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密切相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樂器造型簡練優美,結構合理,做工精巧,音色純凈,為歷代音樂愛好者所喜愛。

古往今來,凡民間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迎神賽會,或宮廷、官府舉行重大的政治、軍事和宗教活動,都要演奏民族樂器。民族樂器的製作技藝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中國民族樂器製作品種繁多,技藝精湛,蜚聲中外。其中長子響銅樂器、朝鮮族民族樂器、蘇州民族樂器、蔡福美製鼓和維吾爾民族樂器的製作技藝較有特色。

長子響銅樂器製作技藝

山西省長子縣約在唐代貞觀年間即已開始製造樂器,是我國最早的響銅樂器產地之一,享有「銅樂器之鄉」的美稱。這裡的響銅樂器鍛制技藝屬典型的傳統手工技藝,包括熟鍛、淬火、冷鍛、二次定音、拋光等環節。

平調大鑼、蒲劇鑼、開道鑼等近三十種樂器產品,都是用這種方式生產的。長子響銅樂器製作技藝主要通過口傳心授方式在家族和師徒間傳承,傳承者需要經過長期實踐才能真正掌握這一技藝。整套響銅樂器製作工藝中有很多工序(例如「千錘打鑼,一錘定音」的定音技術等)完全靠手工操作完成,是現代技術難以替代的。

  

朝鮮族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吉林省延吉市的朝鮮族民族傳統樂器已有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目前常用的朝鮮族民族樂器有三十多種,以竹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弦樂為輔。其製作的關鍵工序是打磨、組裝和定音。

流傳至今的竹木管樂器有橫笛、洞簫、短簫等,打擊樂器有長鼓、圓鼓、龍鼓、手鼓等,它們都是研究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珍貴材料。

朝鮮民族樂器構造獨特,音色優美柔和,奏出的音樂以旋律清新、流暢、婉轉、輕快及長短節奏豐富而著稱,常用於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是朝鮮民族樂器的主要研究、開發和生產基地。

  

蘇州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蘇州樂器製作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在數千年的發展傳承過程中,能工巧匠們不斷改良技藝,終使之享譽全國。蘇州製作的樂器品種繁多,二胡、阮、古箏、琵琶與一度失傳又恢複製作的箜篌、編鐘是其中的代表。

蘇笛、蘇簫、蘇鑼、蘇鼓等一批用「蘇」字命名的民族樂器更是具有蘇州地域特色。這些樂器以造型優美簡練、結構合理、做工精巧、音色甜美純凈而聞名。

蘇州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精湛,一件樂器的完成需要經過開料、配料、木工、雕刻、漆工、鑲嵌、校音等多個環節,製造打擊樂器(響銅樂器)需要選料、熔煉、製片、成型、拷音、車刮、定音等多道工序有序配合,每道工序都有獨立的技藝。現在除木材鋸料、開料、配料等工序已部分用機械替代人工外,木工、雕刻、漆工等大部分工序仍需通過手工完成。

  

漳州蔡福美傳統制鼓技藝

福建省漳州市蔡福美鼓鋪創立於乾隆年間,至今已承傳了十三代,時間長達二百多年。蔡家鼓早在清代中葉就暢銷閩、粵、台,福建省各寺廟所用的鼓八成以上均由「蔡福美」製作。

蔡福美鼓的鼓面以具有韌性的南方水牛皮製成,成本較高,也因此而與其他鼓鋪的產品迥然有別。「蔡福美」鼓鋪所制的鼓有廟鼓、獅鼓、龍船鼓、劇鼓、腰鼓、紅鼓、小潮鼓等13個品種二十多種規格。除鼓面大小不同外,音響也有高低。

  

搶救和挖掘以蔡福美製鼓技藝為代表的漳州傳統制鼓技藝,釐清漳州制鼓行業的傳承體系、生產原理及漳州市制鼓業與台灣省傳統制鼓業的歷史淵源等相關問題,將會在促進福建民族民間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增進兩岸的文化認同感等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

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附縣號稱「民族樂器之鄉」,所製作的樂器反映著維吾爾族的民族特點,並與該民族的文化活動緊密聯繫。疏附縣生產的維吾爾民族樂器製作考究,裝飾精美,音質獨特,充分體現了維吾爾民族的智慧和藝術天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和縣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起源於漢代的古龜茲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在製作材料方面要求嚴格,選用上等桑木,從而形成特殊的音響效果。新和樂器製作嚴謹,裝飾精美,音色獨特,多用於家庭宴樂,表現出維吾爾族傳統的文化特色。

主編:潘冬暉 責編兼美編:王倩鈺

外聯:盧少美 監製:何向民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