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校還是選系?這問題困擾了許多高三生,畢竟大學四年的投資不小(四年+百萬花費),總希望一開始就做對選擇,免得事後要付出巨額代價來彌補錯誤的決定。

 

Google「選校選系」,就有多達26,100,000項搜尋結果。論戰文、分析文、分享文,看來看去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總歸一句話,還是要依個人狀況去做選擇。這部分資訊很多,有興趣可以多查閱,我就不在此贅述了。

 

選校選系.jpg

 

我寫這篇,主要是想分享一個填志願時被嚴重忽略的考量要素。我查閱了數十篇選校選系的相關文章,竟發現沒有任何人談及這點,覺得很不可思議。既然沒人寫,那我就自己來寫一篇吧!

 

學校資源多寡要這麼看

 

先說說先選校支持者的理由之一,是好的學校有較多的預算、較優的師資、較豐沛的學習資源。我們姑且統稱為「資源」,它確實是選擇時必須要考量的要點之一。舉例來說,你想參加社團,從中學習像是溝通、團隊合作等能力,若學校社團很少,不活躍,你很可能會挑不到符合你興趣及標準的社團。

 

然而在這高度全球化的時代,考慮「資源」時不能只侷限於在學校裡了,而是要連同學校周遭,甚至擴大到整個城市的資源,都必須納入考量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回顧人類歷史,城市化是一個持續在進行的過程,而且還沒能看到盡頭。而在現代科技、全球分工的加持下,進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讓人口、資金大量往大城市聚集。當城市體量變得更大時,產生的磁吸效應又吸引更多的人才與資金流入。

 

也就是說,選擇一個在大城市裡的三流大學,縱使學校提供的資源不多,你也能從整個城市汲取資源,而且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金錢成本

 

789654.jpg

 

反過來,若你選擇了一個建在窮鄉僻壤的一流大學,學校所能提供的資源,也可能遠不及三流大學加上一整座城市的資源總量。要是你也想獲得大城市的資源,就要付出巨額的成本,像是搜集資訊所花費的時間、往返耗費的交通成本等。

 

想一想,要是你等到上了大學才發現,學校社團沒有你喜歡的,要打工沒工打,要聽演講但演講太少,想多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但學校能提供的有限,你不會想往外尋求資源嗎?萬一學校地處偏僻,附近無法提供你所需要的資源,怎麼辦?

 

舉個例子,曾有一位就讀中字輩大學的學生跟我說,學校附近大多都是農田,店家很少,同學要找打工也很難找到。那大學那麼多空閒的時間,都在做什麼呢?參加社團嗎?不,真正熱衷社團的人也不多,大多都是宅在寢室裡進行網路活動,組團打麻將(實體的)打通宵也是常有的事。

 

中字輩,聽起來還不錯吧?但想想,若是上述的生活過了四年,畢業後的競爭力到底有多少?

 

被形塑的心理疆界更關鍵

 

這還只是「資源」的差異而已。假如你讀的大學比較偏遠,勤快一點,願意多花點時間、金錢去獲取大城市的資源,其實也不會差到哪去。然而有一點,是你再怎麼勤快,也很難彌補過來的,而這也是我建議盡可能讀位於大城市的大學的原因:

 

四年的耳濡目染,能讓你對於高度分工社會是如何運作的,有更高的敏感度及應變力。這絕對有助於你未來畢業求職、升職加薪、與國際接軌(海外發展)。

 

大城市裡生活的成本雖然比較高,但要獲取資訊、連結人脈、上課進修、取得合適的工作機會、享有良好的服務,成本都低得多。這筆買賣其實很划算,否則人們不會一直往大城市裡聚集。

 

現在台灣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大學可念,我知道很多父母會希望孩子就近就讀就好,若住家裡可以省住宿費,就算不住家裡,也可以常常回家給父母看看。假如原本就住在大城市裡,那還比較無所謂(雖然我還是建議搬出去住),但如果就讀的大學距離大城市太遠,那省錢所要付出的代價,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前途了。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有無數血淋淋的例子都證明了這點:在自己的家鄉讀大學,畢業後留在家鄉找工作,但工作選擇卻很少,很難與自己的科系專業、專長、興趣對接,薪資不高,未來發展也受限。然而要隻身到大城市發展,又很難跨越長久在家鄉生活所形成心理疆界。到最後,工作變成了百般無奈、討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構築夢想、自我實現的利器。

 

326486915.jpg

 

大學,是台灣學生走向獨立自主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從過去被安排好的、規律的、有具體目標的、依賴的生活,開始要學習自己安排、處理日常大小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除了要盡學生的本分,顧好課業外,還要積極與校外的世界做連結,根據真實職場所需做學習上的調整,及早做好投入職場的準備。

 

倘若此階段有足量與足夠的強度的刺激,可以讓一個人在變得成熟獨立的過程中,走得更快更順利些。但如果還是住家裡,或是選擇在非城市化地區的大學就讀,那受限的資源、視野,最後很可能也受限了一個人的心,讓他很難「走出去」。

 

將學校所在地納入考量

 

台灣哪個地區的資源、刺激最多?

 

毫無疑問的,是台北,其次是台中、桃園(近大台北),再來是新竹(有竹科)、高雄、台南。加分最少的,無疑是外島跟花東了(宜蘭有心也可往台北跑)。

 

假如你的分數不能上頂大(台清交成),我會建議你把學校所在地城市化的程度納入考量,而且要佔很大的比重。尤其是那些排名還不錯,但地處偏郊的學校,你真的要好好考慮考慮。(就讀花東外島國立大學的學生常自嘲:好山好水好無聊。)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你不能只看學校所在縣市而已,還要看它離市中心到底有多遠,到市中心要花多久的時間(不妨Google一下)。是15分鐘、30分鐘,還是一小時?隨著到市中心所需時間的增加,學生「宅」在學校裡的比例也會跟著提高,舒適圈就很難擴展。

 

某大學.jpg

 

當然,學校、科系所提供的資源還是很重要的。能上一流大學,就盡可能在同層級的大學中,挑選位於或臨近大城市的那個,而不是去挑間位於大城市的三流大學,畢竟老師跟學生的素質還是會影響你的學習的。

 

此外還有一點建議:遠離自己的家鄉。如果你是台北人,大學就到中南部就讀;如果你是南部人,大學就盡可能到台北讀。理由很簡單,就是到一個風土民情差異較大的地方生活,藉此擴大你的心理疆界,讓自己具備更強的環境適應性,提升未來職場的可移動性。

 

如果你成績不錯,家裡又能給予經濟支持,那到國外就讀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如何經營好大學生活

 

不過,即使你也把學校所在地納入你選填大學的考量,也不保證你真能做出正確的決定,畢竟需考量的因素何其多,我們不可能全盤掌握,加上未來也充滿著變數,(在台灣)等上了大學才發現「跟我想的不一樣」是常有的事

 

比如說,你怎麼能預測會遇到什麼樣的老師、同學、室友?萬一老師上課很無趣,萬一全班蹺課比例很高,萬一室友成天都在玩手遊,你能不受影響嗎?

 

萬一,你發現這科系不是你想念的,但轉系的條件又達不到;萬一學校提供的交換學生名額很少,你無法順利甄選上;萬一你被環境同化,茫茫然的過了四年;萬一大三大四實習後,才發現那不是你未來想做的工作,你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變數,都會影響你大學四年怎麼過,以及你畢業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少人會跟我們提醒這些,教我們應對這些事的正確心態是什麼。即使是那些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有足夠信心去應對的大學新鮮人,大多數還是難敵環境的影響,而漸漸偏離了他們對於大學生活的想像。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大學的學習、生活都是全面性的,不像大學以前那般單純。這遠超出台灣一般高中畢業生的經驗,在真正遇到時會混亂失序,也是正常的。問題是,很多人(非常多人)就這樣回不到正軌了。你聽到很多大學生會蹺課、墮落、迷茫、耍廢,都不是騙人的,只是大多數大學新鮮人不相信自己會變成那樣的人而已。

 

唉~選校選系是一回事,是否能真正經營好自己的大學生活,又是另一回事。有很多資源是一回事,會不會去用又是另一回事。這過程其實需要有人提供必要的引導與教導,才能讓更多大學生能真正精彩過四年,具備很好的職場競爭力。

 

這也是我為什麼很鼓勵大學新鮮人,升大學的這個暑假一定要聽一場「大學新鮮人領航營」的原因。這活動邀請的講師,大多是長年接觸大學生的企業講師、顧問、企業主,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以及企業找人才的標準,都有深刻的瞭解,能在學習與生活上提供大學生最務實誠懇的建議

 

點擊下方圖片或連結,就可以前往官網瞭解活動詳情了。

PS.早點聽早點瞭解,因為這個暑假,你的大學生活已經開始了!

https://www.i-talent.com.tw/files/13-1005-3555.php

2018aspbanner.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