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論愛情》裏說:“愛情的代價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愛,就會得到一種深藏於心的輕蔑,這是一條永真的定律”

  很久之前看過一檔情感節目:

  妻子婚後爲家庭付出多年,丈夫不僅出軌,還欠下一筆鉅款,妻子得知此事不忍丈夫受苦,便求父親將房子轉賣,並向閨蜜借50萬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即便如此,也沒換來丈夫的感激和愧疚,這個男人居然不知羞愧的依然在外揚言“在外找個女人很正常。”

  看完節目後,我在感慨妻子的偉大和爲她感到惋惜的同時,又對丈夫的無情無義感到憤怒。

  爲什麼這個女人明明付出了這麼多,對方反而越不領情?

  難道是他本性就是如此薄涼,得到就會不懂珍惜嗎?

  直到我最近聽聞了一個故事,這個問題才被解開:原來,付出過多也會讓對方承擔不起。

  02.

  白萍和男友在一起多年,兩人爲了婚後能買房,生活過得十分拮据。

  白萍體諒男友賺錢不易便會自己攬下家務活,有時甚至忙到半夜。

  男友想幫忙,白萍又不肯。

  本來每年的情人節男友都會送禮物。後來白萍也都坦言那些東西不如換成首付的錢,再也沒要過。這麼一折騰,男友越來越不會表達心意了。

  後來有一天,男友提出了分手。

  白萍問他“爲什麼?我哪裏做錯了嗎?”

  男友回答:“你沒有錯,是我承受不了你的好。”

  按理說,白萍賢惠,懂得體諒男人,本是應該被珍惜的。

  可是她付出太多了。

  感情中明明就該是兩個人一起來維持和付出,可是白萍就像一個獨自戰鬥的士兵,她讓那個原本可以和自己一起戰鬥的人當了一個擺設品,只懂得坐享其成。

  我們在愛上一個人的時候,總會想着要做出一些行動來表明自己的真心,至少對方在爲我付出的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反饋回去。

  如果對方總是爲我付出又不接受我的回饋,只會讓我感到虧欠,感到壓力倍增。

  很多人都會有種錯誤想法,就是覺得只要自己不停地付出,並且不求回報,對方就能被感動,因此永遠離不開。

  列夫·托爾斯泰提過:“我們並不是因爲別人對我們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爲自己對他們好而愛他們。”

  也就是說,我們向來自以爲能夠感動對方的付出,只是感動了自己。

  而這種自以爲是的錯覺,不光會讓自己受到傷害,也會爲他人帶來負擔。

  03.

  在《小王子》中,主人公在小星球上有一朵玫瑰,他覺得這朵玫瑰是獨一無二的。

  後來,他來到了地球上,發現了千千萬萬的玫瑰,也依舊覺得自己的那朵最爲珍貴。

  只因爲,那朵玫瑰是在他精心照料,灌溉下長成的玫瑰。

  其實付出會讓我們變得有成就感,並且接受付出的一方,會在無形中增加價值。

  這種讓人感覺美好的體驗,會形成一種積極情緒,想要不斷地再加以滿足,不懂適可而止。

  可是付出過度,也會傷了自己。

  我曾有個好閨蜜,我因爲想證明自己對她的情誼,每次出去吃飯都主動買單,她最開始的幾次都會把錢轉給我,我覺得朋友間不該計較,就退還給她。

  那時候我還對自己的大方自我感覺良好,也以爲她會因爲我的付出反饋給我更多的情感,甚至還覺得自己在她眼裏的形象高大無比。

  然而事與願違,時間久了我倆出門我付錢成了慣例,她開始理所當然的等我買單,有時甚至會直接發一個鏈接來讓我給她付款。

  後來我受不了,就問她:“你爲什麼總是讓我來給你買單?”

  她講了一句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話:“我們是朋友,難道不應該嗎?”

  記得在《我的前半生》中有句話:“有來有往是好事,單方面的付出叫什麼?叫犧牲,一個人有多少東西可以犧牲?”

  只有相互付出才能讓感情長久並且持恆,如果只有一方在付出,另一方只懂得索取,那付出的一方只會被慢慢被消耗,索取的人也會越來越貪心,最終只會供不應求。

  所以,付出需要雙方交替進行,而不是一方單獨維持。

  04.

  好的關係勢均力敵,好的感情相互平等。

  富蘭克林效應提到:“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

  這句話用在感情中就是:對你付出過的人,往往要比你給予過付出的人更加喜歡你。

  我也曾經聽人告訴我,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喜歡你,你就試着讓對方幫一點自己的小忙。

  當一個人對你付出越多的時候,你在他心裏就會越重要。

  所以,你要是想讓對方也能變得越來越珍惜你,就得讓他同時也爲你付出。

  也只有這樣,你們之間的感情才能長久。

  而你記住了嗎?

  今日話題:你們有爲一個人付出太多的經歷嗎?

  歡迎大家,參與留言。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