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2019 年考研還有 337

距離 2018 年初試成績公布還有 28

本文閱讀需要約 10 分鐘

· 關鍵概念: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再封建化

· 這些學校會出這個考點: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西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

請開始閱讀

一、定義

公共領域理論最早是由漢娜·阿倫特在《人的條件》中作為一個概念提出,後經過尤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對此理論進行發展性的研究。

哈貝馬斯對於公共領域的一個較為詳細的定義如下:

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某種接近於公眾輿論的東西能夠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開放這一點得到了保障。在每一次私人聚會、形成公共團體的談話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領域生成。然後,他們既不像商人和專業人士那樣處理私人事務,也不像某個合法的社會階層的成員那樣服從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限制。當公民們以不受限制的方式進行協商時,他們作為一個公共團體行事一一也就是說,對於涉及公眾利益的事務有聚會、結社的自由和發表意見的自由。在一個大型公共團體中,這種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來傳遞信息並影響信息接受者。今天,報紙、雜誌、廣播和電視就是公共領域的媒介。

二、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徵

從這個定義中可以分析出公共領域一些最基本的性質。這些性質是規範性的,也就是說,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這些性質,就不能成為合格的公共領域。

第一,公共領域應該是一個開放的論壇,所有與公共事務相關的話題都應該能夠在此得到交流和討論,它也應該是不同群體進行表達和交流不同社會經驗的場所;

第二,在公共領域中進行討論的話語方式應該是「理性」的,遵循一定的、對所有人適用的原則和公共禮儀,是觀點的精彩和說服力,而不是強制的力量,導致公共輿論的形成;

第三,公共領域獨立於以利益為目的的市場和以權力為目的的政府,它的運作和話語方式不應該受到它們的干涉,但是公民要在這裡不斷地、系統性地考察和評估市場與政府的運作,對政府政策進行監督和批評行使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保障民主制度的健康運轉。

因此, 「 開放」、「理性」和「獨立「是公共領域的三個最基本的特徵,哈貝馬斯也主要是以這三個標準來評價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中的公共領域是否合格。

三、公共領域三個階段的歷史形態與公共領域的「再封建化」

第一階段是古希臘城邦公共領域階段。第二階段是中世紀的代表型公共領域。因為私人佔有和公共主權合二為一,不存在古典意義上的公共領域私人領域的對立模式,因此代表型公共領域不是社會領域,而更是一種地位的標誌。第三階段是資產階級公共領域。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最初表現為文學公共領域,以咖啡館、沙龍、宴會等形式探討文學。在探討文 學的過程中,逐漸開始對政治權力進行批判,文學公共領域的功能發生轉變,進入政治公共領域,在政治權力之外,對社會進行批判。

這種聯繫和交往網路最終成了處在市場經濟和行政國家「之間」或「之外」 、但與兩者「相關」的某種市民社會的基本要素。一方面, 在這些系統中, 每一種都滿足特定而且有互補性的生產和分配功能, 同時在另一方面對決策進行集體性約束。對我們來說有趣的是其政治功能,即自從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以來, 這種新型的市民社會在憲政國家框架之內可以承擔的功能。市民社會提供了在政治問題上多多少少是「自由的」輿論能夠產生的土壤。

——《關於公共領域的問答》,哈貝馬斯

這些公共領域的出現,使得個體與群體在歷史上第一次能夠塑造政治輿論,直接表達他們的需求與利益,同時影響到政治實踐。就是說,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出現,使與國家權力相對抗的公共輿論領域得以成為可能。

應當注意的是,哈貝馬斯的研究主要著眼點在於結構性轉型,即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如何從合理性的討論爭辯、輿論的空間轉變為一個由政治的、經濟的和媒體的精英所支配的受操縱和管制的公共領域的過程。按照哈貝馬斯的分析,在早期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中,公共輿論是通過政治論辯和一致意見而形成的。然而在福利型國家資本主義的衰敗的公共領域中,公共輿論受占支配地位的精英分子所管理他們將公共輿論視為制度管理和社會控制的一部分而進行經營。因此,公共輿論從源自於爭辯、討論和反思的合理性的一致意見墮落為被生產出來的民意調查結果或媒體專家的輿論。合理性的爭論因此被受管理的討論所取代,被廣告商、政治諮詢機構的策劃所操縱,群體之間為了提升各自的私人利益的鬥爭成了當代政治場景的特色。

另一方面,國家也開始在私人領域和日常生活中發揮更根本的作用,因此侵蝕了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區別,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區別。隨著公共領域的衰落,市民更多的是沉迷於被動的消費和私人事務,或充當那些塑造公共輿論的媒體表演與話語的旁觀者和消費者,而不是積極介人公共福扯和民主參與;經濟生產的市場規律滲透到了私人領域,公眾的批判意識轉變為消費觀念,從文化批判的公眾轉變到文化消費的公眾。

哈貝馬斯據此認為,這個重新政治化的社會領域消解了原本屬於私人領域的自由主義公共領域,消解了「公」與「私"的區別。這種情形與封建社會晚期有類似之處,因此哈貝馬斯將這一轉變稱為公共領域的「再封建化" (refeudalization)

四、對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的批評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遭到許多批評。人們認為,哈貝馬斯將早期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理想化了,他展示的是一個合理性討論與爭辯的論壇,而事實上,在這裡某些群體被排除在外,因此參與是受限制的。事實上,究竟民主政治是否曾經受到合理性規範所支撐,公共輿論是否真的是由合理性的爭論和一致意見所形成的,都是可疑的。

在整個現代時期,政治一直被認為是各種利益與權力之間的博弈,當然也包括討論與爭辯。此外,內格特(Oskar Negt) 和克魯格(Alexander Kluge) 在 1972 年出版的合著《公共領域與經驗》(Public Sphere and Experience) 中就指責哈貝馬斯未能理解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深刻的意識形態特性。他們認為,雖然公共領域的概念假定多樣性、寬容、自由,但事實上,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卻是被中產階級白人男性所支配在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之外,同時也存在著工人階級的、平民的和女性的公共領域,它們代表著被前者所排斥的聲音與利益

女性主義批評家也同樣認為,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中排除了女性的參與。比如,瑪麗·瑞安(Mary Ryan) 就注意到:哈貝馬斯為公共領域的衰落所標定的日期,恰恰就是女性開始獲得政治權利,成為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的時候。

最後,南希·弗雷澤(Nancy Fraser) 等人則批評哈貝馬斯的研究建立在公/私二元區分之上,因此排除了對差異的考慮。他們主張公共領域的多樣性,而放棄單一的、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

不過,公平而言,這些批評都不是在全盤反對哈貝馬斯的基本思想。相反,他們的批評更多地是在發展和重構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以促進社會的民主化。

拓展:其他重要學者對公共領域的論述

1.漢娜·阿倫特

阿倫特的公共領域理論反映出古希臘觀念對其的重要性,她堪稱亞里士多德的門徒,認為人天生就有政治方面的傾向,因而應當開展行動,參與政治。如亞里士多德所定義的那樣:「人是政治動物」,而人作為一種動物,天生處於公共的社會關係網路中,並在公共空間的生存中逐漸形成了之所以成為人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只有在公共的世界中,在他人的持續在場中,人才能顯現出自身。

為了追復古希臘城邦政治生活傳統的意義,阿倫特對政治現代性進行的批判,這是阿倫特公共性思想展開的背景,這同時也構成了阿倫特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立場。

按照古希臘城邦時期的認知,私人領域只能滿足人們生存的必然意義,只有公共領域才是自由王國和永恆世界,他們之間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公共領域為公民交談、爭論、表現自己提供了空間,所有的公民彼此交談,在這裡只有言說具有意義,無言的人——那些城邦之外的奴隸或者野蠻人,喪失的不是言說的機能,而是喪失了一種生活方式,即公共生活。

雖然通過在公共領域的展現,一個人的卓越、與眾不同及自由得以證明,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進程,一個全新的領域——社會領域形成了。它把古希臘時代所形成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一下子打破了。混同的過去分屬於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關於生產和經濟內容的界定,從而以私人內涵侵蝕了原本獨立的公共領域,使其逐漸成為私人領域的一種功能,同時,家庭管理、經濟 活動等一切從前從屬於私人領域的事務變成了唯一所剩的 為人們共同關心的東西,於是私人領域也從此消失了。因此恢復古希臘時期的公共生活空間,恢復人的公共交往能力,成了阿倫特重建公共領域的理想願望。而言說則成為阿倫特實現這種公共領域的重要途徑。阿倫特強調,語言與行動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動與他的語言內在關聯,從而言說者其本質上就是 一個行動者,語言和行動不可分離。現代性社會的問題就是,行動和言說的分離,政治的重心從行動轉向了言說, 言說不再是人們彼此之間進行的平等的、多樣性的對話和交談,卻變成了一種說服的手段。

2. 理查德·桑內特

(桑內特為阿倫特的學生,同時為哈貝馬斯的好友)

桑內特對公共領域的表達是形象而具體的,他從日常行為和社會交往角度出發,通過細緻描述公共言論、行為、服飾等變化將一個不斷遭到侵蝕,直至衰落的公共生活圖景展現。同阿倫特一樣,桑內特認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清晰的界限,是公共空間存在的前提,人們再進入公共領域的同時,也在私人領域實現了自己的本性。在桑內特看來,公共領域是一個由於熟人、陌生人一群相互差異較大的人構成的社會生活領域,這個領域是處於家人和好友之外的,是隨著大都會興起後,各個不同而且複雜的社會群體發生聯繫時產生的。但 19 世紀後,封建制度的衰落,工業資本主義興起,世俗的城市文化形成,使得共同生活結構發生了內在的變化。私人領域對公共領域的疊加,公共表達的系統變成了個人表述的系統。人們作為交易,彼此揭示各自內心情感,使得原本陌生人之間的共同的價值觀消失,人們越來越關注自我,沉浸在內心世界和家庭生活里,不願意與陌生人交流,而只是穿行在他們之中,公共行為變成了一種僅僅供應與觀看的舉動,人們不再通過社會的交往,而是通過觀察來了解公共領域保持沉默,成為人們參與公共生活的惟一方式,人們也漸漸失去在公共空間進行交流和表達的能力,現代公共領域也由此發生了本質改變,變成一個人們相互看見卻又彼此隔離的領域。

參考文獻:

汪民安主編 文化研究關鍵詞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朱珠、郭晴,網路中是否存在「公共領域」?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4

吳靖, 精英控制互聯網議程的機理分析[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3

汪敏,從阿倫特、哈貝馬斯到桑內特,關於公共性問題中的理論變遷[J] ,新聞傳播 ,2016

進一步閱讀書目推薦

《哈貝馬斯:關鍵概念》

芭芭拉·福爾特納 著

拜德雅/重慶大學出版社 出版

《眾聲喧嘩》

胡泳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此處有硬廣

19年考研的同學們注意了!貓哥 19級目標規劃班 將於 1 月 26 號開課, 點我~

還在等初試成績的同學們,貓哥也專門為你們準備了考研複試班,a href="mp.weixin.qq.com/s?"> 點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