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廣東行腳~舊區巡禮。廣州

  

穿過兩排一式的白色洋樓到底,一座哥德式天主教大教堂矗立在眼前,如同鶴立雞群,十分突出。這裡是廣州市中心區的一德路。

       

教堂在這裡已經有130年的歷史。聖心大教堂是它的全名。1863618日聖心瞻禮日奠基,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歷時25年於1888年〈清光緒14年〉完工。教堂牆壁和柱子全用花崗岩石砌成,因此又名石室聖心大教堂。

  

如果對中國近代史有些認識,就不會對廣州有這座哥德式大教堂感到訝異。翻開歷史,鴉片戰爭之後,滿清政府被西方列強逼迫門戶大開、准許天主教傳教、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把兩廣總督行署夷為平地。時任兩廣「宗座監牧」的法國傳教士明稽章看上了這塊面向珠江的位置,要求劃地建教堂被拒。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明稽章再度提出永久租用兩廣總督行署原址建教堂,翌年,中法雙方簽署協議確立聖心大教堂。他自法國政府得到專款50萬法郎,又到耶穌殉難地耶路撒冷聖母基地河取一塊石頭作為奠基石,再到羅馬取一公斤的泥土目於基石下,表示天主教「創立於東方之耶路撒冷,興起於西方之羅馬」。在大教堂可以看到這兩個指標。

  

教堂所用的花崗岩全取自新安牛頭角,即今日之香港九龍,再經由水路運至廣州。當時沒有人見過「哥德式」建築,全憑木造模型摸索。法國設計師和中國工人語言不通,工程進度緩慢,最後由廣東揭西的石匠蔡孝接手指揮完成。他加入了中國傳統工藝和材料,包括用土法糯米桐油代替水泥、樓頂出水口改為中國獅子造型、地板改用廣東大階磚、門上刻了廣式木雕等。

  

(照片取自百度百科)

大教堂東西寬35公尺、南北長78.695公尺、高58.55公尺、總面積 2754.15平方公尺,和法國聖母院、英國倫敦西敏寺、德國科隆教堂並列為全花崗岩造的大教堂。從空中俯瞰,教堂呈十字形,歌頌著耶穌背負十字架的生命奉獻精神,又是太陽、火、光明的象徵,表現教徒對上帝之光的追求。

  

東西兩側外牆的飛拱和飛扶壁,凌空斜撐,加上尖塔高聳,直插蒼穹,氣勢逼人。

   

我們參觀時,正有活動,不便四處參觀,但是也對教堂內部的恢宏壯觀,完全媲美國外大教堂留有深刻印象。

  

「玫瑰窗」一向是這種教堂的特色。

    

陽光從外穿過描繪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流洩在牆上,形成綺麗的光影效果,益增宗教氛圍。

  

回首過去百餘年,大教堂曾經因為戰亂、轟炸、文革破壞,嚴重毀損,曾經過三次大整修,最近一次是在20042006年,並且特別向菲律賓訂購彩色玻璃,修補玻璃窗,恢復往日的風華。

    

不僅是這座教堂,廣州,這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有著太多中外文化交流遺留下來的痕跡,不少也經過仔細的修復,重現世人眼前。荔枝灣是其中之一。

 

 

 (陳廉伯公館,主人曾任廣東省商團總團長) 

為了迎接2010年在廣州舉辦的亞運,當地政府大刀闊斧決心把已經污染、衰敗的荔枝灣重現原來面目。首期工程趕在亞運揭幕前完工,後續工程繼續推動。一個新的景點現身。一個水道兩側,一邊為仿古建築販售地方特產、小吃,一邊為深宅大院,棟棟有來頭,是當年富商興建的,當地人稱它們是「西關大屋」。

  

在西關民俗館中可以看到嶺南特有的民宅「西關大屋」。

 

  

(上圖為小姐閨房,和舊照對照)

 

磚木結構、三進、三個坡頂、赭紅、靛藍、瑰麗流彩的滿洲窗等等,體會這種高大明亮、廳院結合、裝飾精美的大型住宅。

  

(抗日將領蔣光舊居)

名人故居也有開放供遊客參觀的。

 

     

荔枝灣有著兩千年以上的開發史,最早可以回溯到西元前206年漢高祖時期,當時駐在此地的將領陸賈沿著溪灣種植荔枝、開闢蓮塘,因而得名。當然,物換星移,景色已變,過往的繁華,如今是另番面貌。

  

如果說,這裡是富豪人家的大宅,不見得是先民真實的生活,那麼,在「小洲村」可以嚐到原汁原味的嶺南村落。

  

村子口的人民禮堂,是原來「人民公社」。紅色醒目的標語仍在,只是禮堂已成小商場。

   

走進村子裏,青石板道路、小溪流水、石橋橫跨,安靜的村子。地陪說,假日很多遊客來此尋訪過往歲月的殘留。

  

穿梭在小巷弄間,蠔殼屋,無疑是最吸引眾人好奇的。原來,嶺南地區潮濕多雨,木材易發霉,因此用沙堤裏的蠔殼和黃泥建屋,不怕風雨、不怕蟲蛀,而且冬暖夏涼,不能不佩服先民的智慧。

  

蠔殼屋在這裡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村子裏曾經有百餘間,但是滄海桑田,目前這是碩果僅存的一間。

   

     

村民依舊保持原來的生活步調,有心人看上這裡的純樸特色,只見祠堂雖已破舊,也有人利用來開店;看似不起眼的居處,也見巧思,加入現代的元素創造另種風情。

  

藝術家也進駐,在村子裏創作。小洲村原來面貌還能維持多久,不知。就像廣州,長久以來,中西文化在此撞擊,無數的文化遺留,有的被破壞,有的保存、修復、有的殘留、有的隨時間湮滅。一代又一代,作為過客,參與其中也是機緣,有幸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