這兩個字,並非特指某一種魚類,而是包括了日本鰻鱺歐洲鰻鱺以及美洲鰻鱺鱸鰻在內的“鰻鱺目”下的油條狀魚類。

來源:baidu

而那些高檔日料店中美味的蒲燒鰻魚,則大多是以日本鰻鱺爲原料製作的。

鰻大十八變

日本鰻鱺(學名:Anguilla japonica)別名日本鰻魚、白鰻。分佈於亞洲東部的中國、日本以及韓國等國的海岸線周圍,在東南亞海域亦有分佈。

來源:wikipedia

這種鰻魚的身體呈圓柱形,頭部呈錐型,而肛門後的尾部則稍側扁。成體背部深灰綠或黑色,腹部白色,無任何斑紋,體長可達50—90釐米,體型最大者可達150釐米

來源:google

日本鰻鱺是一種降海洄游魚類,與大馬哈魚的習性正好相反,這種鰻魚的成體在淡水中生活,但在產卵時會順河遊入海中,回到遙遠的出生地——距離中國三千多公里的馬裏亞納海溝,並于海洋深處產卵。

柳葉鰻/來源:google

卵孵化後,會轉變爲葉片般的“葉鰻(Leptocephalus)”,並順着洋流一路向北,用六個月左右的時間飄流到亞洲東部的海域內,再變態成爲透明的“鰻線(Elvers)”(此階段也被稱爲鰻苗)。

全身透明的日本鰻鱺苗/來源:MINDEN

而中國臺灣的海岸,因爲地形和水溫合適,是全亞洲出產日本鰻鱺苗最多的地方。

好吃的鰻魚

來源:bing

儘管名叫“日本”鰻鱺,但這種物種並非日本獨有的物種。事實上,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日本鰻鱺消費市場,約佔70%的份額。但日本的鰻魚來源卻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在這一方面,我國貢獻了全世界2/3的日本鰻鱺鱺產量。

爲了滿足日本市場對日本鰻鱺的需求,東亞各國每年都要捕撈大量的野生日本鰻鱺苗,以供應鰻魚養殖業使用。

人工飼養的日本鰻鱺/來源:google

鰻魚是所有養殖魚類中,唯一需要完全倚賴野生苗的魚種。儘管如今這種魚的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在人工環境下,依然很難繁育出下一代,這代表着鰻魚養殖業必須從野外捕撈幼苗。按照爬圈的說法,人工養殖的日本鰻鱺其實都是“CH個體”。

2003年,日本研究單位第一次成功繁殖出日本鰻鱺的魚苗,但一尾鰻苗的人工繁殖成本高達數萬元,根本無法商業化。

巨大的市場需求則刺激了鰻苗捕撈,人類捕捉日本鰻鱺,吃掉它們,同時開發利用鰻魚棲息生長的淡水河川。數量越來越少的鰻苗,被越來越多的漁民捕撈起來、養大並且吃掉,這導致了日本鰻鱺正越來越快的走向滅亡。

捕撈鰻苗的方式,除了拖網,還有架在河口的定置漁網,以及竹筏或漁船捕撈等。上圖爲正在捕撈鰻苗的日本漁船

保護好吃的鰻

實際上,人們並不是不知道鰻苗資源的現狀,但真正要做出改變,卻又談何容易。在經歷了13年的鰻魚苗枯竭事件(2013年的鰻魚苗捕撈量爲歷年最低)之後。在鰻苗捕撈的管理上,各國都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

來源:google

日本國內給養殖企業下了限額,購買鰻魚苗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在中國大陸,捕撈鰻苗需要具備特殊的可證;而中國臺灣的漁業署,則對日本鰻鱺苗的捕撈時間與捕撈量都進行了限制。此外,中日韓等主要的日本鰻魚養殖國也達成一致,2014年後,每年捕撈的鰻苗數量不得超過此前的80%。

歐洲鰻鱺(成體)/來源:google

在更早的時候,日本鰻鱺的近期——歐洲鰻鱺(學名:Anguilla anguilla)曾一度成爲極度瀕危的物種。在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等國,人們把歐洲鰻鱺苗當成零食,就像吃銀魚絲、蝦皮那樣吃掉它們。

鰻魚苗幹/來源:google

在短短幾十年之內,野生歐洲鰻鱺的數量下滑了90%。在意識到這一點後,2016年開始,歐洲鰻鱺已經被列入CITE目錄之中。根據規定,進入CITE附錄的物種,需要經過許可並持有相應證件,才能進行國際貿易。但截至目前,日本鰻鱺尚未進入《華盛頓公約》附錄(即CITE附錄)之中。

業內估計,在今年(2019年),CITES目錄可能會對日本鰻鱺的國際貿易進行約束。雖然作爲最大出口國的中國,以及最大消費國的日本,都可能會申請保留(約等於“十動然拒”)這項決議。但日本鰻鱺的現狀如此,已經迫使各國不得不做出改變。

來源:wikipedia

在繁育技術未取得實質性突破的當下,如果不對國際貿易進行有效約束的話,日本鰻鱺或將重演“旅鴿”的悲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