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經整理之後,決定趁著五番棋落幕不久,先撰寫這篇文章。

李世石與AlphaGo的五番棋,因為牽涉到人工智能,或許是繼十年前棋魂熱潮以來,圍棋最受大家關注的一星期。不論是對人工智慧還是圍棋本身的關注,不論懂棋不懂棋的朋友,都關注著比賽結果。

我對AI並不了解,因此,儘管許久沒下棋,還是想以一個圍棋人的角度出發,跟大家談談對這次五番棋的想法。雖說如此,棋局的解析與感言,不論面向懂棋或不懂棋的朋友,文章都已經很多了,其中尤其令我喜歡的李喆職業棋士寫的幾篇,我之前已經分享過。所以我想,我就不去針對棋局作解析了,還是往更深層的、精神的方向去說。而且是以一個業餘棋手的角度去說。

 

 

圍棋對棋手來說是什麼呢?

我認為自古以來的譬喻很好:是星空。

不論是《棋靈王》或是日本棋院最近在推的《星空之鴉》,都採用了星空的意象。

還記得棋靈王裡,棋盤上發光的亮點嗎?

對一個棋士來說,棋盤上小小的空間中有著無窮的變化,就像夜晚的星空一般,即便看著再久,永遠能有全新的驚喜。圍棋有10^172種變化,基本是不可能窮盡的。對職業棋手是如此,對業餘棋手更如是。

然而,對業餘棋手而言,由於少了以下棋維生的壓力,這樣的無垠無限,往往還有一些別的意義。這樣的意義可能不勝枚舉,但對其中一些人來說,圍棋的棋盤,與夢想的追尋相連。在人生的小說中,圍棋是夢想的喻體。

這些人很可能曾投注大量心力於圍棋上,最終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而放棄,但身體裡始終未曾忘記棋子敲打棋盤的金玉之聲。在未知的場域裡,不停追逐最好的一手,是技術,也是藝術。與人們對星空永無止盡的好奇心相同,與人生中對夢想的追逐相同,拚盡全力的向未知伸手,是人類的本能。

然而AlphaGo的勝利,似乎讓棋盤的未知性出現裂痕。

AlphaGo 李世乭 的第三局結束,我的心裡是難以言喻的震撼,與一股猛烈襲來的茫然。震撼於AI比預想還快的達到了頂尖水準,茫然於棋盤在視野中的急遽縮小。

機器,在我的直觀中一直是冰冷的、貼近現實的,而且,是有限的。人工智能打敗人類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到了棋盤一下子從無限墜入了有限。原本似乎廣袤無邊的棋盤瞬間變回19x19的直線橫線。那一瞬間,彷彿整個世界都變得單調,與圍棋相連的物事--夢想--也跟著墜入凡塵。我走在捷運站裡看著人群,儘管我並不認識他們,卻覺得所有人都是如此平凡而無趣。

從無限到有限,從星空到塵世,從夢想到現實。那是我在那個當下的感受。

當然你可以說,直面現實、活在當下沒什麼不好。但是,人們雖然因為當下而感受到活著的實感,卻也需要夢想感受到活著的喜悅。這兩者缺一不可,至少對我來說。

幸好,這種感覺很快就退去了。

 

 

其實我原本就知道,AlphaGo並未真的窮究圍棋的奧妙,它的強悍主要靠無數的職業棋譜與自我對弈實現。在對局當中,也可以看出明顯的局部失誤。知道歸知道,可情感上還是難以接受。最終讓我恢復理性的,還是李世石勝出的第四局。在第78手,李世石引出了電腦的失誤,證明電腦並非堅不可摧。然而我要說的並非電腦其實不怎麼樣--事實上也正好相反,再過幾個月,AlphaGo恐怕就非任何人類棋手可以對抗。我要說的只是,這一局讓我在情感上也認知

到自己不必如此悲觀,圍棋的未知性仍未消逝。至少目前為止。就像天文學家研究了千年,星空仍是星空一樣,圍棋也仍是圍棋。

所以一切就如常了嗎?也不是。AlphaGo的出現,還是讓棋手們有必要重組自己對圍棋的世界觀。

首先就是放下自尊,面對自己之上還有個AI的事實。關於AI統治人類、自我意識等等科幻小說式的幻想就不提了。最根本的問題是,圍棋棋手長久以來一直認為在黑白棋、國際象棋之後,只剩圍棋是唯一堅不可摧的堡壘,帶著尊嚴與驕傲。如今是時候放下這身驕傲,虛心向電腦學習。

事實上,這不但不令人哀傷,反而非常讓人高興。縱觀歷史,圍棋的進展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靠著經驗,一步一步的改變,我們甚至難以知道這樣是否真的是對的。如今有了AI,我們不僅有了更輕鬆試驗新下法的對象,也多了尋找靈感的寶庫--「思考」模式跟人類不同的AI,跟無論哪個人類棋手都是不同的。在探索圍棋的路途上,我們多了工具,甚至可以說多了伙伴。

再來就是要面對緊緊跟隨在欣喜之後的不安。雖然人們總是追尋著夢想,但同時也會對夢想實現之後的情況感到害怕。人類一直以來在圍棋這條路上緩慢的摸索,如今AlphaGo的出現,無疑一下子把我們向棋靈王中的「神之一手」大幅拉近,速度之快令人害怕。

調適並不困難。仔細想想圍棋的複雜性,就會知道那一天沒有那麼快到來。星空依舊遙遠神秘,依舊讓人嚮往。

若真有到來的一天,那也等到了再說吧。

 

 

最後,向 李世乭 致敬,讓我們看到了局局精彩,讓人屏息的五局。

這五盤棋,不輸給歷史上的任何經典名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