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際,把習近平總書記“面向未來打造首都經濟圈”的要求明確定義爲“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同時提出來要加快形成以現代化新型首都圈爲核心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支撐帶。那麼,什麼是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如何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

現代化新型首都圈的概念和內涵

首都圈是圍繞國家首都的區域,在英文文獻中一般表述爲“National Capital region ”。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差異,不同國家的首都圈和同一國家不同時代的首都圈具有不盡相同的特點。

黨的十九大系統提出和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揭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科學部署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現代化目標、征程與戰略,是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綱領性文獻,爲深刻理解和把握“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指明瞭方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來透視,所謂“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就是適合新時代現代化要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首都圈。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一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首都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代化新型首都圈最終無疑應是發展平衡的、充分的、能夠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區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區域。這意味着,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不僅要不斷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準,而且要不斷髮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促進公平正義,保障安全,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二是支撐和引領新時代現代化進程的首都圈。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新時代分三步走:第一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京津冀地區是首都所在地和我國三大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區域之一,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起着支撐引領作用。因此,所謂“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必然是能夠支撐和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首都圈。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必然相應地分三步走:到2020年全面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首都圈,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首都圈,到2050年全面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現代化新型首都圈。

三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首都圈。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作爲新時代基本方略之一。面向新時代,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雄安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雄安新區要建設成爲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樣板間”。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了中央對現代化新型首都圈的定義。因此,所謂“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就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首都圈。

四是覆蓋京津冀全域的首都圈。當前,首都圈的空間範圍存在不同觀點。一種主張首都圈即北京通勤都市圈。這一認識既不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指導思想,也不合乎首都圈範圍通常大於通勤都市圈的國際通例。另一種主張首都圈即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區—京津雄保地區。這一認識雖然符合首都圈大於通勤都市圈的國際通例,但不能適應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戰略要求,也不符合行政區劃完整性的原則要求。現代化新型首都圈覆蓋京津冀全域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冀西北山壩地區是首都北京不可或缺的主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打造新型首都圈的重要自然基礎;其二,冀東和冀東南沿海地帶是承載首都功能疏解、把首都建成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至關重要的區域經濟基礎;其三,把河北全域納入首都圈,既有利於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更有利於改變河北發展嚴重滯後的局面,真正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2年《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綱要》均將京津冀城市羣在範圍上定義爲京津冀地區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我們認爲,首都圈與京津冀城市羣的區別就如同日本本州島與東海道城市羣的區別,前者是整體,後者是前者的一部分。

以提升地方品質爲核心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

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可以從“節點、軸線、面域、密度、功能、品質、機制”七個方面有序推進。“品質”即地方品質,是由不可貿易品數量、多樣性和質量所決定的。

全面提升地方品質是解決生產生活嚴重失衡的客觀要求。長期以來,我國比較單純地強調生產,忽視生活,生產生活嚴重失衡。以北京爲例,英國拉夫堡大學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基於生產性服務,把全世界主要城市進行了排名,北京一直排在全球前十。然而,在美世諮詢2016年全球生活品質排名中,北京雖然是中國大陸城市排在最靠前的城市,但也僅爲全球第101位,遠低於生產性服務在全球的排位。可見,生產生活嚴重失衡,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普遍狀態。因此,全面提升地方品質,解決生產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

全面提升地方品質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客觀要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是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與傳統產業體系以資源、勞動、投資驅動爲基礎不同,現代產業體系是以創新驅動爲基礎的,是知識化、文化化、數字化、綠色化、全球化轉型的產業體系。首都圈是我國經濟核心區,在我國現代產業體系中,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將居於具有高值、高效、高輻射等“三高”特點的頂端層級,全面提升地方品質就成爲首都圈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提升地方品質是打造人才區位高地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驅動本質上就是人才驅動。這是一個爲國內外實踐所證明的科學論斷。從國外經驗來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商業與創意力教授理查德·佛羅里達通過對美國大量高科技城市成功經驗調研提出:人才掌握創意資本,有人才纔有高科技產業。哈佛大學城市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教授通過對上個世紀7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以美國紐約爲代表的全球性城市轉型的研究同樣發現:稀缺的人才是決定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有人才的地方便有知識、技術密集的產業。隨着全球創造性階層迅速興起,“腦力戰爭”在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城市之間、企業之間越演越烈。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層次,更加偏好高品質生活。在當今日益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條件下,地球表面任何一個人,不論其生活在任何宜居地方,都可以日益有效地獲取任何地方生產的可貿易品。因而,在一個人才日益流動的社會中,人才區位日益決定於地方不可貿易品的數量、多樣性、獨特性和質量,即地方品質的高低。有魅力的高品質地方,才能吸引和集聚人才。因此,以提升地方品質爲中心,是京津冀地區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建設成爲全國創新驅動發展引擎的客觀需要。

建設世界一流的美好民生圈

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分三個階段有序推進。2017年是第一階段的收官之年。回顧過去三年,從宏觀上來看,在提升地方品質上,京津冀協同發展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爲代表的點域、以“軌道上的京津冀”爲導向的線域和以生態環境爲代表的面域。未來要按照適應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全面實施品質提升戰略,把首都圈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美好民生圈。

首先,要協同提升全要素品質。從構成要素來看,京津冀提升地方品質主要集中在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方面,而私人的、公共的生活服務相對滯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要協同提升全要素品質,努力在打造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樞紐區域和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的同時,着力推進生活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一要建立京津冀高考招生圈。針對京津冀教育資源高度集中於北京這一情況,以提升質量、促進公平爲目標,探索實行高中完全成績前百分比數和分區可錄取學校數量雙重規制下的一流大學高考招錄學生制度,建立京津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的高考招生圈,下決心合理選擇幾所大學整建制從北京遷入雄安新區,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雙一流”高校。二要加快建立京津冀大旅遊格局。從旅遊休閒來看,在國家旅遊局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旅遊規劃綱要》研製工作中發現,京津冀地區旅遊總人次大大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旅遊產品相對供不應求,導致旅遊價格水平相對較高,人均消費成本居高不下。要針對京津冀旅遊協同發展的實際和需要,借鑑國外發達旅遊區域先進經驗,以“旅遊立圈”爲方針,以建設國際一流旅遊休閒區爲目標,抓住京冀聯合籌辦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重大機遇,融合生態、健康、養老、文化、體育等資源和需求,高質量發展旅遊休閒業。三要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衛生健康來看,2013年,京津冀醫療衛生機構及千人牀位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要針對衛生醫療相對落後的情況,把建設健康中國的一般要求和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樹立建設國際一流健康區域的發展目標。

其次,要協同提升全空間品質。要對照黨的十九大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的要求,劃分和管控好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區三線”,擴大生態空間,提升環境質量,打造美麗首都圈,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打破地方分割,按照均等可及、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優化生活服務體系的空間分工與協作,避免 “大而全、小而全”和相互分割,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着力打造日常美好生活圈、一日美好商務交通生活圈和一週美好生活圈等不同意義的美好生活圈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