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一個跡象,原創又重新回到我們的產品概念、文化理念當中,並被更多地重視起來。所謂“工匠精神”,其主要構成,除了“持之以恆、精工細作”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支柱,即“原創能力”,沒有“原創能力”,就體現不出十足的“工匠精神”。

原創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外在面貌與內在氣質的綜合呈現,經典文化如此,流行文化亦是如此。最近有檔綜藝節目叫《這就是原創》,便很直白地宣言:能否在音樂當中,用新潮流衝擊舊經典,用新氣息保持文化多元性,決定了音樂創作是否還能夠在人們的娛樂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在最新一期節目中,出現了一種名爲“中阮”的樂器,“中阮”是古琵琶一種,演奏者楊衆國用獨特的手法,爲傳統民樂賦予了流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選手鄧見超演唱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女書爲創作主題的新曲,空靈大氣引人關注。

前不久,該節目請來了摺紙高手劉通,劉通是80後,人民大學教師,以一門令人讚歎的摺紙手藝知名。在《這就是原創》節目中,劉通與三位嘉賓分享了“靈魂獸”的摺紙流程與技巧,在劉通的示範下,一張空無一物的紙張,在經過一番翻轉折疊之後,一隻“靈魂獸”出現於劉通手掌之上。

作爲傳統藝術,摺紙與音樂創作一樣,都是通過創造與表達,展現時代之審美,延續文化之基因。《這就是原創》從演奏模式、歌曲內核、創作內容到文化結合,通過跨界與碰撞,從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尋找相同的原創精神與人文脈絡,共通互融激發蓬勃文化生命力。

摺紙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紙飛機、紙船、紙塔等等,曾伴隨過幾代人度過物質與娛樂皆匱乏的歲月,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憧憬與想象。但80後這一代,也許是受摺紙影響的最後一代人,現在的青少年,可能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機緣再接觸摺紙。在《這就是原創》中,一隻“靈魂獸”的誕生,讓人不禁回想起摺紙在傳統文化中獨特而又令人難忘的位置。

摺紙在古代被稱爲疊紙,五代十國時期,一位名字叫李鄴的人在宮中做紙鳶,也就是後來的風箏,這算是早期的摺紙作品了。春節時貼在窗戶上的窗花,要先折後剪,也算是摺紙一種。古書有記載,“魯班削竹爲鵲,成而飛雲”,“ 公輸般變木鳶,以窺宋城”,這表明摺紙不止有觀賞性,也有實用性。基於這兩種價值爲基礎的原創力,是根植於中國骨子裏很多年的文化衝動,現代人要很好地利用好這種文化衝動,創作出具有流傳價值的作品。

音樂與摺紙元素的相遇,爲音樂競技成長類節目開闢了新的玩法,在此基礎上,音樂何嘗不能與農耕時代遺留下來的其它元素進行結合?有音樂人曾走進深山,用錄音器材錄製了當地人種植、紡棉花、做飯、帶孩子等各種聲音,回來之後將這些聲音做成了一張大碟,聽上去極具治癒功能。

用音樂來講故事、抒情懷、鼓舞人鼓勵人,這是流行音樂下一步的發展走向。在浮躁的社交媒體氛圍影響下,好的音樂可以幫人安靜下來,而想要找尋音樂令人安靜、愉悅的元素,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通過傳統文化渠道,去觸摸千百年來,那些被遺留在光陰中的美好記憶。假若《這就是原創》能在這方面實現更好的突破,影響力則有可能穿透音樂圈與音樂潮流,在大文化領域,引起更多的共鳴,對公衆產生更大的影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