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延禧攻略》的熱播

讓 「大豬蹄子」 「上一屆優秀畢業生」等也成為了熱門辭彙

除了讓大家讚揚的畫面高級 構圖合理 細節考究以外

這部劇的女主魏瓔珞性格也和以往的清宮劇女主大相徑庭

她怒打姑姑,甚至diss主角大豬蹄子,可以說是求生欲很弱了。

隨著劇情的發展她與乾小四從你來我往的嘴炮殺模式

完美的進化成了撩撩撩模式

在講宮市銷贓一集中 乾小四本來已經打算去純貴妃的鐘粹宮聽案件彙報了

走在紫禁城的甬路上

眼神卻被一隻風箏牢牢的抓住了

「收又收不下,見又不見他,知他流落在誰家」

一首飽含閨怨的小曲兒

加上製作精美的風箏 托物言志 寄情於鳶

這樣的驚鴻一瞥 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到風箏 腦里不經意想起的就是童年的畫面

而這樣的聯繫 是古往今來共有的

古詩有云:「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豐子愷漫畫《放風箏》

紙鳶說的就是風箏,飛機與滑翔機也是以它為靈感創造的。

它歷史悠久,傳聞發明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風箏初始時被應用于軍事領域,多做偵查,傳遞消息之用。

時光荏苒,到了唐朝,由於採取穩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的策略,也因為社會的安穩,文化經濟的繁榮。迎來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盛行。風箏逐漸向民間娛樂的方向演變。

目光轉至宋朝,手工業的興起與提倡民俗節日的雙重原因使放風箏變成喜聞樂見的活動。

至明清時期,風箏在大小、樣式、製作技術、裝飾上都有了巨大的進步。當時的文人墨客都會親手製作裝點風箏,用來饋贈親友,或是寄託情思,是一項極為風雅的活動。

而這個習慣,穿過了歷史的長河,被保留到了現代社會。

童年的記憶總是和玩有關,小孩子每到暑假的時候,就開始纏著長輩陪他們放風箏。

在廣場上,各式樣的風箏爭奇鬥豔,有人放身形龐大的龍風箏,也有人放幾何形狀的小風箏。

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被風箏線牽引著越來越遠,卻永遠都存在。

但其實,風箏的規格不僅有大小兩種。

還有一種做工更加細緻,構思更加別緻的微型風箏。

72歲的錢永安師承沈曉程先生

是微型風箏的第三代傳人。

不知不覺間已經與風箏相依相伴了三十年有餘。從不惑之年至白髮蒼蒼。改變的是容貌,未改的是熱忱。

錢老師與風箏在童年時便結緣,由於五十年代的物質資源匱乏,所以小時候佔據大部分時間的遊戲便是打彈子,摔洋片,滾鐵箍。

偶爾看見別人家的小朋友在放風箏,心裡羨慕的緊,便萌生了自己做風箏的想法。

架風箏有了這個想法以後便開始了無止境的探索,開始就是照樣畫葫蘆,將竹子削的差不多就開始做骨架了,所以總是因為不能平衡而失敗。

在很多次的探索和虛心的請教前輩的背景下,錢老師做的風箏終於第一次暢遊於藍天。

成年後錢永安忙於工作,只能把風箏當作業餘愛好,但是童年種下的種子,會在以後的日子裡慢慢生根發芽。

臨近退休,終於卸下了生活的重擔,錢永安正式接觸了微型風箏的製作。

這時距離他第一次製作風箏,已經過去了近四十年。

做風箏是手指上的功夫,但是心中要有一個度,不能失衡。

毛竹漸漸在手中越來越聽話,會變成風箏所需要的樣子。

好像錢永安的手動一動,一個精緻小巧的風箏就會突然被變出來。

▲錢永安微型風箏作品

但是真實的製作過程遠沒有看到的那麼簡單,微型風箏玲瓏的外觀決定了其製作工藝的繁複。

需用毛竹為原料製做骨架,新鮮的毛竹採摘下以後要用三年的時間瀝干水分。這樣製作的骨架不易變形,又有很好的彈性。接著將毛竹小心翼翼的裁成比牙籤更細的竹條,要極其均勻,才能保持平衡。在繪製圖案的過程中也要使塗料緩緩的鋪陳力求勻稱。仔細丈量好每一個步驟,才有可能製作出成功的微型風箏。

▲錢永安微型風箏作品

除了工藝的繁複,更要有心思的靈巧。

因為微型風箏全長不過20厘米,所以要選擇更加輕盈的材料。

錢永安採用杭州絲綢作為面料,尼龍絲作為風箏線,不僅使微型風箏的飛行高度可以與普通風箏一較高下。

也體現了家鄉一帶的特色。江南的美景,千百年來楊柳岸的春色,濃縮於一架小小的風箏,讓人感嘆造物的神奇。

一張桌子 幾把趁手的工具 微微有些凌亂的顏料 幾乎要沒過錢老師風箏架

也許只是世界小小的一隅 卻是一位手工業者全部的世界

偶爾會有小朋友詢問風箏的做法

錢老師也會耐心的一一講解

▲錢永安微型風箏作品

溫柔會被銘刻在歲月里,

歷史在千年以前,但匠人就在我們身邊。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少的人能夠靜下心來去鑽研一件事,人們迫於生活生存的壓力,無暇了解喜好的領域,逞論繼承發揚。

因此堅守初心更顯得尤為珍貴。

要專註做事 要對得起光陰歲月。

錢永安 用手藝記錄民俗,用自己展現傳承。

所謂「無舊,何來新」也。

weixin.qq.com/r/ny9EXP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