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10月25日

在2019年春季產品發佈會上,Apple一口氣發佈了4款新產品,包括新聞服務Apple News+,信用卡Apple Card,遊戲訂閱服務Apple Arcade,以及原創視頻流媒體服務Apple TV+——沒有硬件。

人們一時難以接受只發軟件,不發硬件的Apple發佈會,所以會後的新聞和評論充斥着諸如“Apple變‘軟’”、“‘硬’的不行來‘軟’的”之類的標題。最有意思的是,有人說,Apple開始學小米,玩起了“鐵人三項”——軟件、硬件和服務。

Apple的“鐵人三項”

我們一向習慣於把Apple看成一家硬件公司,模仿Apple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它的硬件,比如MacBook、iPod、iPhone、iPad、AirPods等,只要新品一發布,市面上的同類產品都會紛紛向Apple靠攏。

但喬布斯並不認爲Apple是一家硬件公司,他曾表示,Apple的硬件哪怕再優秀,別人要學得很像,最多6個月就夠了,但Apple在軟件上所形成的優勢,足足領先業界5年。

Apple的軟件優勢,起碼從構建業界第一個圖形用戶界面的商業化OS開始,就已經開始建立了。從Macintosh發佈算起,至少已經軟了30多年。所以,Apple並不是從這場發佈會開始變軟的。2008年,在接受《財富》雜誌的採訪時,喬布斯曾說:

很多年以前我們就意識到,對幾乎所有的未來的消費電子產品而言,主要技術將會集中在軟件上。軟件是我們的強項,我們可以做操作系統軟件;我們可以在Mac或者PC上編寫應用程序;我們可以爲移動設備編寫軟件,就像你安裝在iPod或iPhone中的那些程序;我們可以寫後端雲上運行的軟件,就像iTunes。所以,我們可以寫所有這些不同類型的軟件,讓它和硬件無縫融合在一起。

所謂軟件優勢,既包括軟件本身,比如iOS、Xcode、Keynote等,也包括基於軟件構建的互聯網服務,比如App Store、Apple Music等。在喬布斯看來,日本的消費電子公司是業界最牛的,做出了最好的硬件,但他們沒有軟件能力,做不出合適的軟件。就像一個一身肌肉卻沒有腦子的人,白白浪費了好硬件。

2007年,iPod正如日中天,iPhone剛剛開始改變世界的歷程,在那一年的《華爾街日報》D5峯會上,喬布斯卻直言,Apple就是一家軟件公司:

iPod實際上就是軟件,iPod本身就是軟件,它是PC或Mac上的軟件,它是雲端的音樂商店軟件。它存在於一個漂亮的盒子裏,但它是軟件。你看看Mac是什麼,它是OS X,對吧?它存在於一個漂亮的盒子裏,但它是OS X。你看一臺iPhone會有希望成爲什麼,是軟件。所以關於Apple最大的祕密,當然可能也不是什麼大祕密——就是Apple視自己爲一家軟件公司。……回到70年代,我記得Alan Kay有句名言,他說:“對軟件極度較真的人應該做他們自己的硬件。

喬布斯在D5峯會上

“對軟件極度較真的人應該做他們自己的硬件。”Alan Kay的這句話一定深得喬布斯欣賞,他曾多次引述這句話。2007年初發布iPhone,喬布斯就把這句話打在大屏幕上。

喬布斯在iPhone發佈會上引述Alan Kay的話

喬布斯還說:“我們必須要做自己的硬件,因爲我們的軟件在別的硬件上無法運行。”當然他的意思是,Apple的軟件沒有辦法在別的硬件上以自己理想的方式運行。

他曾經嘗試過跟摩托羅拉合作,把iTunes裝進摩托羅拉的手機裏。他後來承認,摩托羅拉醜陋的軀殼,根本配不上iTunes的優雅靈魂。所以結論是,Apple必須自己製造“漂亮的盒子”,來容納自己的軟件。

而軟件一旦與互聯網結合,就成了服務。iTunes音樂商店是服務,App Store是服務,Siri是服務,Apple Music是服務,剛剛發佈的Apple News+、Apple Card、Apple Arcade和Apple TV+,當然都是服務。

仔細想想,Apple是這個世界上“鐵人三項”做得最早也最好的公司,應該沒有之一。Apple的成就啓發了雷軍,而不是相反,雖然過去Apple沒有明確地歸納出軟件、硬件和服務這三項。

不過,軟件和服務過去一直是作爲Apple保持硬件競爭優勢的手段,而不是作爲一種主要的營收手段。因此,在Apple的營收構成中,絕大部分來自硬件銷售。

服務在Apple營收中的佔比(據FT)

2015年以後,來自服務的收入佔比確實在逐年增加,但數字並不大,2018年服務收入的佔比爲13%。服務收入包括iCloud、Apple Pay、App Store、Apple Music等的收入,還包括Google支付的流量購買費用,這部分收入據高盛估算,2018年大約爲95億美元,佔了Apple服務收入的兩成,利潤的三分之一。

高盛認爲,Apple的服務收入過於依賴Google不是什麼好事,必須儘快建立更具規模的面向消費者的服務。Apple也確實在嘗試讓服務成爲新的城市,而不僅僅是城市外圍的護城河。這次發佈會可以看成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不過高盛認爲Apple新發布的這些服務,對於服務收入的改善幫助不大。

原因在哪兒?可能在這兒:

發佈會上Apple News+宣傳片截屏

別人做算法推薦內容,Apple依然選擇讓編輯來負責內容;別人把從各種犄角旮旯找到的東西都當成內容推給用戶,Apple只選擇《大西洋月刊》和《紐約客》這樣的最權威的媒體作爲內容來源;別人認爲“大部分人是需要圍繞一個東西轉的,不管這些東西是宗教、小說、愛情還是今日頭條,用戶是需要一些沉迷的“,Apple堅持認爲”Quality journalism matters“(高品質的新聞報道很重要)。

但一個不能不承認的現實是,高品質意味着小衆,大衆根本不在意品質這回事。但這就是Apple的方式,不管做硬件,做軟件,還是做服務,高品質是Apple一貫的追求。無論如何你都不能想象,Apple做了個今日頭條。

所以,這場沒有硬件的發佈會,不太可能讓Apple從此變成一家服務公司。這些脫離了Apple設備就無法使用的服務,說到底還是硬件業務的護城河。

其實這也不是第一場只發軟件不發硬件的Apple發佈會,喬布斯在世時就多次主持過macOS(那時候還叫OS X)的發佈會。我仍然清晰地記得喬布斯不厭其煩地向與會者講解OS X全新的用戶界面Aqua,並展示那些晶瑩剔透的按鈕和滾動條的場景,那是在2000年的Macworld大會上。

喬布斯說了一句後來屢屢被人提起的話:“我們把屏幕上的按鈕做得如此精緻,甚至讓人忍不住想舔一舔。“

得在Apple的硬件上,你纔有機會去舔那些精緻的按鈕。哦對了,現在Jony Ive已經把這些按鈕全都壓成平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