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一點,連麗如代表不了京派,嚴格說她甚至都沒門戶。評書界有行規,子女可以跟父親學藝但不算師承,反倒是她的兩個乾兒子拜的都是西河門,李菁拜的是金連瑞,王玥波拜的是馬增錕。

京劇有流派,演員可以說宗哪一派的風格,原先評書也有流派,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演員都說新書,這就很難確定宗哪一派。唯一公認的評書流派是天津的陳士和、劉立福的《聊齋》,這是挑不出毛病的唯一流派。

其他的不論評書還是鼓書多少有點瑕疵,要不就是宗上不足,要不就是承下欠缺。

像話題里說的這種情況,其實討論沒什麼意義,藝人賣藝看的是手藝,不是看你的師承出身。同行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對觀眾對演員沒什麼影響。


不論連麗如也好,田連元、單田芳、劉蘭芳也罷,他們依然走的是傳統評書路線,以長篇為主,比如《封神榜》、《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等等。像單田芳以前該推出《林則徐》等長篇評書。他們主要是活動於電視廣播等平台,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也說明他們確實不錯。這一派評書藝術家是以說書為主,主要是講故事,講傳統故事,手眼身法步必須絲絲入扣,硬功夫很過硬,缺點是創新不足。除了老觀眾,有多少人還去聽他們講評書呢?

李伯清則不同,他是傳統評書出身,但因為傳統曲藝的沒落,而被迫改革創新,結合生活實際,加上自身深刻的生活體會,融匯而成為「散打評書」。這派評書,更強調舞台功夫和臨場反應能力,加上自身過硬的傳統功底,所以非常受歡迎,二十多年來,影響了一大批的觀眾,這些都是走傳統路線的評書藝人不具備的藝術魅力。在成名之後,李伯清推出了一些長篇評書,如《水滸傳》,但講法和傳統評書非常不同。後來成名的相聲名家郭德綱,在很大程度上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突出現實性,以生活化的案例充實自己的藝術。這也是李伯清成功的關鍵。

總的來說,李伯清是以說理為主,講道理是他的評書的主要特色,但這又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以事例為主,寓教於樂。

至於提到的會不會承認的問題,也可以理解為評書界內部的派系之爭。在西南三省一市,李伯清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可以以一人之力開專場,火爆程度也只有如今的郭德綱可以媲美。其他的評書藝人,顯然沒有這個能力。

李伯清曾經在書里公開表示:在西南三省,像他這樣一場書下來可以掙錢吃飯的,只有他一個。所以,觀眾喜愛才是硬道理,單純的門派之爭是沒有意義的。

況且,四川的文化藝術,向來是獨樹一幟,並不需要通過與別人一爭長短來體現自身的價值。


根本就是兩回事情,李貝貝的叫《散打評書》,應該是他創立的一種藝術形式,不需要別人認可不認可,老百姓喜歡就對了。對於有朋友說的為什麼李老師沒去北方闖蕩,這是因為語言障礙的問題,很多用四川話說出的包袱笑料用普通話就達不到效果。在西南三省講喜劇笑星的影響力。老百姓的喜愛程度,只有看郭德綱有沒有一比是實力。其他人來成都跟老李打擂台,憋憋直接打臉!


不會承認,評書也講究傳承有序,特別抱團。也特別排外,李伯清孤家寡人,徒弟也不多,主要活動地在四川,影響力有限,估計不受待見。除非你藝壓眾人,達到開宗立派的境界,所有人都弄不過你才會承認你。都是為了飯碗啊!當年霍元甲在上海來精武會,打服了多少好漢,楊露禪去北京也是拳壓京城才推廣的太極拳。李伯清沒有來北京闖蕩,做不得數。


不清楚你的門派是如何劃分的!單說劉蘭芳、單田芳。兩人都是鞍山人。鞍山曾出現過楊田榮、單田芳、劉蘭芳、葉景賢等評書名人,說鞍山為評書之鄉並不為過。評書在鞍山紮根壯大應起源於偽滿時期昭和制鐵所。起初說書人是白天上班的產業工人,聽眾是一起工作的工友,由於當時沒有文娛活動,聽書就成了唯一消遣!將鞍山評書光大的首推楊田榮。他講的金光大道、林海雪原等新評書風靡七十年代,而劉蘭芳、單田芳無疑是後起之秀!特別劉蘭芳,原是唱大鼓的,後改行講的評書。劉蘭芳成功要感謝她的丈夫,為她改編了岳飛傳,才有了今天的成功!至於單田芳屬於大器晚成,是在說岳之後,講隋唐演義才出的名。另外,有名的葉景賢是國家授予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可惜患癌症英年早逝!應該說這些評書藝書家都沒有師承,也沒有後人從事評書事業。所以也無流派之說


李老師,小茶館呆過,五分,一角也收過。也被主流拒絕過。你聽他講傳統,聽他背慣口,基本功也過硬。他就是早了10年。如果晚10年,至少也是京郭蜀李關外趙了。可惜啊,你想一下,郭老師發跡的時候,電視,網路起了好大作用嘛。李老師發跡的時候,92.93年,還是磁帶,BB機的時候。那個時候,李老師狀態相當好,表演的勁頭,業務能力,都相當強。可惜,一個是普通話,一個是媒體,哎


門派有什麼糾結的呢?喜歡聽誰的就聽誰的 聽說書聽大鼓書時調都是聽味 各有各的優勢 各有各的壓箱絕活 現在都什麼年月了 拿傳統門派套有意思嗎? 連先生沒門沒派自己創一門派開山教徒不行嗎?說書的老藝人現在沒幾個了他們現在都是寶 請大家珍惜


在四川,評書曾經是茶館文化的一部分。在改革開放以前的漫長歲月里,有茶館的地方,就有說書人,即便是邊遠小鎮。時過境遷,現在茶館裡幾乎看不到說書人了。李伯清對傳統評書的改革,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算是四川評書最後的輝煌。


四川人根本不聽你說的什麼連什麼啊單田芳他們的評書,只聽李伯清的!你提這個問題,就跟問廣東人你聽不聽京劇一樣,粵劇好吧!所以你們說的什麼派不派的承不承認什麼的,四川人who care!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