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6年7月25日,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在羅馬下不列顛的首府伊布拉坎(Eburacum)繼父位登基,成爲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從此,開啓了結束四帝共治,一統羅馬的君士坦丁王朝新篇章。

這一歷史轉折點的發生地伊布拉坎,便是如今英格蘭北部約克郡的首府約克(York),它不僅是英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更是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New York)的名字來源地。

1664年,英國人從荷蘭人手中搶到北美這塊被荷蘭人命名爲“新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當時正值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公爵生日,作爲送給公爵的禮物,“新阿姆斯特丹”便改名爲了英國人的“新約克(New York)”,即我們音譯的紐約。

自古就被視爲軍事重鎮的約克,至今仍沉浸在中世紀的古老氣息中。城樓上的盾牌徽章和鐵門上約克家族的白玫瑰,都讓人覺得進了大門,便掉進了另一個時空。

見證過歷史變遷與昔日繁華的約克古城牆是英格蘭保留最長、最完整的古城牆,不過最開始卻不是英國人建造的,而是羅馬人佔領這裏後,爲了防禦當地人反抗而建造的。

隨着羅馬帝國的衰落,強悍的維京人接管了這裏,並把羅馬人命名的伊布拉坎改叫成維京語的約維克“Jorvik”,如今的名字“York”便是從“Jorvik”中轉變而來的。維京人對城牆進行了加固,卻依舊沒有阻擋住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頑強抵抗,而後丹麥人上場稱王,可最終諾曼人登陸,塵埃落地。

不過作爲兵家的必爭之地,各勢力的角逐在約克從來沒有停歇過。玫瑰戰爭期間,約克成爲紅、白玫瑰交戰摩擦的要塞,不斷易手,城牆也在12世紀到14世紀做了重建,而約克這朵白玫瑰就在不斷血流中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成爲了貿易與宗教中心,英王喬治六世曾說:“The history of York is the history of England”(約克的歷史就是英格蘭的歷史)。

如今沒有了戰爭,古城裏外卻依舊保持着中世紀的味道。城牆外雖是人流涌動的火車站,卻時不時會看到了身穿綠色蘇格蘭裙子的男人。

從古老的城牆下來,穿過一座橋,橋下靜靜的烏斯河(River Ouse)是《花少2》中各位成員學習皮划艇的地方。河岸邊依舊可以看到整齊碼放的皮划艇槳和改作咖啡廳的巨大尖頂圓倉。

順着保留着中世紀建築風格的街道,經過米黃色的聖威爾弗裏德天主教堂(catholic church of st wilfrid),我們來到城中心。這裏坐落着英國最大,同時也是整個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

約克大教堂始建於公元627年,作爲給當時埃德溫國王的復活節洗禮而建,是一所木質禮拜堂,後來被戰火摧毀。威廉一世登陸後,在這裏建造了第一座諾曼式的教堂,直到現在,這些原址遺蹟在教堂的地下室和寶庫中仍有標記。

1220年,約克大教堂在諾曼教堂的基礎上開始興建,經過250年的漫長歲月,於1470年完工。不過之後教堂又遭到過戰火的焚燒,但它依舊保留了下來,也成爲了歐洲現存最大的中世紀時期教堂。歷史曾經的喧囂彷彿依舊縈繞在每一個隨時都可飛起的精製雕塑中,深邃、魔力,有些望而生畏。

輕觸被雨水侵蝕發黑的石柱,走進這座莊嚴肅穆的大教堂。即便曾經看過很多特哥式建築,眼前這尖肋拱頂和有着128扇玫瑰花窗與柳葉窗的建築仍叫遐想停止,靈魂沉靜,難怪《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大廳也要到這裏來取景。

紛繁束柱下的唱詩席屏風上,是從威廉一世到亨利六世期間在位的15位英王雕像(The Kings’ Screen),這樣的屏風在所有的教堂中都獨一無二。

屏風北側的北耳堂(North Transept)豎着大教堂歷史最久遠,也是英國最大的灰色調玻璃窗——五姊妹窗(The Five Sisters Window),十萬片灰、綠玻璃以幾何拼裝法組合成100多個聖經故事的圖案。柳葉尖頂高超過15米,面積幾乎相當於一個網球場。雖非彩色,卻不顯壓抑,只覺精美絕倫。

登上275級旋轉、狹窄的臺階,便可以站到教堂的頂端俯瞰整個約克。剛剛走過的古城牆、四個被稱之爲“Bar”的城牆入口、1132年的聖瑪麗教堂遺址、1230年的教堂圖書館、發生過猶太人慘案的克利福德塔,交織着看起來並不現代的火車站、火車博物館一一展現在眼前。這裏沒有繁華的天際線,卻有着畫一般的中世紀。

約克城牆與大教堂小貼士:

約克城牆入口:登城牆的入口有四個,北邊的Bootham Bar、西南邊的Micklegate Bar、東北邊的Monk Bar和東南的Walmgate Bar。

約克大教堂票價:登頂15鎊/成人,不登頂10鎊/成人,全年多次有效。

大教堂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9:00-17:00,週日12:45-17: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