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周圍其實有很多的皮質品,比如錢包、鑰匙扣、卡包、手套等等。它們有的是流水線批量生產的,有的卻是皮具師傅一針一線親手縫製打磨出來的。而手工皮具,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滿大街轉一圈,你會發現,大家的拎包、挎包又或是雙肩包,好像都差不多,細看也什麼太大的不同,也許它們會被喜歡上一陣子,但三兩年過後,就既不流行也不漂亮,還得重新買上一個“時興”的“新樣子”。

燁子是個來自北方小縣城的農村姑娘,小時候,家裏有一件手工的皮夾克,她記得,“爸爸穿了二十年”。父輩那個年代,有一件皮夾克就是很“港”的事情了,會引得朋友們的羨慕,偶爾還有人來家裏“借”它——這是她對手工皮具的最初記憶。她記得,夾克後來並沒有變得破舊,反而是年年歲歲的“新”了,她小時候,一直覺得這是“有魔力”的衣服,後來,她才懂得,手工皮具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會隨着使用時長的增加,變得更加光亮好看。“爸爸帥氣的模樣,可以被一直留住。”

走出縣城,來到高樓大廈林立的大城市,她爲了生存刷過盤子,夜裏十二點的後廚,像是隔絕了人聲鼎沸,只有流水聲,浸溼了燁子的袖子。她時常想起,老家那件,“有魔法”的皮夾克。或許是“魔法”給了她勇氣,也或許是年輕而無畏,燁子辭了這份工作,轉頭去找了一位手工大師,跟他學習手工皮具製作;那年,她才18歲。

“學徒的時光很辛苦,師傅是個很傳統的手藝人,歲數大了,始終堅持‘師徒傳承’的原則。砂紙用了一摞又一摞,手上的泡起了一個又一個…不過,師傅真的、真的很厲害!”燁子一說起當時的事情,雙眼閃着亮亮的光。

現在,燁子已經“出徒”了:老師滿意的留下了傳承,轉而跟着兒女享受生活,還說,“她的手藝啊,我能放心。”而這,這已經是6年前的事了。

燁子做的第一件成品,就是一條給爸爸的純手工腰帶,選的英國馬繮皮,很耐用,十年八年都不會有問題。後來,她還陸陸續續的做了很多東西,比如“閨蜜的手賬皮”,“舅舅的鑰匙扣”,“隔壁男神的公文袋”,“小姐姐的斜挎包”……

每天,她總是能做出些什麼;她覺得,手工皮具,是文化傳承,也是禮物。——是生活中。有“魔法”的禮物。

因爲熱愛,燁子總是忙碌的。總在堅持製作與學習。偶爾和老師通個越洋電話,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工作室裏。難得的是,她每天都很快樂。看到這裏,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昨天,你也是快樂的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