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都挺好》,住在美國的大嫂買菜回家是這樣的:

  不像咱們,提着大包小包或者拖個小推車,而是抱着一個大紙袋。

  只要是中國人拍“在國外買菜”,總是要讓主人公抱個紙袋。

  這是欺負我們沒在國外買過菜嗎?

  美國超市的收銀員,絕對不會把所有東西都放在一個大袋子裏讓你抱回家;他們會不厭其煩地用小塑料袋分裝你買的東西——

  日常用品一袋,冷櫃裏的食物一袋,常溫的食物一袋,蔬菜水果一袋,雞蛋一袋,比較重的牛奶飲料一袋,外面還要再套一兩層防止撐破……

  圖/factorydirectpromos.com

  所以在美國買菜回家是這樣的:

  圖/bimmerfest.com

  圖/mercurynews.com

  到家,把一後備箱的東西拎回屋裏,非常具有挑戰性:

  圖/reddit.com

  只有弱者纔拿兩趟

  圖/thumbpress.com

  《都挺好》裏大哥一家住在硅谷,硅谷所在的加州爲了保護環境,把其他州通用的免費小塑料袋,換成了跟我們國內一樣的收費厚塑料袋。

  代購們這些年主推的會員制超市好市多Costco連付費塑料袋也沒有,要麼自帶購物袋,要麼撿個紙箱子湊合用:

  圖/thekrazycouponlady.com

  沃爾瑪和Costco透露出了加州城郊屌絲氣質,也許不能代表優雅的都市麗人;用價格體現身份的知名有機超市Whole Foods,終於給大家用上了“紙袋”,但有提手,不是給你抱着的。

  圖/kitchendecor.club

  更不用說城裏不開車買菜的人了,抱着紙袋非常不實用。

  紐約人去露天市場會用這種“老奶奶推車granny cart”圖/cojujo.com

  歐洲感覺更浪漫一點,但都是去超市買菜,誰也不是小仙女:

  “花少”第一季(凱麗)與第二季(井柏然)

  分別在意大利和英國買過菜

  所以,改革開放都40多年了,爲什麼我們拍的電視劇還是對“外國人買菜”有這種迷思?

  但仔細一想,這樣提問有失偏頗,因爲,國外的影視劇裏,竟然有同樣的套路!!!

  外國網友發現,電影電視劇裏的人,買菜都抱個沒有提手的棕色紙袋,冒出一截兒法棍,偶爾再來一杆芹菜。

  《這個殺手不太冷》截圖

  甚至有些電影劇情是和抱在手裏的紙袋相關的,比如抱着紙袋作爲掩護、遮住自己的臉。

  《颶風營救》截圖

  “甭管在不在法國,買菜都會捎根法棍”,被很多國外媒體總結爲“好萊塢定律”之一。

  《全面反擊》截圖

  我們還可以單純地認爲抱紙袋買菜“只是爲了塑造外國生活而形成的標誌性場景”,對外國人來說,這件事可就相當魔幻了!

  經過某些國外網友的討論和分析,有幾種可能的原因:

  - 只想單純地表達“買菜”這個常規生活場景,可以讓觀衆一下子就get到;

  - 如果買菜的細節與故事情節無關,觀衆不用關注具體買了什麼東西,所以使用不透明的紙袋,希望觀衆不要被分散注意力;

  《海綿寶寶》的蟹老闆,也不能免俗

  圖/tvtropes.org

  - 同理,紙袋上一般沒有文字、logo之類的信息(廣告植入除外)防止觀衆走神,也避免無意間給超市品牌做廣告;

  - 露出一點法棍或芹菜可以提示袋子裏已經裝滿菜了,觀衆就不會好奇裏面到底是什麼(也不一定都是法棍,日劇裏會露出白蘿蔔);

  - 手上抱着的紙袋,底部可以塞一個空盒子撐起來,演員可以假裝裏面塞滿了東西很重,而如果是手提的話,就不太容易表演出提着重物的感覺;

  - 還有一種說法是,拍攝時可能會用道具紙袋,不會發出揉搓摺疊時的簌簌聲,這樣有助於現場收音。

  以上幾個理由說服你了嗎?

  反正沒說服我┑( ̄Д  ̄)┍

  那中外影視作品對於紙袋的執念,是因爲“紙袋更環保”的嗎?

  早在2007年就有研究顯示:

  紙袋生產製作過程中需要消耗差不多生產塑料袋4倍的能源,單用水量就是生產塑料袋的20倍,同時水污染和空氣污染都是未能解決的問題。循環利用會不會好一些呢?——會消耗更多能源,而且紙袋本身的重複利用率也很低。

  那麼問題來了:

  一個個手裏都抱着紙袋是圖啥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