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缺失封鎖了成千上萬個青春的心

如果說1976年粉碎「四人幫」是一聲春雷,那麼,1977年恢復高考則是一場春雨,它滋潤了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心。也可以說,恢復高考是那個時代最具「人性」的一件大事。從此,中國一代一代青年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個人和家庭的命運。 回想恢復高考的那幾年,國家為青年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大舞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他們無不洋溢著難以掩飾的喜悅和激動,憧憬理想,憧憬未來。早上學英語,晚上學理化,擠時間,抽時間,跟時間賽跑,夜以繼日,通宵達旦,不知疲倦。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 可是,不知為什麼,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青少年學生的心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厭學! 國家擴大了招生規模,更多的普通家庭孩子有機會上大學了;學校加大了輔導力度,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更快了;家長更不遺餘力不惜血本,學生在家裡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全社會都在高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整個社會環境對中小學學生來說比二十年前不知好出多少倍——可是,現在的學生卻厭學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家長說: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學校說: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真實的原因是這樣嗎? 恐怕恰恰相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往往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作業做了沒有,知識聽懂了沒有,成績提高了沒有。對孩子學習之外的東西幾乎連想都不想,孩子的興趣、愛好、體育鍛煉、課外活動,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思想、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生活中與人的交往等等,家長漠不關心,致使孩子在感情上覺得自己完全處於孤立狀態,孤軍奮戰,上學只是為了完成家長布置的「大學夢想」。其中有許多學生因為家長不關心自己,於是就暗暗決定不準備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別人」的理想。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往往更關心學生的外在表現,是否遲到曠課,是否完成作業,是否違反了學校紀律,違反了什麼紀律應該給予怎樣的處分。至於學生內心裡對學習是怎樣的認識,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採取怎樣的態度,不同年齡的學生有哪些不同的心理需求,學生在每學年不同的階段有哪些不同的情感變化,他們對社會是怎樣的認識,對人生是怎樣的想法,對自己將來是怎樣的打算等等這些決定著學生內在動力的因素,往往不大重視,或者根本不予理睬,甚至予以嚴厲批評,致使學生在思想上覺得學校和自己是對立的,來學校上學就是受罪,於是把學校比作「監獄」,恨不得早一天逃離這該死的地方。這樣的學生雖然不是在校學生的全部,但至少佔到60%。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就是一種影響,是一個同化過程。教育工作中的人性缺失現象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也可以說是一種負向教育,或者叫反教育,即教育的結果恰恰是教育理想的反面。因為缺少人性關懷,學生在家庭感覺不到溫暖,在學校感覺不到愉快,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除了和幾個朋友的交往或者在網上打打遊戲之外,只有無聊。他們對家長很冷漠,回家不願意跟家長說話,更不用說深刻的談心了;他們對教師也很冷漠,背後說教師的壞話是他們最多的聊天內容,有時表現出來的微笑只是偽裝和假象。——逗你玩! 這樣的教育能培養出怎樣的「人才」呢?冷漠,自私,粗暴,幾乎成了這些人的共性;好一點的則表現為無聊,頹廢,寂寞,——網上熱炒的「寂寞病」並非只是某個人的市場營銷手段,事實上也是許多人的真實感受。 家庭已經成了一個掙錢的機房,學校已經成了一個沒有人性的空殼,學生們嚴重營養不良:他們的心靈被扭曲得早已變形,他們的感情被風化得早已貧瘠,他們的生活被擠壓得早已成了一張蒼白的紙片。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去網吧玩玩已經是萬分無奈的了,至少證明著他們身上還殘存著「人性」;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些陰險的成年人總是陰謀把他們從網吧里「弄出來」,不惜使用欺騙,甚至暴力,對年少的心靈進行圍追堵截。 嗚呼!可憐的孩子們! 我們能允許這樣的教育繼續存在下去嗎?不,不能。成千上萬個青春的心被封鎖了,他們等待著教育的改變,等待著家長的改變,等待著學校的改變,他們蒼白的臉上那充血的雙眼告訴我們,他們需要真正的教育,他們需要科學的教育,他們需要的是人性化教育。 站在這些可憐的孩子面前,作為有長期教育工作經驗的教師,我們不能無動於衷。 我認為,要解決教育工作中的人性缺失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改善教育方式。 學校不是法院,教師也不是法官,不要總是一味評判學生表現好壞,我們認為好的學生,在學生中可能不是好學生,我們表揚他們就很容易得到學生的嘲笑。學生時代是一個人的成長發育時期,我們所說的好,可能就是聽話,安分守己;我們所說的壞,可能就是沒有按照學校和教師的意願去做,但這也未必就是錯誤的。一方面,好和壞的標準帶有時代的烙印,我們的標準是我們所受教育的結果,是我們那個時代的觀念,未必就完全正確。另一方面,現在是多元時代,是市場經濟時代,個性是這個時代的標誌,沒有個性的人和沒有個性的商品一樣平庸,沒有市場。所以說,現在的學生追求個性是完全正確的,而教育工作者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則是完全錯誤的。 因此,對於表現好的學生,我們要經常提醒他要多讀書,要有思想,有個性,要正確理解社會規範和個性的關係。對於表現不好的學生,我們絕對不能簡單地批評一頓,然後把家長請來,合夥再批評一頓,最後扣分,進行處分。這是很危險的。我們要跟這樣的學生進行認真的,真心的,深刻的談心,真正地了解他們的思想,了解他們的苦惱,了解他們的所欲所求,並幫助他們消除苦惱,實現欲求。如果不能實現,也要跟他們認真地分析不能實現的主客觀原因。通過談話,教師要爭取讓學生覺得你是他可以依靠的人,是他生活的指導者,即導師。千萬不要讓學生覺得你是正確的,甚至是世界上唯一正確的。那就可怕了。因為那會使學生覺得只能按照你所說的去做,久而久之會怎樣呢?會複製出一個和你一樣的人,那他還有什麼意義呢?學生犯錯誤是正常的,如果不犯錯誤,那麼學生到學校來的意義就不存在了。教師的水平不表現在那些好學生身上,而是表現在那些所謂的「壞」學生身上。 和學生談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修養。沒有淵博知識和深刻見識的人是很難跟學生談話,並影響學生成長的。 總之,教育工作不能簡單化,不能表面化,否則我們的學生就會很容易識破我們的「陰謀」——騙錢。哈哈。 二、改革教學方法。 學校教育缺少人性,不僅體現在班主任教育方面,也體現在課堂教學上。我一直認為,知識是有趣的,知識本身蘊含著無窮魅力。愛迪生活了八十四歲,一生有兩千多項發明,絕對不是了完成家長或者教師布置的作業。居里夫人那麼痴迷科學研究,一生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絕對不是為了應付教師或者家長布置得作業。文革時期的陳景潤,七十年代末的段元星,他們痴迷於自己的研究,絕對不是為了實現老師和家長的理想。 那麼,現在的學生為什麼這麼厭學呢?他們為什麼這麼迷戀網路遊戲,為了遊戲甚至幾天幾夜不吃不喝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太枯燥乏味了——無趣,說得具體點,不僅我們的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我們對科學知識的解讀也是枯燥乏味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原因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太功利。考試不考的我們不講,也不讓學生自己學;教學知識,我們不講「為什麼」,只要求學生「掌握」,而我們所說的「掌握」無非就是讓學生記住或者會做題。於是,本應該妙趣橫生的學習過程就簡單成了「做題講題」和死記硬背了。學生怎麼會不煩呢?這樣的學習叫任何有感情的人都會感到壓抑。課堂教學沒有靈性,沒有活力,沒有人性,只有做題講題和死記硬背,學生感覺不到科學的魅力,當然就不會尊重科學,信仰科學。 本來,現在的中小學各科教材編寫的都很通俗易懂,而且背景資料十分豐富,很適合學生自己閱讀,但我們的教師一上課就講,講公式,講定理,講推論,一直講到下課。教師講得口若懸河,學生則昏昏欲睡。下課就做作業,學生沒有時間讀書。學習的最基本方式就是閱讀,學生不讀書怎麼能掌握知識呢?閱讀是一個充滿想像的活動。沒有閱讀,就沒有思考,不僅無法真正掌握知識,也根本不可能滋潤心靈,涵養精神。從上世紀年代過來的人都對書有著特別親密的感情,往往把書是人生真正的朋友,就是因為那時青年人的閱讀很豐富的緣故啊。最可怕的是,現在有些文科教師,語文,歷史,地理,政治,這些學科是描述社會,探討人生的。可是許多教師根本不關心社會現實,也不讓學生關心社會現實,只講書本知識,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書本上那些黑體字,考什麼,講什麼,考什麼,背什麼,本來最人性的學科成了最沒有人性的魔咒。這樣的教學怎麼能讓學生熱愛知識,熱愛學習呢?除非學生是個十足的傻瓜或者妖怪。 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家推行課程改革,不僅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也改革了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革教學方法。如果教材已經改革了,而我們的教學不相應進行改革,即使是再好的教材也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改革教學,首先應該改革教學理念,就是要關心學生思想感情,關注學生心理狀態,研究學生思想感情,研究學生心理需求,說話要說到學生心裡去,講課也要講到學生心裡去。即使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也比教師在課堂上作那些無聊的講解好十萬倍。 現在沉溺網路遊戲的學生特別多,人們把學生沉溺網路遊戲的這種現象稱作一種疾病,叫做「網癮」。我要說,這種評價和界定太成人化了!是典型的成人本位主義。請仔細想一想,學生的網癮是學生的錯誤嗎?網癮難道不是教育失敗的表現嗎?難道不是教師把學生趕到網吧里去的嗎? 三、學校要經常召開家長會,培訓家長。 學校教師都是職業教育工作者,而家長不是,至少可以說多數家長不是。他們不像職業教師這樣研究教育,研究孩子思想感情,研究孩子心理狀態,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盲目的,隨意的。在生活上溺愛孩子,在學習盲目要求,在思想感情上不管不問,或者禁止孩子有思想感情方面的思考。但我們不能過高的要求學生家長,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專業和工作。學校應該把他們召集起來進行培訓,向他們傳授先進的教育理念,向他們解釋學校教育的困難,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教育家長多關心孩子思想情感,多鼓勵孩子,多幫助孩子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讓教育變成一個三位一體的良性互動過程。 教育,怎麼說呢?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而「人」是獨立的,有自己的性格、情感、思想、夢想、愛好、興趣,那麼,教育者就不能把學生(孩子)當做沒有個性的物件,當做做題的機器,當做考學的工具。已經有太多的悲劇證明了沒有人性的教育是多麼的可怕,我們不能再繼續這種人性缺失的所謂「教育」了。 孩子的生活不僅僅是學習,學習不僅僅是做題。成年人都喜歡玩玩,孩子也一樣;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尊重、理解、諒解,孩子也一樣。 家長不要說「我掙錢是為了你」,孩子不稀罕;老師不要說「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學生不認可。請家長們為孩子想一想,請老師們為學生想一想,請所有的成年人都記住孔夫子的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