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周報

雜誌

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1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顧人民網檢索數字報用戶中心返回目錄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1946-2016)一堂課里看到「大學的樣子」,從中學會自我認知,體認文化傳統,點燃創新激情——公選課里的「大學之道」(青春派·我的大學⑥)劉啟民 袁滿芳 劉維濤《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6日 19 版)公選課是大學校園裡的一道風景。幾百人的大教室,坐滿了各個院系的學生,授課老師要鎮住全場,還真得有點功夫。其中也有翹楚,每個大學都有學長們流傳下來的蹭課地圖,每一堂必聽的大課里,都潛藏著一名「校紅」老師,他們的課座無虛席,甚至偌大階梯教室里站滿了人,台上妙語連珠,台下掌聲笑聲不斷。對大學生們來說,一堂像樣的公選課,才是他們大學生活的開始,從中可以看到「大學的樣子」,有知識的更新,有思想的躍升也有成長的足跡,而這些最終會成為記憶里溫暖的一角。有這樣一句話:「什麼都不幹,大學校園『熏』4年,出來都不一樣。」這「熏」人的,就是包括優秀公選課在內的大學課堂。今天我們關注那些大學校園裡不容錯過的公選課,看看它們都有怎樣的特質,包含著怎樣的「大學之道」。用有趣的方式打開「愛和情」曹露忐忑地走出教室,走到樓梯口,按照老師的指示,她用黑布將自己的眼睛蒙上,顫顫巍巍地邁出一隻腳下了第一個台階,接著又邁了另一隻腳。這時,她的右手被一個人牽住,順著這個人牽引的力量,她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加快了下樓的速度。偶有障礙物,那隻援手的牽引與提醒也隨之而來。「蒙著眼睛的時候,你其實很難信任別人。你會依賴他,但同時又很害怕他讓你受傷。」曹露說。上下一個來回後,曹露又擔任引路人的角色。整個過程中,她不能說話,完全依靠肢體接觸來提醒對方。「當你牽引著別人時,又會很擔心這個人。你很想讓他完全相信你,讓他受到你的保護。」曹露深思後說。這是一堂「人際關係」課,曹露和所有在中國人民大學上過胡鄧老師「情感心理學」課程的同學,都會花整整一堂課的時間,做這個被稱為「信任行走」的心理素質拓展體驗。「光明真好!」學生王心鳴笑著談她課後的感受,「它讓我找到一種努力信任他人的感覺。」在胡鄧的課堂上,學生們會體驗到迥異於傳統課堂的授課方式:他會跟你談「生死」,一起靜靜聆聽失事飛機黑匣子發出的聲響,以此感受死亡;一起模擬死亡場景,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從中認識自己;他會跟你談「戀愛」,給學生們闡述分析身邊的愛情案例,並讓學生以實踐小組的形式拍攝愛情短劇……「情感心理學」課程在中國人民大學知名度很高,胡鄧也成為學生們心中的「紅人」。「貫穿這門課程的主題是愛,會涉及親情、友情、愛情等方方面面。」胡鄧說,他努力通過各種別緻的授課方式,向年輕人們呈現出自我認知的整個過程。「真實」,「有趣」,「震撼」,「思考」,這是學生們評價「情感心理學」課堂的幾個關鍵詞。很多人通過這門課程,在「愛」與「情」中調試自己的位置感,從而提振自己的自信心。胡鄧從1998年開始為大學生做心理諮詢,他發現前來諮詢的學生中,70%是因為情感問題。經過一番積累和準備,2002年,胡鄧在全校開設「情感心理學」公選課。如今,這門以「愛」為名的課程,已陪伴人大學子走了15年。塑造健康的社會人格,是大學教育應有之責。胡鄧用各種「花哨」的動作,把鑰匙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自己開啟幸福人生的大門。而這把鑰匙就是心理建設,讓學生建立有效的自我心理調節機制。在創意中體認文化與傳統當花木蘭的戎裝粉黛邂逅3D列印,當張飛的黑臉長須遭遇激光印刻技術,會發生什麼?在四川大學丁淑梅老師的「中華文化」課上,西楚霸王、崔鶯鶯、杜麗娘……這些戲劇里、小說里的人物,都能搭乘奇妙的時光列車,暢遊在現代生活的舞台上。這是一堂神奇的課,自製主題布袋、茶杯,自創泥人戲、小人舞、火柴舞……學生們用現代創意讓傳統文化活了。體認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何讓學生通過一堂課實現這個有些宏大的課題?傳統戲劇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這也是丁淑梅的初衷。而面對浩繁的傳統戲劇文化,讓學生敞開心扉接納與理解,同樣是個挑戰。丁淑梅的理念是讓學生開展創意實踐活動,啟發自身創造力與想像力,通過現代技術與傳統戲劇的時空碰撞,感悟「戲」的永恆魅力。「就是讓學生不僅動腦動心,而且『動手動腳』,讓傳統文化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住進心裡。」丁淑梅說。「簡直就是驚喜,意外不斷的驚喜!」學生們交上來的作品讓丁淑梅興奮不已。她不喜歡「作業」這個叫法,在她看來,那就是學生們的作品,飽含了他們心血和智慧的創造。在川大,還有一位老師的公選課特別「賣座」,需要學生們熬夜拚命「刷課」才能選上的,那就是謝謙老師的儒學課。謝謙在微博上自稱「喵爺爺」,學生們也跟著叫,聽上去有點像「老夫子」。但「喵爺爺」講起課來可不是「老夫子」式的刻板,他旁徵博引,從花花草草侃到明星大腕,把有些遙遠的儒學,與學生們的尋常生活場景結合起來。這讓學生覺得儒學不是故紙堆,而是活生生的。在現代校園教授傳統文化,謝謙有兩個信條:「化舊學為新知」「將傳統真正與當下生活打成一片」,在他看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青年應對包括儒學在內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體認,因為它是國家與青年之間最柔韌的臍帶。「對個人來講,傳統文化課最終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一種啟示」,謝謙認為,直面生老病死與重大挫折,追尋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這是學生需要獨立修習一生的課,而豐富多樣的中華文化課則提供了先賢們的智慧,供學生們作為前行的智囊。在頭腦風暴中「創新中國」「如何簡單快速地讓吸管穿透蘋果?」「龜能抓到並吃掉活的老鷹嗎?」「如何訓練100隻跳蚤都只跳300mm高?」在上海大學的一門思政課上,校長金東寒院士開講了,看似天馬行空的問題立即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校長還親自演示用吸管穿透蘋果,用酒精點燃自己研發的發動機模型,一番別有生趣的演示之後,大家開始一起討論一個問題:「創新是否是靈機一動?」「當金院士捏住吸管一端狠狠插入蘋果的那一刻,當發動機開始迅速轉動的那一刻,全場驚呼聲不斷,大家都沸騰了!」剛結束一學期課程學習的劉智超同學說,「通過案例展示,我們更容易理解什麼是創新,而非只是紙上談兵。」這就是上海大學從去年冬季學期開始開設的通選課「創新中國」。兩個半小時的課常常讓同學們意猶未盡,劉智超笑著「抱怨」道:「最後半個小時是學生提問環節,但大家參與度太高了,所以每堂課都拖堂。」這可能是理工科學生最喜歡的課堂的樣子:首先「大咖」雲集:為了上好這門課,上海大學的20多位「學術大牛」輪番上陣,校黨委書記羅宏傑教授和校長金東寒教授領銜,大數據領域的郭毅可教授,幾何精度標準和機電一體化領域的李明教授,人口遷移領域的蓋伊·阿貝爾教授等也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其次是問題有格調:「大咖」們都從最近新聞事件或學科熱點引出課堂主線問題,如「創新何以成大國重中之重」「中國製造誰來造?」「有BAT就是互聯網強國了嗎?」「中國能有『海萊塢』嗎?」……課堂不提供標準答案,學生相互作答、彼此駁難,從中找出自己的思維缺陷。再次,課程主題別具匠心:10節課覆蓋了文、理、工、經、醫等學科,涉及機器人、大數據、生命技術、投資金融、知識產權等前沿科技。「它把創新化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說得出的具體問題,給學生一種開放性的思維,這就是創新的基礎。」課程策劃人、主持人兼授課老師顧駿說。上學期課程結束時,另一位課程主持人顧曉英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寫道:「每周三晚蹭完課,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靜,內心激蕩的,有從課程和教書人中所感受到的溫情,還有思維被點燃後對於未來摩拳擦掌的激情。」當創業創新成為社會共識,大學應該進行怎樣的創新教育?上海大學的「創新中國」正試圖給出自己的答卷。返回目錄 放大

縮小

全文複製下一篇

我要評報|關於人民日報社隱藏留言須知署名: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日報

周報

雜誌

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1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顧人民網檢索數字報用戶中心返回目錄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1946-2016)一堂課里看到「大學的樣子」,從中學會自我認知,體認文化傳統,點燃創新激情——公選課里的「大學之道」(青春派·我的大學⑥)劉啟民 袁滿芳 劉維濤《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6日 19 版)公選課是大學校園裡的一道風景。幾百人的大教室,坐滿了各個院系的學生,授課老師要鎮住全場,還真得有點功夫。其中也有翹楚,每個大學都有學長們流傳下來的蹭課地圖,每一堂必聽的大課里,都潛藏著一名「校紅」老師,他們的課座無虛席,甚至偌大階梯教室里站滿了人,台上妙語連珠,台下掌聲笑聲不斷。對大學生們來說,一堂像樣的公選課,才是他們大學生活的開始,從中可以看到「大學的樣子」,有知識的更新,有思想的躍升也有成長的足跡,而這些最終會成為記憶里溫暖的一角。有這樣一句話:「什麼都不幹,大學校園『熏』4年,出來都不一樣。」這「熏」人的,就是包括優秀公選課在內的大學課堂。今天我們關注那些大學校園裡不容錯過的公選課,看看它們都有怎樣的特質,包含著怎樣的「大學之道」。用有趣的方式打開「愛和情」曹露忐忑地走出教室,走到樓梯口,按照老師的指示,她用黑布將自己的眼睛蒙上,顫顫巍巍地邁出一隻腳下了第一個台階,接著又邁了另一隻腳。這時,她的右手被一個人牽住,順著這個人牽引的力量,她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加快了下樓的速度。偶有障礙物,那隻援手的牽引與提醒也隨之而來。「蒙著眼睛的時候,你其實很難信任別人。你會依賴他,但同時又很害怕他讓你受傷。」曹露說。上下一個來回後,曹露又擔任引路人的角色。整個過程中,她不能說話,完全依靠肢體接觸來提醒對方。「當你牽引著別人時,又會很擔心這個人。你很想讓他完全相信你,讓他受到你的保護。」曹露深思後說。這是一堂「人際關係」課,曹露和所有在中國人民大學上過胡鄧老師「情感心理學」課程的同學,都會花整整一堂課的時間,做這個被稱為「信任行走」的心理素質拓展體驗。「光明真好!」學生王心鳴笑著談她課後的感受,「它讓我找到一種努力信任他人的感覺。」在胡鄧的課堂上,學生們會體驗到迥異於傳統課堂的授課方式:他會跟你談「生死」,一起靜靜聆聽失事飛機黑匣子發出的聲響,以此感受死亡;一起模擬死亡場景,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從中認識自己;他會跟你談「戀愛」,給學生們闡述分析身邊的愛情案例,並讓學生以實踐小組的形式拍攝愛情短劇……「情感心理學」課程在中國人民大學知名度很高,胡鄧也成為學生們心中的「紅人」。「貫穿這門課程的主題是愛,會涉及親情、友情、愛情等方方面面。」胡鄧說,他努力通過各種別緻的授課方式,向年輕人們呈現出自我認知的整個過程。「真實」,「有趣」,「震撼」,「思考」,這是學生們評價「情感心理學」課堂的幾個關鍵詞。很多人通過這門課程,在「愛」與「情」中調試自己的位置感,從而提振自己的自信心。胡鄧從1998年開始為大學生做心理諮詢,他發現前來諮詢的學生中,70%是因為情感問題。經過一番積累和準備,2002年,胡鄧在全校開設「情感心理學」公選課。如今,這門以「愛」為名的課程,已陪伴人大學子走了15年。塑造健康的社會人格,是大學教育應有之責。胡鄧用各種「花哨」的動作,把鑰匙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自己開啟幸福人生的大門。而這把鑰匙就是心理建設,讓學生建立有效的自我心理調節機制。在創意中體認文化與傳統當花木蘭的戎裝粉黛邂逅3D列印,當張飛的黑臉長須遭遇激光印刻技術,會發生什麼?在四川大學丁淑梅老師的「中華文化」課上,西楚霸王、崔鶯鶯、杜麗娘……這些戲劇里、小說里的人物,都能搭乘奇妙的時光列車,暢遊在現代生活的舞台上。這是一堂神奇的課,自製主題布袋、茶杯,自創泥人戲、小人舞、火柴舞……學生們用現代創意讓傳統文化活了。體認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何讓學生通過一堂課實現這個有些宏大的課題?傳統戲劇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這也是丁淑梅的初衷。而面對浩繁的傳統戲劇文化,讓學生敞開心扉接納與理解,同樣是個挑戰。丁淑梅的理念是讓學生開展創意實踐活動,啟發自身創造力與想像力,通過現代技術與傳統戲劇的時空碰撞,感悟「戲」的永恆魅力。「就是讓學生不僅動腦動心,而且『動手動腳』,讓傳統文化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住進心裡。」丁淑梅說。「簡直就是驚喜,意外不斷的驚喜!」學生們交上來的作品讓丁淑梅興奮不已。她不喜歡「作業」這個叫法,在她看來,那就是學生們的作品,飽含了他們心血和智慧的創造。在川大,還有一位老師的公選課特別「賣座」,需要學生們熬夜拚命「刷課」才能選上的,那就是謝謙老師的儒學課。謝謙在微博上自稱「喵爺爺」,學生們也跟著叫,聽上去有點像「老夫子」。但「喵爺爺」講起課來可不是「老夫子」式的刻板,他旁徵博引,從花花草草侃到明星大腕,把有些遙遠的儒學,與學生們的尋常生活場景結合起來。這讓學生覺得儒學不是故紙堆,而是活生生的。在現代校園教授傳統文化,謝謙有兩個信條:「化舊學為新知」「將傳統真正與當下生活打成一片」,在他看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青年應對包括儒學在內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體認,因為它是國家與青年之間最柔韌的臍帶。「對個人來講,傳統文化課最終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一種啟示」,謝謙認為,直面生老病死與重大挫折,追尋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這是學生需要獨立修習一生的課,而豐富多樣的中華文化課則提供了先賢們的智慧,供學生們作為前行的智囊。在頭腦風暴中「創新中國」「如何簡單快速地讓吸管穿透蘋果?」「龜能抓到並吃掉活的老鷹嗎?」「如何訓練100隻跳蚤都只跳300mm高?」在上海大學的一門思政課上,校長金東寒院士開講了,看似天馬行空的問題立即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校長還親自演示用吸管穿透蘋果,用酒精點燃自己研發的發動機模型,一番別有生趣的演示之後,大家開始一起討論一個問題:「創新是否是靈機一動?」「當金院士捏住吸管一端狠狠插入蘋果的那一刻,當發動機開始迅速轉動的那一刻,全場驚呼聲不斷,大家都沸騰了!」剛結束一學期課程學習的劉智超同學說,「通過案例展示,我們更容易理解什麼是創新,而非只是紙上談兵。」這就是上海大學從去年冬季學期開始開設的通選課「創新中國」。兩個半小時的課常常讓同學們意猶未盡,劉智超笑著「抱怨」道:「最後半個小時是學生提問環節,但大家參與度太高了,所以每堂課都拖堂。」這可能是理工科學生最喜歡的課堂的樣子:首先「大咖」雲集:為了上好這門課,上海大學的20多位「學術大牛」輪番上陣,校黨委書記羅宏傑教授和校長金東寒教授領銜,大數據領域的郭毅可教授,幾何精度標準和機電一體化領域的李明教授,人口遷移領域的蓋伊·阿貝爾教授等也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其次是問題有格調:「大咖」們都從最近新聞事件或學科熱點引出課堂主線問題,如「創新何以成大國重中之重」「中國製造誰來造?」「有BAT就是互聯網強國了嗎?」「中國能有『海萊塢』嗎?」……課堂不提供標準答案,學生相互作答、彼此駁難,從中找出自己的思維缺陷。再次,課程主題別具匠心:10節課覆蓋了文、理、工、經、醫等學科,涉及機器人、大數據、生命技術、投資金融、知識產權等前沿科技。「它把創新化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說得出的具體問題,給學生一種開放性的思維,這就是創新的基礎。」課程策劃人、主持人兼授課老師顧駿說。上學期課程結束時,另一位課程主持人顧曉英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寫道:「每周三晚蹭完課,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靜,內心激蕩的,有從課程和教書人中所感受到的溫情,還有思維被點燃後對於未來摩拳擦掌的激情。」當創業創新成為社會共識,大學應該進行怎樣的創新教育?上海大學的「創新中國」正試圖給出自己的答卷。返回目錄 放大

縮小

全文複製下一篇

我要評報|關於人民日報社隱藏留言須知署名: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