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 (3)  

 

茶日子:從入口開始,韻的感知層次、身心,到禪修內觀呼吸的全練習
作   者:李啟彰
出版社:幸福文化

 

看過幾本有關台灣茶的書,大多是介紹茶葉製作過程、產地或是茶具。

當然這些也是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剛接觸台灣茶的我,

最難理解的還是變幻萬千的茶滋味。

 

作者李啟彰的《茶日子》,對於茶滋味做了詳細的科學分析,

又不失品茶心靈與茶深度交談後,內心悸動的真情流露。

在每一章節末了附上與茶有關的詩句,與讀者分享古代茶人對茶的體悟。

本書將品茶以四個層次分析:

第一談 以口品茶

第二談 以韻品茶

第三談 以身品茶

第四談 以心品茶

 

第一談 以口品茶

以味覺分析-舌頭的生理構造

以及 "苦、甜、酸味"、"生津"、"膠質"、"澀味"開始談起。

 

接著是進入"如何以口品茶"的部分

 

口品第一式  讓茶湯在口腔內打轉

有聽過朋友的品茶教學必須先以齒唇快速吸允茶湯,使茶香佈滿口中,

因此必須發出較大聲響,有些人覺得不雅。

但是在其他品茶課卻又沒有如此要求,因此讓我困惑不已!?

在此節有提起,作者認為其實可以將茶湯留在口中片刻,讓茶湯在口中滑動,

充滿口腔,使口腔包裹茶香,並體會口中味覺變化,一樣能達到同樣效果。

 

口品第二式 吞嚥是否滑順

 

第二談 以韻品茶

對初學著來說,這部分是比較難懂的。

當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時候,期待老一輩能給一些指導。

老一輩除了要求我們多喝以外,常常就是要我們自己去感受,不要多問。

這本書正好回答了初學者在剛開始品茶時碰到的各種疑問。

 

以嗅覺分析-韻的感知層次

以及"呼吸與運的關係"、"記憶訓練"、"辦識高山韻"、"香氣與岩韻的平衡"、

"層次感V.S.拼配茶"起頭談起。

 

作者認為:許多好茶有多層次的氣味交替產生,因為茶中所含內質豐富,

能產生多種層次的氣味...

好茶會在口腔以及鼻腔留下3D立體空間的香氣迴繞,對照過去品茶課的經驗,

真的有喝到茶湯一入口,茶香充滿口鼻的幸福記憶啊!

 

某天下午在對茶學有專精的朋友家喝茶,品嚐大禹嶺高山茶,

她帶領我們以嗅覺與味覺體驗有著清涼薄霧環繞般的高山韻。

碰巧當天晚上讀到本書描繪的高山韻,更能心領神會高山韻的美妙。

李啟彰對高山韻有一番描述頗令人玩味:

高山韻,到底如何分辨?答案在山的高度,與茶湯回甘入喉的深度,有正相關。

...可以試圖捕捉茶湯飲入喉嚨後產生甘甜的點...

我的喉嚨,大約一千兩百公尺,是阿里山的海拔大約對應位置。

如果是大禹嶺的兩千六百公尺,則已經入到胸膛。

每個人感受高山韻的點,會因人而有些許差異,但是原理是一致的。

 

接著是進入"如何以韻品茶"的部分 

 

韻品第一式 聞香與湯香

茶葉除了在茶湯裡的香氣外,另外還有三種香氣,分別是乾茶香、濕香與杯底香。

比較乾茶香與茶葉入水後的香氣是否一至,如果差距很大,要小心可能是茶葉加

了不容於水的香精等人工香料喔!作者說杯底香是一款茶的內質與耐泡度的表現。

內質豐富的茶,會在杯底留下韻味悠長的香氣。

 

韻品第二式 呼吸與層次感

請教過前輩何謂層次感?似乎不容易以言語表達確切的意思。

作者對層次感的解釋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如果一款茶可以產生兩種以上的氣味,則有兩組以上的氣味形成空間感,

這便是層次感。許多好茶有多層次的氣味交替產生,因為茶中內質豐富,

能產生多種層次的氣味...

 

韻品第三式 回甘與餘韻

作者提到,好茶喝個三杯停下來稍做休息,等待一到數分鐘不等,

看茶湯的香氣是否還能留在口腔;同時開口說話,看能否感受到滿口方香。

此時吞口水,是否感到連吞口水都甘甜有味。

一款好茶,所形成的薄膜有一定厚度,

能在口中持久停留,發揮茶質豐富的本質。

我個人很喜歡作者李啟彰描述品茶的方式,化無形為有形,在簡單的文字描繪下,

只要讀者試著在品茶的時候,多一份用心照著書中品茶的方式進行,

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第三談 以身品茶

茶之所以難懂,是因為它可以只是簡單的品其滋味,

也可以更深入的進入個人修行的領域。品茶課曾經嚐過幾款武夷山岩茶,

品茶老師那時說岩茶的茶氣很強,學過氣功的同學這時感受特別強烈,

無怪乎作者在書中也強調氣功與瑜珈可以提升品茶能力,

認為品茶可以達到活絡經脈的目的。

 

從氣與品茶的關係開始談起,一開始提到王唯工「氣的共振」理論

當我們說到茶氣,氣就是一種共振,一種能量,有些茶的茶氣特別強,

會有以下幾種身體反應:

1.打嗝

2.不易感到飢餓

3.頭頂或後腦勺冒汗

4.全身冒汗

5.手心與肺同時發熱

6.腳底與腎同時發熱

 

還談了茶葉農藥殘留問題,以及鎖喉經驗。

接著是進入"如何以身品茶"的部分

 

身品第一式 涼意與甜度

涼意是台灣高山茶共通的外顯特性,我想因該就是所謂的山頭氣吧!

 

身品第二式 高山韻

身品第三式 採摘過度的生息

身品第四式 感受茶葉乾旱或酸雨氣候

這部分都越講越深入了,感覺不是高人已經無法理解與體會了...

 

身品第五式 焙火下的走水提香

焙火是為了降低茶葉水分,以及提香。這是一們複雜的工藝。

以前聽到前輩說"這茶的火氣未消",滿疑惑的?茶葉愛生氣嗎?

此處提到,要怎樣判別焙火程度是可以飲用的?是依據喉嚨的燥性。

如果喉嚨感到很乾想喝水,就是焙火的火氣未消,

此時把茶葉再放一陣子讓它退退火氣吧!

一位前輩說,茶葉從真空包裝剪開後,大約放個一星期讓它退火氣與走水,

之後才能達到最好的茶滋味喔!

 

身品第六式 濕倉茶V.S.濕脾

這個我完全不知所云@@

 

第四談 以心品茶

如何以心品茶

心品第一式 看,不是看到

心品第二式 孩子

心品第三式 破除完美

心品第四式 隨心不逾矩

心品第五式 活在當下

心品第六式 未知

心品第七式 茶如其人

心品第八式 化學添加與茶氣正邪

心品第九式 老茶範例分享

心品第十式 以心入茶

 

最後第五談 侘寂(Wabi-Sabi)

作者在此提出對於侘寂的詮釋,並強調三項侘寂的精髓:
1.自然

2.殘缺美

3.養身先養心

 

呼~介紹完畢,希望你看完這篇分享後會想更深入了解這本書瞜!

強力推薦給正在學茶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