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ine起源與Twitter,是一種把信息根據時間順序排序呈現給訂閱用戶進行消費的形式,這種信息呈現方式簡單清晰,便很快在主流網站風行起來,facebook、微博、朋友圈初期都採用了這種形式。

但慢慢大家似乎意識到了timeline的不足,開始改變。Facebook在2010年推出了newsfeed,採取智能推薦形式生成feed內容,拋棄了嚴格時間線模式,微博改成了未讀池,把3天內最熱門的微博推薦給你,ins和最近火起來的抖音對於關係鏈內容也不是嚴格時間線,都採用了優先推薦的形式,比較堅持時間線的目前看來就是Twitter和朋友圈,而Twitter也出了精彩別錯過,聚合優質內容推薦給你,打破了嚴格時間線。

事實也證明,拋棄timeline這種形式,的確帶來了諸多收益。

最直接的便是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作為內容平台最重要的便是內容的分發,用戶創作的內容不能有效的分發到足夠多的訂閱者是平台的失責,推薦能讓平台把握推薦給用戶看的內容,而不至於讓用戶永遠在首頁一直看著看過的內容或者新內容,使大量老的內容石沉大海。

推薦還把分發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基於timeline的形式,展現多少內容和內容的排序完全交給了時間,而智能排序能把分發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決定展示多少內容,怎麼展示內容,給後期的變現和流量銷售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推薦提升了用戶瀏覽體驗。推薦能把最精彩的內容及時推給用戶,提升了用戶信息瀏覽體驗,讓用戶不至於錯過最關心的信息。受制與時間的timeline,瀏覽體驗隨著時間的變化也不一致。

微信由於信息較少,且為強關係,因此使用timeline也能滿足大部分需求,但好友較多的用戶想必還是會面臨好友信息遺漏,朋友圈翻不完的尷尬局面。

但無論如何,擁抱變化總歸是互聯網時代的主旋律,好的最終會被更好的取代,基於推薦的信息流想必在未來還會大放異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