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藥葯對 木魚兒- 葯對是古今醫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奧妙的內涵。葯對,又稱對葯,是臨床用藥中相對固定的兩味葯的配伍形式,在方劑配伍中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通過對葯的理論研究、臨床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有利於進一步理解方劑的配伍規律,可以減少盲目性,提高組方水平和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及有效性基於葯對這種方劑配伍的基本形式,在臨床研究中,許許多多的靈驗新方由此而衍生出來。 《神農本草經》於兩葯配伍效應上便記載有:葯「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在運用方式及禁忌上,經文建議「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而在使用有毒藥物時,經文則曰:「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由《雷公葯對》與後來的《桐君葯錄》合訂而成的《葯對》,其主要內容為「論其佐使相須」。雖然原版《葯對》已亡佚,但是從其倖存的5首葯對中可以對其內容窺見一斑。該5首葯對分別從4個不同的節氣(立冬、立春、夏至、立秋)出發,論述了相應節氣的藥物配對方式及其相應的治療效應。這很可能為我們今後研究葯對配伍開闢了一條嶄新的路。 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徐之才葯對》在《雷公葯對》的基礎上,對葯對的組成法則多增了一項「性毒相反」,亦可謂是完善葯對理論的一種有效補充。 張仲景、孫思邈、李東垣、朱丹溪等歷代醫家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葯對經驗,從而指導著臨床用藥向前發展。 近代名醫張錫純在葯對應用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大氣下陷以呼吸短氣或努力呼吸似喘而非喘為要點,既無咳吐痰涎或寒飲停聚胸膈之象,又非脾胃氣虛食少腹脹便溏之症。此時最宜溫補升提與涼潤之葯對同用。張錫純於單純大氣下陷證,黃芪對知母,配以桔梗、升麻、柴胡之升陷湯治之。黃芪對知母,具有陽升陰應的作用,非常適用於治療大氣下陷。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唯其性稍熱,常恐其有生熱之虞;知母味苦性寒,液濃而滑,有寒潤滋陰之功。知母得黃芪,使藥性分毫不覺涼熱,黃芪得知母,使陽氣上升而有陰液滋潤。 張鏡人(近代著名的中醫理論家、中醫臨床學專家)在葯對方面也有獨到認識。其學生認為張氏「繼承古代醫家使用『葯對』之遺風,處方慣用兩葯配合,相得益彰,療效更顯,實為經驗之結晶,彌堪珍重」。 《施今墨葯對》詳細地介紹了近代名醫施今墨臨床常用對葯,包括每對葯的組成、單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症、常用劑量及臨證經驗。施氏繼承和發揚並重,有其獨創的葯對組成法則:①相互協助以增藥力;②相互制約而展其長;③兩葯合用另生其他作用;④有溝通作用。 近代名醫秦伯未在《謙齋醫學講稿》中曾言「……這種藥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經驗的積累,有根據,有理論,不是隨便湊合的。通過適當配伍,能加強藥物的效能,擴大治療的範圍,值得我們重視。」 近年來,對葯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現從理論、臨床與實驗3個方面分析和歸納葯對的研究進展。 葯對的理論研究有利於進一步理解方劑的配伍規律,對於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葯對的臨床應用研究可以提高我們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減少盲目性,提高組方水平,使配伍更精當,更宜於臨床活用藥物,增加臨床的適應性。目前,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對於葯對臨床應用的研究就更有實際意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