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產是個流動的頭銜

撰文|蜜姐

這幾天2019年博鰲論壇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的一段發言,引發了蜜姐的關注。

他說:“中國有4億人進入中等收入水平,還有10億人口未達到,他們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底盤所在,他們的收入增長將使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不可限量。”

4億人達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就是每2.9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中產。不過很遺憾,按照李教授的說法,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可不是這4億好不容易躋身中產的人。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陌生,從拼多多的崛起到京東的增長困局,中產們不再成爲香饃饃。

究其原因,是混入中產難,跌落卻很容易。這個羣體的人有車有房,卻無比焦慮,因爲花錢的地方比掙錢的地方多,而投資、消費的坑還巨多,哪有幾個人真正過着他們朋友圈曬出來的幸福生活?!

01

先來說說中產的定義吧。

今年1月,官方給出的說法是,以三口之家測算,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50萬元之間,即屬於中等收入羣體,也就是全國有4億人、1.4億個家庭符合這個標準。

看到這個收入水平,也難怪,商家都要棄中產而去了。

以北京爲例, 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爲131700,也就是一個月10972元。儘管統計口徑各不相同,但同年其平均房價在5萬左右每平米;月平均租金爲4628元/套。

當然,這樣的對比也並非客觀,畢竟真正混跡中產隊伍的,已購房的人,甚至不止一套兩套的人也不少。

但中產這個頭銜流動性很強,擠進去的過程猶如爬山,不僅艱辛還得步步爲營;跌落的時候,卻常常只是一個不小心而已。

以身邊的人爲例,除了家裏有礦或X二代的,大部分人的打拼可並電視劇裏的男女主角那麼輕鬆。

貴人是少見的,而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02

X女士,是一位在職場打拼了十來年的女強人,從被氣哭的普通職員到管理層,前後花了五六年的時間。除了勤奮和能力,更有隨時都不敢放鬆的焦慮感在鞭策自己。

草根家庭出身的她,因爲租房曾前後搬家十餘次,升職後,就趕緊看房買房,裝修完沒多久就搬進去住了,還扔掉了家裏所有的行李箱,因爲“再也不想搬家了”。

結婚後,又和先生貸款買了學區房,既是爲了孩子未來的教育考慮,也是爲了資產的保值增值。

職場上的鬥爭絲毫不亞於宮鬥劇,要保住職位,還想往上走,投入時間、精力和資金自我提升,從各種考證、培訓到EMBA、在職博士,中產們根本停不下來。

而真正的危機,還在於孩子這個碎鈔機的出現和父母日漸體弱多病。

從月嫂、早教到收費不菲的私立幼兒園,再到樂高、英語、跆拳道、數學思維等五花八門的興趣班,三年幼兒園花費十來萬,6年小學花費十幾萬是再平常不過的。

一次裁員、一個崗位調動,所謂中產的生活就可能被打回原形。

所以,中產們很拼命,斜槓青年、中年比比皆是;買房、炒股都生怕落下;知識付費從不吝嗇。But,這一路卻是滿地坑。

03

比如投資這事兒,就雷區很多。

對買房致富的迷戀,即便是2018年房價高位的時候,依然不乏進場購買二套、三套房,公寓乃至商鋪的。

此前,蜜姐就曾告誡公寓投資風險大(詳見《投入上百萬買公寓,20多年回本,划算嗎?》),但身邊依然有朋友擔心不買房就要落後,高位入手了公寓。

但當初開發商承諾的保底六千元月租並未實現,空置了幾個月後,只得自己簡裝後便宜出租,揹負上百萬的房貸,絲毫不敢鬆懈。

再說炒股,此前有朋友開玩笑說,要是去年膽子大投一百萬到股市,現在恐怕都變成三百萬了。

這樣的樂觀在行情好的時候是常見的,可惜老股民們沒解套的還多的是。

買股票不是買彩票,靠運氣就能賺錢。從基本面到公司財報,沒有日積月累的努力學習,要想戰勝市場,基本都要做好拿錢打水漂的準備。

別說指望跟着身邊哪位高手賺錢了,就是某些被稱爲“大師”“專家”的人,其收入主要來於自培訓和講課,而非炒股。

04

再說消費的問題。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財商教育。

寫出暢銷全球的窮爸爸富爸爸系列書籍的羅伯特·清崎曾說:“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

這句話常常被拿來告訴中產們應該買什麼樣的包、什麼樣車,鼓勵參與動輒上萬元的培訓費和會員費的活動。

不過對這位作者稍加了解的人就知道,他一直強調的是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念和思維,懂得金錢的語言和遊戲規則,而不是從形式上站在富人堆裏。

再比如,中產們主動或被動熱衷的“拼娃”。

我也曾帶着孩子去上過一些知名連鎖教育機構的試聽課。清一色的年輕老師,問起教育背景和經驗,只是強調名校畢業、在本機構是幾星級老師,詳細情況卻語焉不詳。

而所謂的創新教育,常常只是換成了電子屏幕的生搬硬套。某藝術機構,每次孩子去上課,無論是2歲還是12歲,孩子們下課都能拿出一幅所謂的“作品”。

2歲、3歲的孩子根本畫不了,沒關係,美其名曰遊戲中學習,老師指定好用哪幾種顏色塗抹,孩子留白太多的,老師再幫忙填上幾筆。還有個別陪讀家長着急上火,自己動手的。下課後心滿意足地拍照、曬圈。

但依然心甘心願給孩子交學費幾萬、十幾萬的家長卻是大有人在。

想要做穩中產,保持持續不斷地踏實學習,提高戰鬥能力去建立自己的消費和投資框架,而不是一直追逐所謂的風口,期待一次就階層越級。

就像當人們問起富爸爸給普通投資者的建議時,他的回答總是:“不要太普通。”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