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武大櫻花季”都會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成爲大家熱議的目標。

  當然,今年也不例外。

  3月24日下午,一名青年男子穿着類似和服的服裝,前往武漢大學賞櫻花,遭到校方保衛人員制止,繼而引發肢體衝突。

  網上視頻顯示,穿着類似和服服裝的男子和另一男子被幾名保衛人員按在地上,大聲重複喊着:“憑什麼打人?”,並稱自己“穿的是唐裝吳服”。

  武大方面則表示阻攔原因是男子沒有辦理預約賞櫻的手續,並有言語挑釁行爲,最後肢體衝突。

  具體的衝突原因,就交給警察叔叔來處理吧。但關於吳服、和服、華服的討論,有時確實讓人很難分清。

  什麼是吳服?

  百度“吳服”,度娘給到的解釋是:

  一指的是吳地的服裝。

  二是和服的舊稱。

  那麼“吳地”到底是哪個地方呢?有人說是春秋時期的吳國,有人說三國時期的吳國,也有人說就是中國的江浙一帶。

  但根據日本史書《日本書紀》記載,大約是在日本應神天皇的時期,引進了吳地的紡織手藝人和技術。

  又科賜百濟國「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卽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幷十一卷、付是人卽貢進。又貢上手人韓鍛?名卓素、亦吳服西素二人也。

  ——《古事記·應神天皇記》

  卅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於吳。則至高麗、更不知道路、乞知道者於高麗。高麗王、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爲導者、由是得通吳。吳王於是、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婦女。

  ——《日本書紀·應神天皇紀》

  百濟給應神天皇的貢品裏有兩個從吳國來的縫織女。後來應神天皇復遣阿知使主前往吳國求縫工女。

  而應神天皇,就是傳說中日本第15代天皇,在位時間大致是270年——310年,而這一時期正對應我國的三國時期(220——280年)。配合日本考古學發掘與書面資料研究,自應神起天皇在位時間和事蹟的可信度大增。因此,這裏“吳地”很可能就是三國時的東吳。

  應神天皇

  而在如今的日語裏,吳服卻更強調材料。

  “吳服”一詞原本指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絲綢織品所製作的服裝,現今則指用於製作和服的織品,與服裝剪裁樣式是沒有關係的。是專指以綾錦爲面料的禮服。而用江戶時代發明的木棉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

  當年的吳國織女在死後被當作吳服大神,直到今天還在吳服神社裏被祭祀。

  年輕的和服

  日本詞典《広辭苑》中 對“和服”定義爲“日本原有(本土)的衣服。着物。”就該條解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和服爲日本自古以來的本土服飾,它又叫作“着物”。

  讓人意外的是,“和服”的概念並沒有非常久遠。

  明治時期,西方黑船打開日本的國門,一起流入的還有西方衣服(即“洋服”),人們用以將其與日本本地的衣服作爲區分,故稱“和服”。

  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福澤諭吉以來,日本國族運動興起,產生了大和民族的概念。後來爲了將西方的衣物(即着物)作分別,和服逐漸演變成單指日本民族服飾。

  和服在歷史演變中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繩文時代

  嚴格來說,繩文時代的日本的民族服飾尚未成形。考古學家於當時遺蹟中所發現的古物中推測,當時的人是以一些以薴麻及麻織成的布製作衣服的。可惜的是,因發掘出來的文物資訊不足,故當時衣服的模樣至今仍未明。

  彌生時代

  根據中國史書魏書東夷傳的《魏志倭人傳》所記載,彌生時代日本人的衣着是以幾塊大布所剪裁而成。男的叫橫幅,女的叫貫頭衣。因爲沒針剪,所以不成樣式,類似東南亞與百越民族的服飾。

  奈良時代

  唐朝是中國古代一個鼎盛時期,奈良時代兩國交流頻繁,關係十分密切。受盛唐文化的影響,日本對中國文化有着大規模的模仿,下至平民,上至統治者。這一時期頒佈的“衣服令”就是日本受唐裝啓發而實行的。

  承和九年(公元842),仁明天皇又詔書:“天下儀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記,改從漢樣,諸宮殿院堂門閣,皆着新額。”此時期的和服基本上完全模仿當時期中國服飾的模式,而日後貴族階級所穿着的“唐服”樣式亦於此時期留存下來。

  日本高鬆冢古墳墓中壁畫,與唐代墓室壁畫極爲相似

  平安時代

  於平安時代初期,中日交往仍然相當緊密,故中國文化對和服的影響仍深。但由於894年日本撤回遣唐使,北宋熙寧年間以來,只有佛教民間交流了。使和服發展逐漸傾回去日本自身的文化,開始建立起別於中國服飾的獨特風格。

  尤其是這個時期紋章及染色技術大幅發展,令當時和服的花款變得更加多樣化。衣服色彩鮮豔,展現出它獨有的特色,衣袖也逐漸開始變得寬大,出現了“唐衣”和“十二單”。

  鎌倉時代和室町時代

  到了鎌倉時代,原本中國服飾中的褲跟裳被省去,袖口亦開始縮小,形成現今和服雛型的“小袖”;另外女子和服亦開始趨向上下連裳的袍服類。室町時代後期,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羣雄割據戰亂不斷,人民生活不振,造成和服的演變逐漸減慢。

  室町時代日本大量進口明朝金襴、緞子,被當作最高級的織物,製作幕府將軍的胴服(羽織)。

  江戶時代

  男裝是黑色花紋作爲正裝,女裝還是小袖,茶色與黃色爲主要的顏色,和服在江戶時代基本就是小袖形式。

  受到中國文化、西歐文化的影響,和服在明治時代纔開始真正的走向成熟,宮中的禮服開始洋化。到了大正時期,男子開始穿西裝,女人也開始穿西式服裝。

  崛起的華服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隨着傳統文化的興起,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也隨之崛起。華服,即以漢服爲主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

  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華服曾經一度消失在國人的視野之中。但值得慶幸的是,沉澱於血脈中的華夏基因沒有消失。

  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華服文化在今天又開始重新煥發光彩。秦漢大氣、魏晉風流、唐風傾國、宋明流韻。歷朝歷代各有其風采。

  跟和服的傳承相比,華服的傳承走的是兩條不同的路線。

  結合傳統節日和傳統藝能表演,是復興漢服運動較爲常見的方式。例如農曆 “花朝節”“上巳節”“乞巧節”,人們更樂於復興古人傳統的過節方式,琴棋書畫、投壺剪紙、古樂漢舞、拜月乞巧……人們追求的是再現傳統文化的燦爛與美好。

  而日本和服的傳承似乎更加時尚。日本的花火大會最早可追溯到日本江戶時期享保十八年( 1733 年) 。爲對前一年流行的腹瀉傳染病導致的多數人死亡進行冥福,祈禱天災病疫消除。

  人們特別是年輕人願意身着傳統的和服參會,但卻與花火大會的祈福消災無關,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聚會,朋友狂歡,戀人約會,衆人相聚喝啤酒吃烤串等休閒活動。

  和服商家將當代日本人審美喜好的時尚元素融入和服設計,這一點與中國還原漢服古典之美的漢服運動截然相反。無論是“復古”還是“時尚”,二者並不矛盾,卻更應是齊頭並進。

  傳承和潮流看起來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其實殊途同歸。傳承如果也能很時尚,並且讓大家津津樂道,終有一天,會形成潮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