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嚴重破壞的七座墩長城烽火台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王中亮 實習生 歐楚欣

  最近,甘肅景泰縣明長城被一群挖沙者肆意破壞,弄得面目全非,被毀過程中竟無人巡視、監管。通報甘肅明代長城被摧殘案件時,國家文物局除了使用「觸目驚心」字眼,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還在指示中稱這是「頂風作案」。

  日前,國務院長城保護工作座談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召開,長城沿線各省市區對萬里長城的保護正在升級。

  昨天,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委宣傳部回復羊城晚報記者稱,國家文物局督辦的破壞世界文化遺產大案正在偵破中,4名犯罪嫌疑人已落網,當地7名幹部被立案調查。

  烽火台、城牆都沒能倖免

  甘肅省文物局辦公室主任史勇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在明代,緊挨黃河的甘肅景泰縣地處邊關要衝,黃河西岸是黃土高原,過了黃河就是一望無垠的騰格里沙漠,守住了黃河岸邊的防線,生活在大漠的游牧民族就沒法進入中原。明代晚期的1599年,中央政府在景泰縣境內修了69公里長城,這段長城成為萬里長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泰縣境內的長城既有2米到5米高度不等的城牆,也有白天燃煙、夜晚點火預報敵情的烽火台,還有讓戍邊將士安營紮寨的關堡。8月5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前往景泰縣考察一個叫做索橋堡的長城關堡,意外發現關堡被一群挖沙者弄得面目全非,長城牆體被挖開多個豁口,一大一小兩座烽火台也被鏟倒。案情逐級上報,8月14日,國家文物局決定直接督辦這起案件,8月18日,督查組趕赴被毀長城現場。

  國家文物局督查組踏勘現場後,於近日通報了案情。長城重要邊關營寨索橋堡扼守黃河渡口。索橋堡有7200平方米的面積,堡內是戍邊官兵的生活區,有房屋遺址,也有寺廟遺存。今年7月,一夥淘金者看上了黃河裡的砂金,他們把長城營寨作為了淘金場地,破壞古堡內40米長的古道和大片街道,為讓重型機械通過,他們在古堡內開挖道路,將古堡地面挖去數米,還留下一個寬幾十米、深達數米的大水坑。

  要讓淘金重型機械開到黃河邊,曾經用於阻擋敵軍的長城成為淘金者發財的障礙。他們為挖出發財路,將一段長城挖倒,形成3米寬的豁口。除了這個豁口,淘金者還駕駛重型機械直接碾壓土質長城,使得兩段長城坍塌。淘金用的水渠要穿越長城,淘金者又將另一處長城挖開2.5米。

  長城烽火台七座墩也沒能倖免,這座黃土夯築的高大烽火台遭破壞前底部直徑達15米,高5米,是一座雄偉的尖狀土堆。七座墩烽火台被鏟車嚴重破壞,一半台體被鏟削殆盡。此處原有的一座小烽火台更是不見蹤影。

  淘金者挖長城一個月無人知

  景泰縣一位文保員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被毀長城地處偏僻,且並非如同八達嶺長城那樣雄偉,只是看上去不起眼的矮牆,當地百姓甚至不知道那裡就是長城。

  境內擁有69公里的世界文化遺產,景泰縣竟沒有單設的文物保護部門,案發後,才突擊成立了正科級的縣文物局,核定事業單位編製8人。

  國家文物督查組認為,這樣的毀壞長城案件屬「偶然發現、必然發生、情節嚴重、性質惡劣」,文物安全制度形同虛設,索橋堡不法分子挖沙淘金歷時將近一個月,在如此長的時間內,竟無人巡視、監管和制止。

  8月14日,經國家文物局督辦,案情就取得了進展,景泰縣公安局拘留了幕後指使破壞索橋堡遺址團伙的嫌疑人周某。開挖水渠破壞長城牆體的嫌疑人沈某隨後投案自首。甘肅省文物局透露,目前已有4名犯罪嫌疑人落網,警方判斷該案存在跨省勾結,省外犯罪嫌疑人正在抓捕當中。

  景泰縣委宣傳部介紹,縣文廣、水務、國土和蘆陽鎮3個部門和1個鄉鎮共7名責任人已被立案調查,對其他責任人正在進一步調查。

  此後,多年來一直自生自滅的景泰長城終於有了保護標誌碑和界樁。這段夯土城牆未來的修復路徑如何,甘肅省的文物專家依然在討論和規劃。

  「長城認領保護」或解難題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長城保護工作座談會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最近針對長城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作出重要批示。

  劉延東指出,長城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範圍最廣的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遺產相比,長城保護有其特殊性和艱巨性。長城保護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妥善保護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堅決反對借保護名義不惜財力大修「新長城」的做法。要正確處理好長城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一方面,要發揮其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其在經濟轉型、發展旅遊產業、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讓長城保護成果更多地造福人民。

  怎樣才能保護好長城,中國長城學會專家董耀會認為,長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線性文化遺產,絕大部分處在野外,一個縣文物局幾個人怎麼看管上百公里的長城?建議推出農民長城保護員制度,讓長城沿線居民都成為保護者。

  今年,寧夏鹽池縣推出長城認領保護新政,凡熱愛長城的有識之士均可認領保護長城,認領者可繳納一定的認領長城保護費,用於長城的保護和宣傳。截至上月,全國已有58個單位和個人認領保護鹽池縣境內的4900米古長城和3個烽火台。

  萬里長城並不都似八達嶺

  在國人心目中,萬里長城應該如北京八達嶺那樣磚石砌築、宏偉驚艷。史勇介紹,在甘肅境內,黃土夯築的城牆才是萬里長城的「主角」,就拿景泰縣來說,69公里長城裡有土牆近57公里,石牆671米,山險牆6608米。所謂山險牆,就是倚仗險峻山勢為牆,添加烽火台、關堡等軍事設施即可。

  為啥甘肅境內的萬里長城變成了土牆?史勇說,這裡是黃土高原,石材奇缺,就地取材,以夯土為牆。夯土牆在多雨水的東部地區容易坍塌,在大西北的乾燥氣候中卻歷久彌堅,很是牢靠。

  三成萬里長城已徹底消失

  長城是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1987年躋身世界遺產名錄後不多久又被列為100個最瀕危的歷史文化遺產。

  國家文物局提供的長城現狀調查的最新資料顯示,明長城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公里,已消失的部分佔總長度的約三成。保存較好的有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

  中國長城研究會是國內長城研究的權威機構,10年前,這家機構對長城保存現狀的概括為:三分之一完好,三分之一殘破,三分之一湮滅。2014年,長城研究會又發布了長城現狀的最新調查結果:保存良好的明長城比例跌破10%,只有8.2%。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岳邦湖曾長期研究長城保護,他認為,對長城的破壞,人為因素遠大於自然因素。

  各省市區的長城生存現狀如何?長城研究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北京696公里的長城中,三成損壞嚴重;陝西長城大部分建在大山或大漠中,80%的牆體已被風沙埋壓;在甘肅,1400公里的明代長城如今剩下1000公里;在寧夏,境內長城總長約1507公里,其中可見牆體的只有506公里。

  王中亮、歐楚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