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浮躁焦慮的時代,網絡上到處充斥着看上去效果驚人的速成課:

  20天瘦身二十斤;

  一星期學會彈吉他;

  5天教你輕鬆賺百萬零花錢;

  ……

  對於成功這件事,每個人都希望有捷徑可走。

  但很遺憾,靠走捷徑成功的人,全世界大概也不到1%。

  那些光芒萬丈、驚豔全場的人,都是靠着1個小時、1天、1年慢慢積累出來的。

  所有教你學完一次就能成功,就能升職加薪的課程都是胡扯。

  能否堅持做到這3件事,纔是決定你未來人生層次的重要因素。

  01

  有效利用碎片時間

  《30歲前,你還有多少成功的機會》這本書中有一個故事:

  一個名叫王輝的小夥子,23歲的年紀,就當上了上市公司的總監,月薪4.5萬,獎金還另算,可以說是年輕有爲的典範了。

  據說這個年輕人,在大四那年,就申請到了一家上市公司管培生的Offer,因爲表現優秀,一個月後就進了總裁辦工作。

  當時他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另一位總裁辦的同事安排工作日程。

  老前輩告訴他,他們的工作不累,一切按照之前的體系來安排就行。

  但他接觸了幾天流程以後,就發現了問題,比如很多流程很浪費時間,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於是,爲了多學習一些時間管理和項目管理的知識,他買來了書,每天充分利用擠地鐵、吃午飯、睡覺之前的一些碎片時間來學習。

  過了兩個月,正值“十一”,總裁要去外地談合作。

  王輝負責準備出行的車票。

  在使盡渾身解術都沒買到直達車的車票後,便精心安排了一個換乘的方案:

  先到XX站,再到XX站,等車的時間可以用來開視頻會議,或者處理公司之前的合同……

  這樣雖然比直達要多花3個小時,但這3個小時的時間都沒有浪費。

  從那之後,總裁便開始注意他。

  後來,王輝趁勢用之前學習的項目管理和時間管理的方法,做了一份總裁辦流程計劃。

  三個月後,他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總裁助理。

  兩年後,他成了公司最年輕的總監。

  王輝的成功,除了歸功於他迅速發現問題的洞察力,更多還是取決於碎片化時間的學習和積累。

  如果沒有這些積累,即便發現了問題,也不一定能解決。

  雖說碎片時間無法進行深度學習,但知識的積累,都是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的。

  我們在碎片時間中積累的每一點知識,都可以在系統學習中,用邏輯的線條,串成一個整體。

  當零碎的知識變成整體時,這個整體的功效就大於部分之和。

  網上有一句話說得好:搬走一塊磚容易,但用10000塊磚壘成的知識體系的大廈,卻是不可撼動的。

  有人統計,我們每個人的碎片化時間,每天長達4-5個小時。

  你用它來打遊戲,那麼你的就一直在上班混日子、下班打遊戲的生活中無趣地循環着;

  你用它來閱讀,就會看到更大的世界,氣質和談吐都有質的飛躍;

  你用它來學知識,就會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慢慢實現目標,過上想要的生活。

  你是選擇利用時間,還是打發時間,得到的是不一樣的結果和人生。

  02

  合羣,只選優秀的羣體

  合羣,是人的本性。

  爲了在羣體中不被孤立,每個人似乎都有過一段刻意合羣的經歷。

  明明想要去學習,當舍友蠱惑你一起打遊戲時,你卻情願或不情願地答應了。

  最後你的成績一落千丈,好大學,好工作都與你無緣,這才後悔莫及。

  可如果再讓你選一次,或許你還是會和以前一樣,爲了合羣,心不甘情不願地跟着舍友一起墮落。

  叔本華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纔可以完全成爲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爲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纔是自由的。”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與真正的自己相處,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會因爲盲目合羣而迷失了自己。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159:孤獨》中也說過:一個人越優秀,就越孤獨。

  爲了迎合羣體而放棄最想做的事,是愚蠢的行爲。

  合羣應該是買一雙適合自己尺碼的鞋子,而不是削足適履。

  曾經看到一個新聞,說湖南師大附中一個寢室裏,6名男生全部考入了清華、北大。

  這幾個男孩子都比較喜歡化學奧賽,自從高一來到同一個寢室,就共同制定了一個寢室公約:

  晚上11:50熄大燈,11:00不能聊天;11:50後開小燈,不影響別人睡覺等。

  共同努力的這三年,6個男孩最終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3人考入清華,另外3人保送到北大的同一專業,友誼得以延續。

  看到這裏,我才明白,優秀的人並不是不合羣,而是不合平庸的羣。

  《奇葩說》第五季中有一個辯題:我不合羣,我要不要改?

  正方的陳銘提到一個觀點:

  “改”就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這個字的範圍其實很大,你不想改變自我,那就改變環境,換一個新羣。

  拿行走的牛羣來說,如果裏面有一頭野牛想要擡頭看星星,而不是跟在牛羣后面看屁股的話,它可以找一頭同樣喜歡看星星的野牛一起走。

  喜歡合羣,那就找到一個和自己相合、和自己共鳴的圈子;

  找不到,就堅持自己喜歡的事,直到成爲更好的自己,圈子不請自來。

  03

  不糾結,先幹起來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一邊想做好一件事,一邊卻什麼行動也沒有。

  自媒體作者呂白曾提到過自己參加《奇葩大會》的經歷。

  過了初選面試後,在定稿環節面試之前,他就突然變得極度焦慮起來。

  總是想着自己能不能寫好稿子,萬一失敗怎麼辦?

  每天80%的時間都花在自己的焦慮上,根本寫不了稿子。

  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邏輯思維的CEO脫不花曾提到過一個“魯莽定律”,她說:

  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爲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麼,不要反覆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贏。

  因爲如果不做,這件事就永遠是停在腦中的“假想”,由於沒有真實的反饋,誘惑會越來越大,最終肯定會讓你後悔。

  而去做,就進入了一個嘗試、反饋、修正、推進的循環,最終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後悔。

  不糾結,先做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這就是魯莽定律的精髓。

  脫不花人生的一次轉折點,就來源於這個定律。

  1998年的一天,脫不花路過一個酒店會議室,發現裏面正在搞培訓,她就溜進去坐在裏面聽了起來。

  老師講的內容讓她深受震撼,於是想着自己也組織一個這樣的公開課。

  課程結束後,她就衝上去找老師交流,說如果自己公司也舉辦公開課,能否請他來講課。

  沒想到老師竟然答應了。

  脫不花很激動,但其實她並不知道怎麼做公開課,連場地都沒有。

  可既然決定了要做成這件事,她就沒猶豫。

  她開始慢慢找酒店工作人員打聽,詢問租金、討價還價,又轉頭去找老師詢問講課費。

  最終,酒店工作人員同意了一個只有原價五分之一的租金價格;和老師也商定了一個極低的講課費。

  就這樣,她一下子搞定了場地和老師。

  憑藉着一股子魯莽勁,連最困難部分——招企業家學員,她也想辦法給解決了。

  最後公開課很圓滿,有個學員因爲對課程滿意,在脫不花舉辦第二次課程時,還帶了十幾個公司高管來聽課。

  後來,這個學員又請她帶着老師回企業做內訓,那家公司成了脫不花的大客戶。

  這個學員就是牛根生,他當時在伊利做副總裁,聽課後的第二年從伊利離職,創立蒙牛。

  回過頭來看,脫不花組織的第一次公開課,並沒有什麼完美的計劃,但她卻用一流的執行力做到了圓滿。

  所以說,有什麼想法千萬別耗着,別等着。

  因爲那隻會讓人在無盡的焦慮中煎熬,面對焦慮,只需要盡力地去執行,去推進,推着推着就有出路了。

  那些牛人的成功,你以爲是套路。

  其實不過是能夠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在優秀的圈子裏,大膽行動、堅持做着自己喜歡的事罷了。

  共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