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超越合資車成功的代表,一方面成爲衡量中國汽車製造的一把標尺,另一方面也是對以王曉秋爲代表的一批中國汽車人,從合資迴歸自主後,期待超越過去自己的一個心願。

  文/《汽車人》管宏業

  位於上海市安亭鎮的上汽乘用車設計中心,已成爲新一代網紅車型的孵化器。三年前一炮打響的榮威RX5,以及三個月前上市即破萬輛的榮威i5,都是由此誕生。每每上市前,公司高管都會在VR ROOM對即將上市的車型評頭論足,“雞蛋裏頭挑骨頭”。但前不久向媒體公開的那次評審又有些不同,鎂光燈下的主角除了即將上市的新車榮威i6 Plus外,還有另外一款對比車型——上汽大衆朗逸。

  雖然車市寒潮已至,但朗逸月銷量仍維持在兩萬輛以上。將自己與冠軍擺在一起,真刀實槍地對比評價,無論在誰看來,上汽榮威膽子可不小。

  除了有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外,i6 Plus確實有着獨門絕活。據瞭解,作爲2019年上汽榮威開年後的首款新產品,榮威i6 plus升級核心聚焦於三大方面:顏值即正義、性能不妥協、科技更智能。

  “定位爲A 級寬適豪華家轎的全新榮威i6 Plus,正是爲升級而來”。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王曉秋告訴筆者。在最核心的動力總成上,榮威i6 plus搭載了兩款各具特色的藍芯發動機,1.6L核心優點是百公里綜合油耗僅爲5.9升,而1.5T動力百公里加速僅爲8.5秒。在智能化裝備上,包括無鑰匙進入/啓動、7寸虛擬液晶儀表盤、LED大燈等一應俱全……王曉秋笑言,榮威i6 Plus就是要把用戶關心的內容做好,顏值、性能、配置、操控體驗、品質全都Plus,只有價格不是Plus。

  之所以敢於將i6 plus與朗逸擺在一起,面對面直接挑戰,除了產品力因素外,還有一個格外的深意——上汽乘用車團隊實際上是在挑戰過去的自己。

  某種意義上,如今上汽乘用車核心團隊,正是十年前本地化製造朗逸的原班人馬——王曉秋,曾任上汽大衆質量保證部高級經理,在推動國產化進程,規劃、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等方面業績顯著;上汽乘用車總工程師張覺慧,曾在上汽大衆工作超20年,第一代朗逸就是他在上汽大衆的最後一個作品;上汽乘用車副總經理陶海龍,曾經的朗逸項目品質管控團隊負責人;上汽集團技術中心副總設計師邵景峯,第一代朗逸正是由他主導設計……可以說,十多年前的朗逸團隊再度走在一起,就是憋着一股子勁,立志以德系品質爲標準,打造一款朗逸的升級版產品。很顯然,通過榮威i6 plus超越朗逸,已經是上汽乘用車人一個公開的宣言。

  更不用說,這也是繼榮威i5之後,上汽乘用車趁熱打鐵的又一款拳頭產品。

  提起i5,這恐怕是2018年裏最成功的新車之一。i5去年10月上市,上市首月銷量便達到1.2萬輛,隨後接連兩個月蟬聯中國品牌轎車銷量冠軍。今年依然熱銷不止,前兩個月累計銷量達3.75萬輛,全然不懼車市寒風凌厲。

  也正是憑藉包括i5在內的多款產品熱銷,過去一年裏,上汽乘用車總體銷量突破70萬輛,同比提升近35%,在乘用車市場同比下滑的背景下格外醒目。

  2019年,包括榮威在內的自主品牌能否保持過去的高增長勢頭,市場充滿了期待,但也蘊藏着更大的難度和挑戰。

  上汽乘用車副總經理俞經民說,當下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達到了42%,相比十年前算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要想取得更大增量,難度和挑戰都不小,需要走好以下這三步:“走紮實”,產品定價與定位切忌好高騖遠、海市蜃樓;“走下去”,以榮威i系列爲例,把產品一代一代做下去,進入良性循環;“走上去”,不僅是產品迭代,服務也要升級。只要堅持這三個方面發展,中國品牌就能發展得更好。

  談起對未來的判斷,王曉秋語出驚人:作爲一箇中國品牌,榮威的基本理念是首先要活下去!他表示,包括去年的i5和即將推出的i6 plus,都是榮威產品戰略轉型的重要一環。“從市場層面來說,今年前兩個月比去年還要差。面對不太樂觀的市場,我們必須調整自己,更接地氣地去適應市場。”

  可以說,i5是榮威階段性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調整,自它推出後,榮威的聲量一下子就上來了。上汽乘用車也收穫了極大信心:中國三四五線城市消費力比預期還要大。

  做出這樣的決策卻並不容易,王曉秋透露,必須放下過去的包袱。當初在確定5.99萬元的起售價時,內部爭議非常大,但,“整個市場都在拼命,最重要的是要先活下去。沒有銷量就什麼都沒有,有銷量就有希望。”

  早在2017年,當市場依然欣欣向榮的時候,王曉秋就富有遠見地提出:對於所有自主品牌來說,2019年將會是最殘酷的一年。“中國不需要那麼多汽車廠,是要淘汰很多企業的。”

  這並不是王曉秋第一次發出警世通言,實際上從上汽乘用車成立伊始,他就告誡周邊的人:作爲一個初創品牌,最重要的是活下去。他要求,整個團隊始終保持緊迫感,要有往上衝的慾望和激情。

  生死存亡的階段,不犧牲利益就拿不到銷量,犧牲了利益纔有量,才能活下來。這也正是榮威i5和i6 Plus的戰略使命:爭取更多的基盤用戶,爲未來用戶留下一個種子。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低價位的i5,實際正是自主品牌的一個勝利。在它之前,大衆、雪佛蘭、現代、標緻雪鐵龍,早都已經在6萬元區間佈下重兵。也正是包括榮威、長城、傳祺等自主品牌不斷向上,逼迫着跨國品牌掉頭向下。

  能夠走得出最艱難的時刻,中國品牌的未來一定會豁然開朗。王曉秋說,所有競爭的核心都是人才。中國一年畢業七百萬名大學生,德國也就三、四十萬名,“中國不僅有這麼多的人力資源,而且更加勤奮。”

  很顯然,對王曉秋來說,“朗逸”不再是一個具體車型,而是跨國車企利用品牌優勢和成熟製造體系下的一個極致代表,能不能貼近它、超越它,一方面成爲衡量中國汽車製造水平的一把標尺,另一方面也是對以他爲代表,從合資體系迴歸自主的一批中國汽車人,期待超越過去自己的一個心願。

  回到最初的對標,王曉秋直言:i6 plus有一定優勢,但要說完全超越,還差一些火候。“要達到‘朗逸’的高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哪天我們的供應鏈條獨立了,工業體系建全了,就是中國汽車工業真正強大的時候,距離超越‘朗逸’就不遠了,我堅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文/《汽車人》管宏業)【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爲《汽車人》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