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華智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蔣豐

  青年學生一直是中日關係良性發展的重要受益羣體。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走進日本語言學校,把語言作爲職業發展的“敲門磚”,大大促進了兩國的人文交流、教育交流,也爲雙向人才交流貢獻了力量。但近年來,語言學校似乎不再僅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學生打開就業發展的一扇門,也成了衆多年輕學生滑向“撈金”深淵的陷阱。

  日媒披露,在不少語言學校特別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圈,“學生不學”的現象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淪爲課外“打工仔”。東京都內的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坦言,赴日3個月,除了學會用片假名寫自己的名字,其他一無所知。有的還表示,本想學習攢錢,結果攢了一肚子(打工職場)的精神煩惱。某日語語言學校的教師則毫不避諱地指出,學校6成留學生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打工纔是主要赴日目的。不少日本教育業內人士則氣憤地指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校學會了“識時務”,成了學生“不務正業”的“幫兇”。按說,日本作爲教育發達國家之一,理應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一心潛學,寒窗苦讀,用知識出人頭地。那麼,本應“誨人不倦”的日語語言學校怎麼就變成了“毀人不倦”的是非之地?究其原因,還要從多個方面分析。

  一是語言學校仍存在打“擦邊球”的曖昧地帶。日本的語言學校運營市場準入標準較低。除了學校法人有權設立語言學校外,一般的公司只要滿足所謂“日語教育機構公示標準”即可運營。由於負責語言學校管轄的是入國管理局,雖然有時會參考文部科學省意見,但多年來一直被批缺乏教育專業性。這讓語言學校也是良莠不齊。

  二是語言學校市場競爭危機感強,生源爭奪戰正酣。留學生是語言學校的“搖錢樹”。部分非發達地區留學生揹負一身債務赴日留學,一腳踏進校門便成“學費奴”,只好死命賺錢。學校一爲防止學生流失,二爲打開口碑,紛紛在入學指導材料中精心打造各類植入式兼職打工信息,專業程度不亞於企業招聘。這大大戳中留學生的興奮點。學費的按時繳納、在校生的數量增長和相互宣傳效應漸成語言學校的三大關切點,越來越多的學校明知不少外國留學生入學動機不純,也只好置若罔聞。據日媒採訪,關東地區的某些語言學校和作爲下游的專門學校教師透露,只要有學生,學不學習並不重要。畢竟,我們自己也要吃飯。

  三是貼合日本職場“勞力荒”迫切需要。老齡化和少子化讓日本幾乎各行各業都求人若渴,不少單一性的兼職崗位對體力要求高,對職業化水平要求低,留學生便成“香餑餑”。學校和公司、店鋪往往聯合推出諸如“勤工儉學”的誘人廣告,加之持研修生類簽證依法不得從事一般服務行業,而日本對留學生打工時間限制較歐美等相對寬鬆,使留學生成了產業界“唾手可得”的黃金勞動力。

  然而,留學有望成爲人生提質增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雖可有適度的社會實踐和勤工鍛鍊,但每個人生階段更應完成相應的主要任務,方可不負青春,厚積薄發。對於中國留學生而言,中日關係的特殊性、重要性和互補性都爲個體提供了充足的發展前景和交流平臺,切莫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在看到眼前暫時的金幣時,也應看到知識後面無價的黃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